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10 月 7 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將 2021 年度 「羅夫 · 蘭道爾和查爾斯 · 本內特量子計算獎」 頒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獎勵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
圖 | 獲獎頁面(來源:美國物理學會網站)
該獎項由美國物理學會於 2015 年設立,用於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特別是在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經典方法無法完成的任務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國際評審委員會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一名博士畢業 12 年之內的青年科學家。前四屆獲獎人尚無來自亞洲國家的獲獎者。陸朝陽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第五位獲得該獎項的青年科學家。
陸朝陽於 1982 年 12 月生於浙江東陽,目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 | 陸朝陽(來源:DeepTech)
他於 2000 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關於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求學經歷,有媒體曾這樣介紹:「本科畢業後,恰逢剛從歐洲回國的潘建偉組建實驗室,陸朝陽如願以償地成為其中一員,開始了他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研生涯。2007 年,還在讀碩士的陸朝陽就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製備了『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當時兩項世界紀錄。」
2011 年,陸朝陽獲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劍橋,他用了不到 3 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
2010 年,陸朝陽回國,時年 28 歲的他成為中國科技大學正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量子先導專項子課題等。
回國以後,他進一步保持和潘建偉團隊的密切合作,帶領幾名學生一起組建固態量子光源新實驗室。此後三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一系列突破,包括:
他的代表性工作主要是分別於 2007 年、2012 年、2016 年和 2018 年四次刷新並至今保持著光子糾纏的世界紀錄。其還首次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和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
此外,他也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技術 ,製備了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的單光子源,並成功研製世界上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
由於研究成果突出,在獲得量子計算獎之前,他在同齡學者中,已經獲獎頗多。2015 年,陸朝陽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6 年,他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 ,同年入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2017 年被歐洲物理學會授予「菲涅爾獎」 。2018 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創新 35 人」(TR35)榜單。2020 年,陸朝陽被授予美國光學學會頒發的阿道夫隆獎章(Adolph Lomb Medal),這是該獎章設立 80 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獎。
關於研究量子計算,他曾對媒體表示:「做科研工作可以聆聽自己的夢想,跟隨自己的興趣。這種工作的本質就是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一直在創新,挑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