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來都是天性一致的,但是之所以後天能各有差別,因為每個人遭遇到的環境和影響不同。古人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人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那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要如同打掃自己的房屋一樣,去淨化自己的人際關係。
遠離一些不好的人,不要讓他們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不然的話,我們就會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淮北的枳」。究竟要遠離什麼樣的朋友,老祖宗就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指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本處世的寶典叫做《菜根譚》,在這本書中,點名了這樣的兩種人,對於他們一定要加以留意,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那就要敬而遠之。
齊桓公的識人不明
《菜根譚》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所謂的「沉沉不語」,就是性情陰沉的人,這樣的人從來不會表露自己的心跡,就好像是一件永遠上鎖的房間,沒有人能夠窺見到他的內心藏著什麼秘密。對於這樣的人,老祖宗的經驗就是切莫和他推心置腹,絕對不能夠將自己重要的東西託付給這樣的人。
齊桓公作為春秋時的第一位霸王,他一生波瀾壯闊,成就斐然,之所以齊桓公能夠成就霸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聽取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了「仇人」管仲為相。可以說齊桓公用人的眼光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霸業的建立,齊桓公便有一些盲目的自信了,他對於身邊人不再用才能去衡量,而是根據自己的好惡來選拔,就是這種心態的轉變,才讓豎刁有了親近齊桓公的機會。
豎刁本來是宮中不起眼的一個管家,後來齊桓公缺少服侍的人,他竟然狠心將自己「閹割」了。齊桓公看到有如此忠心的人,十分的感動,就讓豎刁伺候在自己的左右。可是管仲卻對豎刁大為厭惡,他覺得豎刁性情藏奸,言語少寡,尤其是為了能夠上位,主動的戕害身體,這樣的人在管仲看來是一定要疏遠的「奸臣」。
管仲在臨死前,鄭重的向齊桓公建議要驅逐豎刁,可是齊桓公卻鬼迷心竅,並沒有聽取管仲的意見,反而他覺得豎刁性情寡冷,才正是會對自己忠心不二。後來齊桓公突然病倒,豎刁馬上關閉了宮門,不但不給齊桓公救治,還截斷齊桓公的一日三餐,連口水都不給齊桓公喝。
這樣的一代春秋霸主,最後就死於饑渴之中。不但如此,豎刁在齊桓公死後,依然秘不發喪,直到兩個月後,齊桓公的屍蟲已經在宮門外被發現,齊桓公的死才被人所知。能夠落得這麼一個悲劇的下場,正是因為齊桓公的「知人不明」,對豎刁這樣的陰險之徒沒有過多的防範。
楊修的愚蠢
對於「沉沉不語」的人,我們應該是遠離他,但是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那就是「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悻悻自好的人,便是自大和傲慢的人,這種人對於自己有十二分的自信,不論在哪裡都想要保持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那麼和這樣的人相處,一定要能夠管住自己的嘴巴,做到少說話。
因為但凡是這種性格的人,大多數都是「上位者」,他們身居領導的位置久了,便養成了目空一切的性情,因此我們很可能不經意的一句話就給自己帶來一些「無妄之災」,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一個主薄叫楊修,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可以用「才思敏捷」來形容。
有一次曹軍跟劉備對峙,曹操在自己的營房中用膳食時,突然拿起一塊雞肋興嘆了一聲,曹操的這一舉動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身邊的楊修便看在了眼中。到了夜間,楊修開始打包行囊,身邊的人問他此時在作戰中,為何要收拾行囊呢?楊修告訴他,今天丞相手拿雞肋而興嘆,這就是要退兵的意思了。旁邊人不解,楊修又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就是進退不得的意思,但是根據我的判斷,明日丞相便會做出退兵的決定了。
旁人將信將疑,誰知道到了第二天,曹操果然命令退軍,而楊修昨夜的「侃侃而談」也立馬在軍隊中口口交傳,曹操知道後內心大為疑忌,此後便已經註定了楊修悲慘的命運結局。楊修的聰明是一時的小聰明,但是他同時也一定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