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西的新化石暗示了神秘的長頸龍類爬行動物的起源

2021-01-09 孜然實驗室

巴西桑加杜卡布拉爾組(Sanga do Cabral Formation,下三疊紀)的Elessaurus gondwanoccidens的復原圖。圖片:MárcioL. Castro

根據2020年4月8日在巴西聖瑪麗亞聯邦大學的蒂內·德奧利維耶拉(Tiane De-Oliviera)和同事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來自巴西的三疊紀爬行動物新物種是一個名為長頸龍(tanystropheid)的神秘群體的近親。

在二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之後,爬行動物佔領了全球生態系統。在滅絕事件之後出現的早期群體中,有長頸龍,這是一群長頸動物,其生活方式仍然很神秘,但在它們三疊紀時期還是很成功的。然而,由於早期三疊紀動物的化石非常稀少,因此科學家對該群體的早期進化知之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德奧利維耶拉及其同事描述了巴西南部桑加杜卡布拉爾組早三疊紀巖石中的新爬行動物標本。骨骼比較表明,從後腿、骨盆和尾巴的殘骸得知的該標本是最接近的長頸龍親戚。研究人員確定這些遺骸屬於新物種,他們將其命名為Elessaurus gondwanoccidens。該名稱部分源於《指環王》中角色的精靈名稱(Elessar),也被稱為阿拉貢(Aragorn)或Strider,被選作對化石動物長腿的參考。

大多數長頸龍化石發現於歐洲、亞洲和北美的中三疊紀至晚三疊紀巖石中,並且經常出現在海洋沉積物中。Elessaurus在南美三疊紀早期大陸沉積物中存在,這表明該群體的起源可能在南部大陸,並且它們的祖先可能曾在陸地上生活過,後來才適應水生生物。要更清晰地了解該組織的起源,將需要依靠早期演化中的更多稀有化石。

