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生數成數,五行生成數是以河圖、洛書為依據的。河圖、洛書一直被古人看作是神書,稱為天苞,地符,它的圖案數理相當高深(當然也可能是故弄玄虛),以河圖為例:
圖中以白圈為天為陽,黑點為地為陰,白圈黑點的數字奇偶配合,其分布為:
與六共宗居下為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上為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左為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右為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中,將一、二、三、四、五稱作五行的生數,在五數的基礎上可以生出千數萬數,故生數為主居於圖內。生數用陰陽來配偶,導出五行的成數,方法是將生數加中數五便為成數,故成數為配居於圖外。土的生數是五,居中為主,五行皆得中五土而生成萬物,所以土居中宮以象太極臨御四方。
一為北方水,是陽氣開始發生的地方,生數一加中五為成數六,有生必有成,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樣水中既有陽數一,又有陰數六,陰陽奇偶配合,表明水乃陰陽二氣交感而成。二為南方火,是陰氣開始生起的地方,生數二加中五為成數七,也是由陰陽配合而成,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為東方木,是日出的地方,在這裡陽氣逐漸增長起來,生數三加中五為成數八,陰陽配合為木,即「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為西方金,是日落的地方,這裡陰氣漸長,生數四加中五為九,金中也包含了陰陽二氣,即「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土生數加中五得成數十,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生、成數用數字來表現宇宙的形成和生命的產生經歷了生與成的兩個過程,奇數所代表的是天,是陽,隅數所代表的是地、是陰。
天地氤氳,陰陽衝氣交和,生成萬物。將五行生成數相加,天數(奇數)是二十五,陰數(偶數)是三十,天地數合起來是五十五。五十五數包括了天地自然之數,天地萬物盡在其中。洛書表現的五行生成數與河圖一樣,只是在方位上的設置略有不同,這裡就不贅述了。、五行與天幹地支五行與幹支的關係十分密切,古人很早就將五行與幹支相配、使幹支具有與五行相同的屬性。幹原是古人用以紀日的單位,支是古人用以紀月的數據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所以幹支又分別稱為天千和地支。
天幹有十個,它們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它們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用十天於與十二地支相配,六十為一周期,稱為六十甲子,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西、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西、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西、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推而無窮。幹支組合紀日的方法在商代已經完成。後來人們還用它來紀年。六十年一個循環,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地支用於紀月和紀時。用以紀月則以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依次下推。
五行就那五個行:金、木、水、火,土,可就是它們組成了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五行相生又相剋,五行有時有反克,五行真的是生生不息。帶領著華夏民族文化流向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