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
【僑報網綜合訊】10月6日,美國物理學會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中國人首次獲得該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量子技術的巨大潛力已經得到普遍共識和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各個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產業界的雄厚資金投入,量子信息科學發展迅猛,被稱為「第二次量子革命」。由於該領域的重要性,美國物理學會在2015年專門新設立了「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用於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特別是在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經典方法無法完成的任務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該獎項以量子信息理論的兩位先驅科學家命名:首次提出擦除一個比特所需最小能量的蘭道爾(Rolf Landauer),他為理解熱力學和信息之間的關係作出了巨大貢獻;首次提出可逆計算思想、和合作者一起提出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方案的本內特(Charles H.Bennett),他為量子信息理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並因此獲得了沃爾夫獎、狄拉克獎和香農獎。
國際評審委員會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一名博士畢業12年之內的青年科學家。前四屆獲獎人分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
美國物理學會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最大的非營利性物理學組織,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五萬多會員,發表包括《現代物理評論》、《物理評論快報》、《物理評論》在內的十多種科學期刊,每年舉辦二十多項科學會議。
陸朝陽曾獲美國光學學會阿道夫隆獎章
公開資料顯示,陸朝陽,1982年生於浙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安徽合肥)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博士期間,陸朝陽以第一作者首次觀測到單電子自旋的實時量子躍遷和非破壞性測量,為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方案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還入選了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的Fellow(入選比例約1%)。
陸朝陽2015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當年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位居榜首。2016年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同年入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2017年6月歐洲物理學會授予他「菲涅爾獎」。2018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創新35人」(TR35)榜單。2020年,陸朝陽被授予美國光學學會頒發的阿道夫隆獎章(Adolph Lomb Medal),這是該獎章設立80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獎。
他曾四次刷新並至今保持著光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首次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和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技術,製備了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的單光子源,成功研製世界上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2019年底,在光學量子計算四大關鍵指標上大幅刷新世界紀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