既然人終有一死,為何還要活著?看完這篇我心終於醒悟

2020-11-21 文眼看世界

既然人終有一死,我們為何還要活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為一旦你活著,就會出現對這個問題的靈魂拷問,如果你不曾有過這種拷問,可以說你幾乎沒有真正生活過。

對於這個問題,咱們不妨看看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是如何說和如何做的?

1,人終有一死

在《裴多篇》裡,柏拉圖說:「人類的結局,無關它物,只有死與向死」。柏拉圖告訴我們,人們不可避免的命運就是死亡。

而詩人紀伯倫說:「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

2,現世是虛妄的

基督教文化認為現世是虛妄的,不值得留戀的,我們要把全部的精力和希望寄託到來世,今生行好事,上天國。今生作惡,下地獄。它不僅提醒我們現世的虛妄。同樣地,還引導人們關注靈魂,關注死後的世界。從這個層面上看,基督文化並非為現世劃上一個休止符而是將現世延長至永恆的另外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地位和身體後,是平等的。在天國,所有人都享有至福。

西方有一副名畫,這幅畫的核心部分展現的是人的權力和欲望,但在這畫的側下方,卻出現了一個骷髏頭,很多評論家指出那個變形的骷髏恰恰導向了相反的結論。骷髏就是「人終有一死」的典型象徵,它表達著十分明顯的意義:「人世是虛妄中的虛妄,一切都是虛妄。」

後來的鑑賞家將畫作中的物品視為僅僅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而不是具象的物品,這些物品被視為殖民主義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骷髏作為死亡的象徵著早期資本主義人們對權力和欲望迷戀後的無助感。

3,科學代替神學

在中世紀,「人終有一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宗教主題。它實現了基督教將人引離世俗凡事轉向永恆靈魂和身後世界的目標。對於靈魂,身後世界,以及上帝的信仰,這些專屬靈的事物,後來部分地被對於真理和科學的信仰所替代。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一樣的。因為無論是神學還是科學,其核心在於它們都為人類承諾或努力探尋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唯一不同的是,前者用上帝來承諾,後者用真理和事實來承諾。

到了近現代,人與其它科學工具被放置在一起。它們都是追尋真理,財富和權力的一部分。人當然會死,但是他們的追求卻會被傳遞下去。教皇和國王分別代表了宗教和世俗的權力。評論家認為這展現了宗教與世俗的衝突,但我們不妨也把它解讀為世俗與宗教的結合。它們一同發揮作用來構建早期的社會體制,推動社會的共同進步。「人終有一死」過去曾是宗教的意識形態。然而,在這個時期,這個意識形態的力量開始從宗教流向了世俗,從上帝流向了科學,從天堂流到了煙火味十足的人間。

4,名畫——「蘇格拉底之死」

在歐洲的啟蒙主義時期,比起對於上帝和天堂的信仰,我們可以看到更加明確的對於真理和民主的信仰。這在油畫「蘇格拉底之死」中被很好的展現了出來。

「蘇格拉底之死」是由法國畫家雅克·路易斯·大衛於1787年創作的油畫。它描繪了處死蘇格拉底的故事。作於1787年,先於法國大革命兩年,這幅畫有著很明顯的宣揚革命的目的。它被用作喚起抵抗不公正權力的象徵。除了宣傳的目的外,它同時也展現了對於人的必死命運以及真理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在這裡,特指的是個人的生死與國家律法的關係。

望向這幅名畫,你會看到,作者將光線聚集在蘇格拉底強壯的身體上,形成了畫面的一個焦點。光線象徵著自上而來的真理和智慧。這表明蘇格拉底是充滿智慧的。即使在他死之前,他也始終保持理智並隨時準備為了自己的信仰而犧牲自己。而作為對比,他身邊的門徒則都沉浸在憂傷內。這不僅可以通過他們的表情觀察到,也可以通過他們所著的衣服觀察到。他穿著藍色,黃色,和紅色的長袍。這些顏色分別代表,憂傷,虛弱和憤怒。而作為對比,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則穿著象徵理智的灰色長袍。他們都能保持冷靜。柏拉圖安靜地坐在床腳像是在思索著什麼。蘇格拉底看起來則對自己的決定十分堅定。事實上,在柏拉圖的《斐多篇》裡,在蘇格拉底被行刑前,他已經長篇大幅地談論了靈魂的不朽來表明他不怕死亡。

這種不懼死亡的態度在畫作裡由他向上指的手指進一步展現了出來。這個姿勢是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裡而來的。在雅典學院裡,柏拉圖也將手指向上指來表明他對於神聖的知識的追求。而面對死亡,大衛筆下的蘇格拉底同樣用向上指的姿勢來表明他的態度。事實上,蘇格拉底被處以毒酒賜死時已是七旬老人。大衛不可能不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所以他故意畫的使蘇格拉底看起來很強壯。畫家不是在表明蘇格拉底在七十歲時還有一個強壯的身體,而是在表明蘇格拉底依然十分有力地堅定著自己的信仰立場。因為蘇格拉底將真理視為永恆,而他也不會犧牲自己的信仰來交換生命。因此,蘇格拉底,一邊宣示著自己的信仰,一邊伸出手毫無遲疑地拿起了毒酒。

