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變化,到今天人們應該可以從新冠肺炎疫情的數字中看到李文亮醫生的偉大,看到他的「吹哨子」行為對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雖然由於各種原因,他的「哨音」並沒能起到該有的作用,但起碼讓部分群眾產生了警覺,採取了防範措施,減少了感染人群的總量。更關鍵的是,讓人們認識到了「吹哨人」的重要意義,正視「吹哨」行為,尊重「吹哨人」,懂得從「哨音」中尋找事實真相,也為每一個「吹哨人」正名。今後再有新的疫情出現,相信人們對待「吹哨人」的態度會截然不同,「哨音」必定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真正成為一種及時的「預警」。
而另一名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為第一個「報告人」的張繼先醫生也同樣值得人們銘記。她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也是這次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批醫生之一。二月份,湖北省衛健委等部門宣布了對張繼先和另一名「上報人」進行嘉獎,前不久她又獲提名為2020年度全國「勞動模範」的候選人,這些都是對她及時「上報」疫情的肯定和鼓勵。
我支持湖北省將張繼先作為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也非常贊同對其給予記大功獎勵。但通過李文亮醫生的「吹哨」事件和張繼先醫生的「上報」工作,我產生一些疑問,在此提出來讓大眾分析探討。
一、我們需要的是上報還是警報?
張繼先主任發現收治的幾個患者病情特殊後向上級報告,她的上級也向上面報告了,但上報起作用了嗎?武漢的新冠肺炎由她上報時發現的幾起到一月中旬的41起,到後來蔓延爆發,從最終結果來看,她上報了跟沒有上報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而反觀李文亮醫生,他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眼科醫生,對呼吸道疾病沒有專業知識,但對SARS或者說傳染病的危害有深刻認識及極強的職業敏感性,當他看到醫院有病人的診斷書上得出的篩查結論是SARS(這是當時的診斷結論,有圖片為證)時,立即想到這有可能會變成一場災難,向同學群發出了讓大家和家人注意防範的提醒信息,經轉發後引起了部分社會公眾的警惕和防範。雖然第二天他就被警方定性為「造謠」而受到「訓誡」,有關部門的「闢謠」又令到大多數民眾放鬆了警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還是有相當部分市民保持警覺,採取防範措施而避過了災難。那麼,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上報還是警報呢?
二、我們需要的是聽話還是真話?
張繼先醫生是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又是最早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生之一,對這種疾病的危害性和潛在的傳染性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點從當時她果斷對收治的患者採取隔離防護措施並向上級報告就可以看出來。她是最了解疫情、最知道真相、最有發言權的一線醫生。面對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專家「人不傳人」「可防可控」「有限人傳人」「持續傳染的風險較低」等說法,武漢最了解情況、最掌握真相的醫務人員選擇了集體沉默,張繼先主任也不例外,如果最掌握實情、最有發言權的她能夠站出來說一句真話,相信效果會完全不一樣。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集體沉默?至今為止仍然是個謎。
如果在戰場上,一個戰士發現前面有敵人的埋伏或地雷,立即向上級報告,但如果遇到的是一個糊塗官,在上級沒有作出正確反應和及時應對的時候,是否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戰友、親人走向災難甚至死亡?還是及時站出來說出真相,發出預警?
三、我們需要的是公眾不恐慌還是疫病不傳播?
在疫情初起階段,如果武漢市政府和市衛健委能夠及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置方案(試行)》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採取防控措施並向社會預警,即使剛開始時會引起一些恐慌,但這也只是在一個區範圍內,再怎麼亂都能夠控制住。何況只要連續公布疫情真相,讓大家隨時了解疫情進展和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將疫情控制在源頭,肯定不會造成擴散,市民就會冷靜下來,恢復秩序,並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防控行動。
而武漢政府相關部門因為擔心引發恐慌和混亂沒有發出預警,還一再「闢謠」,對發出「警報」的李文亮等8名醫務人員進行「訓誡」。從表面上看,當時確實是社會穩定、秩序井然,然而卻錯失了把疫情「滅在源頭、防在初起、控在局部」的最佳時機,待疫情蔓延擴散後,造成的恐慌、混亂、損失和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破壞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付出的代價更是巨大的,這個傷痕永遠揮不去、愈不了。
社會各界有必要進行反思,在面對災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公眾不恐慌還是疫病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