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中美運動醫學與康復技術前沿研討會18日在此間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力學與物理治療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上海楓林生命健康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美國南加州大學運動康復臨床進修分部和上海瑞慧運動醫學中心承辦。
美國南加州大學Joe Godges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朱建徵、上海市康復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潔皎教授、瑞慧康復執行董事方樟輝、楓林集團代表張正遠、上海華山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第一康復醫院以及上海第三康復醫院的領導和醫療專家等出席會議。
研討會上,Joe Godges教授對骨科ICF臨床實踐指南與康復治療體系構建進行分享,對粘連性肩關節囊炎、膝韌帶損傷和踝韌帶損傷進行實例講解分享。
運動醫學和康復學科在中國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上海市康復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潔皎教授接受採訪時說,運動康復醫學其實涉及生命全周期。運動康復醫學涉及肌肉、骨科、神經等多個領域,需跨學科融合發展。同時,運動個康復醫學圍繞功能、活力產生。身體結構上的問題會導致個體能力下降,與此同時個體的社會參與能力下降,進而影響患者回歸社會。 鄭潔皎表示,環境、個體心理因素都會影響患者社會參與能力的提升。
鄭潔皎告訴記者,目前,康復學科帶頭人、骨幹等醫生比較緊缺,不少康復醫生均由其他專業轉型而來。2010年,上海率先建立康復醫生培訓基地,迄今已有數百人接受培訓。
在華山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專家華英匯看來,十年前,人們熱衷健身;十年後人們開始關注關注康復。他說,健身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指出,運動康復醫學注重功能恢復,從而使患者重建相關功能,回歸社會。
華英匯告訴記者,目前,從手術技術來看,中國已經和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是,如今,醫院的康復僅針對腦梗等,關於骨關節方面康復服務欠缺。在其所在運動醫學中心,手術病人六成為20——30歲的年輕人,起多因長跑導致膝關節損傷,球類運動導致的損傷等。他說,運動後的疼痛,次日仍不能緩解者需提起注意。
華英匯坦言,公立醫院缺乏物理治療師,他希望未來,物理治療進入公立醫療機構。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