寫在最後的話—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蘇格拉底之死」中,對於永恆真理的信仰與對於「人必有一死」的確信被安排在一起來展現一個在中世紀十分常見的主題:「人終有一死」。只不過這一次,宗教含義裡的對於永恆靈魂以及身後世界的追尋被替換成了對於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總的來說,對「人終有一死」的確信實現了一個目的,即通過死亡和一代代的價值傳遞,將人的現世延長至未來的領域以及承諾人在未來更為平等的地位和更美好的生活。這個「確信」告訴我們,把活著時的生命活出光彩才是最重要的,那樣我們就可以勇面死亡。

相關焦點

  • 既然人都會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弗蘭克爾進的第一個集中營,是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維辛。據後來統計,這個集中營殺害了約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弗蘭克爾面臨2條路,一是進毒氣室,二是乾重體力活的囚徒,而選擇權完全看納粹的心情。弗蘭克爾比較走運,納粹給了他一條活路。後來,弗蘭克爾又換過三個集中營,而每一次換地方,他們都心驚膽戰,因為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死亡旅程,而終點站是毒氣室。
  • 人,終有一死。(瞬間醒腦)
    人,終有一死,終究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活著的時候,就好好活出精彩吧!時光是無法逆轉的,人生的道路在一直向前,我們要走好每一步路,我們要看到路上美麗的風景。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家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給了我們很多的額溫暖,他們給了我們堅強的後盾,讓我們不管走了多遠,都有一個回家的方向。愛人是我們最真心的人,他給了我們最純真的感情,他給了我們最細膩的愛情,讓我們在歲月的穿梭中能夠不離不棄。
  • 人終究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逝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存在於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也許這個問題在生活中經常被提起,但你是否有認真的思考過它?在我們生活中經歷的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 《無心法師》無心為什麼一心求死?這才是赤裸裸的真相,你知道嗎
    越來越重,越滾於大,還一直處於下坡……這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字面上的意思。但其實說白了,苗苗的理解就一句話,無心一直沒有得到過快樂。有句話說得好,活得越幸福的人越怕死,為什麼?因為幸福的人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著陽光,甜蜜,美滿……這麼多美好,所以貪戀啊!所以,才捨不得離開。
  • 李承鄞小楓《東宮》虐心收官:顧小五,我要你好好活著!看我死!
    #李承鄞#小楓#《東宮》虐心收官:小楓對顧小五說,我要你好好活著!在權謀方面,咱們就一言以蔽之,李承鄞利用給朝廷大將軍顧如晦翻案的子,以及別的事兒不光整垮了高家,還撿了個便宜。主要原因是皇上自己作,為了維護自己的朝廷和名譽,把顧家的老人,自己妃子明月的父親給套路死了。
  • 因為疫情讓我對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
    因為疫情的原因,天天閒在家的我看了日野原重明的原著《活好》讓我對生命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書中提到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乎身外之物。這也就是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隨時可死,步步求生。」這句話最打動我,讓我不禁感嘆那些百歲老人頭腦清醒,思緒表達清晰的智者們對生命的悟性如此不凡……靜思時常追問自己: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什麼是活好?幸運在此書中找到了我想要答案,愛是生活的終極目標。帶著愛去做事,這才是活好的源泉。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對於這行屍走肉臆想症患者來說,這句話,是現實...
    話說,大家以前都學過一首詩臧克家的詩《有的人》,其中有這麼一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本意是形容一個人雖然有完整的肉體
  • 世界上最短的20篇小小說,看完我服了
    瘋子寄語平淡最為真一年,你說有多快,彈指一揮間?須臾轉瞬?白駒過隙?都不是,是如昨的花香,從未淡、從未散。雨巷,你好,祝賀你又大了一歲。我,依然愛你,在平淡的歲月裡,呵護你如初,你的家人不多,卻最真。生日快樂,我的孩子。
  • 看完120年裡每個鼠年發生的事,終於醒悟了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傳統的講究,比如中國人認為數字4通「死」,所以在挑選手機號、車牌號、房間號等場合中都不願意與這個數字多打交道,也因此國內不少酒店在設置房間號時還特意「屏蔽」了這個數字。同理對於西方人而言13就很不吉利,原因是耶穌的第13位門徒猶大最後成了叛徒,所以國外很多商場、酒店都會直接跳過13樓。
