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樹種毛泡桐育苗新技術
[科屬]玄參科、泡桐屬
[產地分布]
泡桐屬共 7種,均產自我國,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但在熱帶為常綠。樹冠圓錐形、傘形或近圓柱形,幼時樹皮平滑而具顯著皮孔,、老時縱裂;通常假二叉分枝,枝對生,常無頂芽;除老枝外全體均被毛。葉對生,大而有長柄,生長旺盛的新枝上有時3枚輪生;葉心臟形至長卵狀心臟形,基部心形,全緣、波狀或3-5 淺裂。花朵成小聚傘花序,具總花梗或無;花冠大,紫色或白色,花冠漏鬥狀鐘形至管狀漏鬥形,內面常有深紫色斑點。蒴果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月左右。
[生長習性]
毛泡桐是陽性樹種,最適宜生長於排水 良好、土層深厚、通氣性好的砂壤土或砂礫土,它喜土壤溼潤肥沃,以pH 6-8為好,對鎂、鈣、鍶等元素有選擇吸收的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鎂、鈣、磷肥。適應性較強,能耐-20~25℃的低溫,但忌積水。
[園林用途]毛泡桐樹態優美,花色絢麗,葉片分泌液能淨化空氣,常用於城市綠地、道路、工礦區等綠化,既供觀賞,又可改善生態環境。
[繁殖方法]
1.播種繁殖
(1)採種,選擇生長健壯、樹幹通直、無叢枝病、樹齡在8年生以上的優良單株作採種母樹。10月中旬前後,當蒴果呈黃褐色,個別開始開裂時,為適宜採種期。蒴果採集後,晾半月左右,待果皮開裂、種子脫出後,除去雜質,再晾五天左右,裝入袋內,置於通風乾燥處貯藏。毛泡桐種子千粒重0.2- 0.4 克,每公斤有種子250萬一500萬粒。成熟的種子發芽率一般在50%一 60%,最高達80%左右。
(2)整地作床。選擇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疏鬆肥沃的砂壤土作圃地。圃地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淺耕細耙,作床。苗床採用高床為好,苗床一般寬1 米,高30釐米,長10米。結合作床,每畝施硫酸亞鐵5千克,進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後,床面要適當鎮壓,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後澆水時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3)浸種催芽。用40℃的溫水浸種,並不停攪動至自然冷卻,再繼續浸泡24小時,取出故入盆內,放在28℃左右的溫暖處催芽。在催芽過程中,每天用溫水衝洗1一2次,並不斷翻動。4-5天後,當有5%左右的種子開始發芽,露出白尖時,即可播種。種子發芽不可過長,否則會因播後溫度下降發生「回芽」而失敗。為減少病害發生,可用0.1%一 0.2%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一 30分鐘,再用冷水衝洗,以消滅種子上的雜菌,減輕叢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
(4)播種。播種前灌水,使水分滲透床面。播種可採用撒播或條播,播後覆蓋細土或焦泥灰。播後即在床面建拱棚,上面覆蓋塑料薄膜,床面周圍用土壓緊,保持床面溫度和溼度。要經常觀測床內溫度變化,發芽後,床內溫度不超過35℃,溫度過高時,要及時打開兩頭塑料薄膜,通風降溫。隨著氣溫的升高,白天可適當揭開薄膜,使幼苗得到鍛鍊。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進行鍛鍊,使幼苗適應露地條件。遇 到乾旱時,要勤灌水,保持床面表土溼潤。
(5)間苗和移栽。當苗木長到三對真葉時,如過密應分次間苗,待長到4-5對真葉時,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選在陰天,將3-4株苗同時帶土起苗栽人一個穴內,栽後及時澆定根水。栽後5-7天苗恢復生長,成活率可達90%以上。移栽後的密度是否適宜十分關鍵,密度過大,苗木細弱,木質化程度差,冬季易抽條,從而降低苗木質量和造林成活率,生產實踐證明,以每畝留苗666一 1000株為宜。
(6)病蟲害防治。幼苗生長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蠐螬等病蟲危害,應及時開展病蟲防治,每隔10天左右噴一次150一 200倍的波爾多液,及時拔除病株。對害蟲可用藥物進行誘殺,必要時應結合人工捕殺。
(7)肥水管理。移栽後,為使苗木提早進入旺盛生長期,要加施追肥,追肥應本著早施、勤施的原則,尤其在旺盛生長期要多施追肥,促使旺長。一般從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還可結合病蟲防治加0.3%一 0.5%的尿素進行根外追肥。梅雨季節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積水和病害蔓延,乾旱時要及時灌水,每次灌水後及時深鋤培土,保持土壤疏鬆溼潤,促進苗木生長。9月份,停止澆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長,提高木質化程度。
2.根插繁殖
(1)整地。苗圃地結合淺耕每畝施腐熟後的農家肥500千克,過磷酸鈣25- 40千克,有條件的還可加施餅肥25- 50千克。每畝施50%鋅硫磷顆粒劑 1一1.5千克、硫酸亞鐵10一 15千克進行土壤消毒。然後作成高壟苗床,壟底寬40一 50釐米,高20一 30釐米。
(2)種根選擇。種根最好選擇1-2年生苗根,種根採集時間為落葉後到發芽前,一般1都是將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根,剪截成長15- 18釐米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無損傷。剪好的根按粗細分級,50根一捆,並及時晾曬1-3天至切口不黏土,以防爛根,種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發黴。
(3)陽畦催芽。選擇向陽背風的地方,挖一個寬1.5米,深30釐米,東西方向的陽畦,畦底鋪5釐米的溼沙,將種根大頭向上,單根直立於坑內,種根間填充溼沙,上蓋塑料薄膜,10- 15天即可發芽,芽長1釐米左右時,即可扦插。
(4)根插方法。毛泡桐根插(埋根)時間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壟上按株距挖好穴,將種根大頭向上直立穴內,頂端埋人土中1釐米,兩邊土壤壓實,使種根與土壤密接,催過芽的種根,如芽長到 5釐米以上,埋根時應將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對苗木質量影響極大,其密度應根據育苗目標、土壤肥力和管理條件而定,如要培養苗高4 米左右,地徑6釐米以上的壯苗,根插密度以1 米X1 米或1 米 X 1.2 米為宜,每畝埋根556- 667株。要培養更大的苗木,如苗高5 米以上的壯苗,則可用1.2 米以上的行距。
(5)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長至10一 20釐米時定苗,每個根穗上保留一個健壯的幼芽,其餘除去。5月下旬到 8月下旬這段時間,為苗的旺盛生長期,是培育壯苗的關鍵時期,應及時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釋人糞尿1.5千克左右,或硫酸銨每畝30千克;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畝施硫酸銨40- 50千克,一般離苗木20- 30釐米外開穴或挖溝施入,施後封土,澆水。此外還可用0.1%一 0.2%的尿素水溶液進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鉀追肥,促進苗木木質化;9月上旬以後,控制肥水,以免苗木徒長。
[栽培管理]
毛泡桐春秋兩季均可移植,以春季為好。苗木可裸根移植,定植後應裹幹或樹幹刷白以防日灼。毛泡桐管理粗放,但喜土壤溼潤肥沃,多施氮肥,增施鎂、鈣、磷肥有利於生長。毛泡桐適應性較強,在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區也能生長,但忌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