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桑加杜卡布拉爾組(Sanga do Cabral Formation,下三疊紀)的Elessaurus gondwanoccidens的復原圖。圖片:MárcioL. Castro
根據2020年4月8日在巴西聖瑪麗亞聯邦大學的蒂內·德奧利維耶拉(Tiane De-Oliviera)和同事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來自巴西的三疊紀爬行動物新物種是一個名為長頸龍(tanystropheid)的神秘群體的近親。
在二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之後,爬行動物佔領了全球生態系統。在滅絕事件之後出現的早期群體中,有長頸龍,這是一群長頸動物,其生活方式仍然很神秘,但在它們三疊紀時期還是很成功的。然而,由於早期三疊紀動物的化石非常稀少,因此科學家對該群體的早期進化知之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德奧利維耶拉及其同事描述了巴西南部桑加杜卡布拉爾組早三疊紀巖石中的新爬行動物標本。骨骼比較表明,從後腿、骨盆和尾巴的殘骸得知的該標本是最接近的長頸龍親戚。研究人員確定這些遺骸屬於新物種,他們將其命名為Elessaurus gondwanoccidens。該名稱部分源於《指環王》中角色的精靈名稱(Elessar),也被稱為阿拉貢(Aragorn)或Strider,被選作對化石動物長腿的參考。
大多數長頸龍化石發現於歐洲、亞洲和北美的中三疊紀至晚三疊紀巖石中,並且經常出現在海洋沉積物中。Elessaurus在南美三疊紀早期大陸沉積物中存在,這表明該群體的起源可能在南部大陸,並且它們的祖先可能曾在陸地上生活過,後來才適應水生生物。要更清晰地了解該組織的起源,將需要依靠早期演化中的更多稀有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