相關焦點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研究並定名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也是原始鰭龍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 貴州龍動物群中已研究定名的海生爬行動物和魚類列表 發現貴州龍 1957年5月,地質部陳列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前身)的胡承志先生從雲南到貴州,在今興義市頂效鎮大寨村浪慕山發現一種類似於蜥蜴的小型爬行動物化石。這種神秘的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中國科學家復原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昨天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論文,準確復原了兩年前在我國發現的奇特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的形象,其外貌與所有已知物種大相逕庭。  2014年初,一種奇特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在我國西南腹地被發現。
  • ...進化新化石無法提取DNA怎麼辦 侏羅紀世界進化新化石提取DNA方法
    大家好,侏羅紀世界進化中許多玩家在遊戲中獲得新化石之後。發現新化石無法提取DNA,只能進行出售。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各位帶來侏羅紀世界進化新化石提取DNA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家發現完整陸生初龍類化石
    富源滇東鱷(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李淳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淳領導的科研小組報導了華南海相三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的陸生初龍類化石——富源滇東鱷(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 gen. et sp. nov),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初龍類化石在亞洲的記錄,而且進一步表明雲貴地區的海相三疊系化石動物群並非一個單純的海洋生物化石組合。
  • 化石卵的發現和南極洲的發現,顯示恐龍和海洋爬行動物產卵軟殼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在世界各地發現了恐龍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只代表三類恐龍--獸足類恐龍,其中包括現代鳥類、像鴨嘴恐龍這樣的高級後龍和長頸恐龍--高級蜥腳類恐龍。」諾雷爾說:「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了數千具尾翼恐龍的遺骸,但幾乎沒有它們的卵子。那麼,為什麼它們的卵沒有被保存呢?我的猜測--以及我們通過這項研究最終證明了的--是它們是軟殼的,」諾雷爾說。
  • 科學網—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 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新恐頭龍化石樣本,這是一種在中國發現的長頸水生爬行動物,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疊紀中期。一具高度發育的胚胎被保存在成年恐頭龍的腹部,為胎生提供了證據。這一發現表明主龍形下綱動物中可能並不存在胎生的一般性障礙。 對恐頭龍演化史的分析表明,後代的性別是由遺傳確定的,與鱷魚和一些海龜等與之有親緣關係的物種不同。
  • 合肥工大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 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新恐頭龍化石樣本,這是一種在中國發現的長頸水生爬行動物,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疊紀中期。一具高度發育的胚胎被保存在成年恐頭龍的腹部,為胎生提供了證據。這一發現表明主龍形下綱動物中可能並不存在胎生的一般性障礙。 對恐頭龍演化史的分析表明,後代的性別是由遺傳確定的,與鱷魚和一些海龜等與之有親緣關係的物種不同。
  • 盤點霸氣側漏的恐龍:食肉馬普龍似刀鋒戰士
    相關的證據來自於瑪君龍的牙齒,科學家在這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中發現的殘留物與該物種骨骼十分符合。瑪君龍體長20英尺,0.7億年前漫步在馬達加斯達平原上,那個時期食物數量不多。相關的考古資料顯示瑪君龍時常以風化的「恐龍乾屍」為食,他們的獵食對象還包括食草性恐龍和自己的同胞物種。很可能嗜食同類在恐龍物種之間很常見,它們會以活著的同類為食。
  • 哺乳動物起源曝新解:或源於爬行類動物(圖)
    (畢順東供圖)  今年8月份,來自我國的兩批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分別報導了兩種新發現的最古老哺乳動物賊獸化石。然而,通過對這兩種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不同學者觀點又有所不同。  19世紀,隨著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進化思想首次被提出,越來越多的符合進化觀念的事實也被發現。在19、20世紀,科學家們相繼報導了許多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比如蛇齒龍、克色龍、基龍、異齒龍、犬頜獸、三尖叉齒獸等,它們中的一些種類是從獸孔目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這些化石證據清楚地告訴我們哺乳動物是從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
  • 化石揭開海相幻龍神秘面紗 曾是頂級捕食者
    古道或可以提供有關海相幻龍類(Nothosaurs)——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古代海洋爬行動物——是如何在海裡自我推動的新見解。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自然通信》上。在2.52億至6600萬千年的中生代(Mesozoic),海洋被一系列海洋爬行動物所統治。
  • 迄今所見最大的軟殼蛋,在南極洲發現,可能來自吃鯊魚的爬行動物
    迄今所見最大的軟殼蛋,在南極洲發現,可能來自吃鯊魚的爬行動物Largest soft-shelled egg from reptile was found in Antarctica 一位藝術家解釋滄龍(mosasaur)的誕生,展示一隻巨大的滄龍在下蛋,而一隻幼龍在剛剛孵化出來之後
  • 鱗甲有靈-什麼是爬行動物?
    首先,兩棲類在發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並用鰓呼吸的幼體期,經變態後改為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兼以皮膚呼吸;爬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則不具有變態現象。其次,兩棲類的皮膚柔軟且具有豐富腺體,表面多溼潤;而爬行動物體表被以角質鱗片或骨板,表面乾燥。
  • 墨西哥發掘出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食肉滑齒龍化石
    2003年1月3日14: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3日電 由墨西哥和德國化石研究專家組成的考古小組最近在墨西哥北部城市阿蘭貝裡發掘出一塊迄今體積最大的爬行動物化石
  •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
  • 神秘金屬環來自何處?
    Kong)於今年的線上巴西動漫展(CCXP) ,公開了首支電影片段,才三秒鐘,就能讓所有人看到這兩個傳說中的東西方怪獸。神秘金屬環來自何處呢?在這支華納兄弟於CCXP 活動上揭露的片段中,能看到這兩隻經典怪獸在電影中的造型。當哥斯拉潛伏在水裡,金剛脖子上掛著金屬環的時候,他們暗示自己已經做好了展開世紀大戰的準備。這支片段雖然僅有短短幾秒,但卻搶在首支預告前,讓觀眾可以一睹兩隻怪獸的風採,並呈現出一種風雨欲來的強烈感受。《哥斯拉大戰金剛》首曝電影片段。
  • 盤點最兇殘的7種恐龍:瑪君龍嗜食活體同類[2012-04-06]
    相關的證據來自於瑪君龍的牙齒,科學家在這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中發現的殘留物與該物種骨骼十分符合。瑪君龍體長20英尺,0.7億年前漫步在馬達加斯達平原上,那個時期食物數量不多。相關的考古資料顯示瑪君龍時常以風化的「恐龍乾屍」為食,他們的獵食對象還包括食草性恐龍和自己的同胞物種。很可能嗜食同類在恐龍物種之間很常見,它們會以活著的同類為食。但目前相關的證據資料並不完全。
  • 滑齒龍:侏羅紀晚期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遊蕩。滑齒龍的長顎裡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
  • 媒體報道:巴西爆發神秘病毒 90%基因前所未見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周三(2月12日)據媒體報導,巴西爆發神秘病毒,90%基因前所未見。2月10日據封面新聞援引俄羅斯RT報導,近日,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神秘病毒,其中90%的基因無法識別。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