  • 既然佛說一切虛幻不實,已經明了此理的人們為何還要精勤修行?
    六祖慧能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由此認為慧能已得空中三昧,把禪宗衣缽傳給了他。後來事實也證明五祖確實慧眼識珠,六祖後來確實把禪宗發揚光大了。那麼看了此偈言,是否有人疑惑過。既然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為什麼我們還要精勤修行?看看下邊佛與商人的對話,應該可以解除這個疑惑。
  • 看了《活著》才明白,失去這三個人,人生將註定漂泊
    昨天收拾書櫃,從書櫃裡再次翻出了餘華的《活著》,即使已經讀過多次,可再看這本書,依然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做福貴,書的開頭,福貴從一個地主家的富少爺變成了困苦的窮人,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 心病為何還須心藥醫?
    心病為何還須心藥醫?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找到生病的根源,既「治標又治本」。西醫講究快速簡單,並不尊崇五經八脈陰陽五行,所以治病「治標不治本」。我講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各位就能明白中醫的博大精深,西醫只能是望塵莫及。
  • 看完2020淘寶醜東西,我終於有勇氣進入2021了
    首先給大家看個包。是不是醜得像一樁冤案,六月飛雪,含恨而終,以至於醜組的成員們為它線上舉辦了一場葬禮……說到這個神奇的小組,成員們經常搞一些又醜又迷惑的東西給大家鑑賞,可能是日子過得太舒坦了吧,我也不太懂。隨便給你看點他們的日常——比如這隻淡定的狗子,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來自孫紅雷的凝視。
  • 為何專家不再提「克隆」了?看完「多莉」的一生,或許會有答案!
    為何專家不再提「克隆」了?看完「多莉」的一生,或許會有答案!在1996年,來自英國的專家伊恩就憑藉科技,克隆出了一隻名為「多莉」的小羊。據新聞報導,克隆羊多莉和它的母親一模一樣,只不過沒過多久,克隆羊就陸陸續續出現問題。
  •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有深度的回答
    腦子裡閃過的是《致命ID》裡那個警察的一段話:「一個墨西哥女性想跳樓自殺,她得了愛滋病還懷有身孕,她真的是走投無路,我請她讓我把她抱下來,她問我她有什麼好活的?活著有什麼意義?我們受過訓練要說一些話,像是你要為親人著想之類的。
  • 活著,不僅要有希望,還要有使命,活著才有勁
    活著,不僅要有希望,還要有使命,活著才有勁1: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沒有例外。在我們最需要有一個人去依靠的時候,往往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挺過去。3:或許就是自打栽在你手裡的那天起我就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了,我的喜怒哀樂全被你一個人牽動,整個人像是得了精神分裂症,說實話,我連自己都討厭,我萬般無奈又無力4: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懂得遺忘的人找到快樂,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過好每一天,就是過好一生;我得到的,都是我努力爭取來的,我失去的,都是不曾真正擁有的。想通這一點以後,也就沒什麼好不甘心了。
  • 「老婆,我錯了原諒我」「對不起,你叫我去死的時候我已經死了」
    所以,剛一結完婚雁南就說:「老公,你不必在忍氣吞聲打工積累啟動資金,我拿嫁妝支持你。」有了妻子的「支持」翟嶽超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他果然是個天生做生意的好材料,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雁南當初的嫁妝翻了兩番。喜悅是肯定的,但雁南並不安心。
  • 人的命運真的早已天註定嗎?人生,貴在醒悟
    擁有能夠承受的肩膀,才能收穫心的堅定,這是一個逐步豐滿我們自己的過程。生活中的艱辛,會讓脆弱的人猝不及防,遍體鱗傷,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磨練呢?人在某些時候沒有做過蠢事,那他就不會做成聰明的事。逆境中醒悟,會讓生命更加通透。把艱難和困苦看作是一本沉重厚實的詞典,時時躬下身子去翻閱,你會從中找到解讀人生、醒悟心靈的另外一種方式。
  • 稻盛和夫:人為啥活著?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世上並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而是在於是否活得太煙火氣。煙火氣太重自然看不見少了藍天白雲,靈魂沒有著落,精神沒有歸屬,這樣的人活著也不過就是為了喘氣而已。中國傳統「向死而生」,其實意思就是想讓我們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充滿感恩,把當下活好,自己才能活得更舒適。73歲時稻盛和夫出版了代表他經營哲學的《活法》,這本書被譽為日本21世紀最勵志的一本書。
  • 為何飛機不能直接跨越太平洋?原來是這樣,看完終於明白了!
    為何飛機不能直接跨越太平洋?原來是這樣,看完終於明白了!為何飛機不能直接跨越太平洋?原來是這樣,看完終於明白了!近些年來,飛機成為了不少人出遠門時的首選,因為它的速度很快,能夠節約人們的時間,但是飛機為什麼不能直接跨越太平洋呢?一個動畫解釋答案,下面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