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一張照片在朋友圈刷屏——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凱,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了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這一美景被身後的陪檢員甘俊超用快門定格,瞬間在網絡上收穫了無數讚嘆:醫生帶著老人,欣賞著武漢高樓上方向的落日,而拍攝者感動於沐浴在餘暉下的醫生與老人,萬千網友通過照片卻讀出了希望……
志願者甘俊超:
「真的就是隨手一拍,真的就是巧合。」
甘俊超不會想到,自己3月5日無意間按下手機快門的作品,會被網友稱為「2020年度最佳照片」「2020年度最佳治癒瞬間」。
一夜之間成為攝影「名人」的甘俊超,3月6日凌晨才剛剛下班,他說自己從沒學過攝影,當時只是覺得畫面很感人,就想把它記錄下來。按下快門的一瞬間,他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21歲的甘俊超是一位大學生志願者,現在武漢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今年即將畢業。據他介紹,自己學習的專業跟攝影完全無關,也從未學過攝影,甚至從未給自己拍過照片。
甘俊超的老家在河南信陽,但從小在武漢長大。2月18日,他報名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現在就住在醫院宿舍,每天從下午4點到晚上12點,工作8個小時。工作任務除了當陪檢員幫助轉運患者外,還包括給病人送藥。
由於經常出入隔離區病房,作為志願者每天都必須穿上防護服才能上崗。起初,甘俊超對防護服還是有些牴觸,穿起來特別笨拙,而手機放到口袋裡就無法拿出來。「我現在穿防護服都很熟練了,」年輕的甘俊超說,這兩天天氣暖和,他怕熱,裡面只穿了一件短袖襯衫,「不冷,我身體超好,抵抗力強,肯定不會感染的!」
「當志願者的感覺很棒,病人心態都很好,有的還很有趣,」小甘告訴記者,有位患者還說要教我學計算機。
醫生劉凱:
每天早出晚歸,也很少看到太陽。
畫面中穿著防護服的醫生,名字叫劉凱,今年27歲,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劉凱醫生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當天下午四點多,劉凱推著轉運車護送老先生出病房去做CT的途中,已經「一個月沒看到過太陽了」的老先生,看著落日餘暉很高興,還用手指了指。劉凱此時特意駐足了一會,兩人一起欣賞起美景來。
「您覺得怎麼樣?」停下後,劉凱問老先生,後者答,「夕陽蠻好。」
劉凱說,和老先生一樣,其實他每天早出晚歸,一直呆在病房,也很少看到太陽。所以當兩人沐浴在夕陽下時,其實都挺高興的。
一老一少都舉起了右手,指向「掛」在高層住宅樓樓頂上的落日,身上也被「染」成了金黃色。這一幕太感人了,隨行的甘俊超於是有了拍照的衝動。
看了三四分鐘,劉凱知道這個老先生的病情還不穩定,室外溫度不高,就推著他回到病房。劉凱說,回去後老先生心情很好,很快入睡休息了。
87歲患者:
在病床上演唱「何日君再來」
照片中的這名老先生罹患危重症新冠肺炎入院救治。上海醫療隊剛去到醫院時,這名87歲的老先生病情危重,對所有人不理不睬,拒接家人電話,老先生的家人住得很遠,家人來醫院要跨兩條江,還得拿到各種通行證明才能送東西過來。考慮到這些,中山醫院醫療隊便承包了老人所有的生活照料工作。
早前有一天,上海醫療隊隊長羅哲與醫生查房,走到老先生病床前。詢問他近兩天好不好,身體有沒有不舒服。
老先生只說了一句話:「我想回家。」醫生理解老先生想回家的心情,但當他說出這句話,兩位醫生都察覺暗含的意思——老人恐怕想要放棄。
羅哲沒有正面回答老先生的請求,而是問道:「老先生,您原來在樂隊是不是指揮家?」
老先生抬起頭,眼神亮起來。「不是,我不是指揮家,我演奏樂器。」
羅哲看到老先生精神一振,繼續說,「等你身體再好一點,回去再演奏樂器。」
簡簡單單一番對話,老先生輕鬆了。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病房,上海醫療隊護士餵87歲老先生喝粥。中山醫院供圖
打那以後,醫生和護士每次進到病房,都和老先生攀談一會家人的近況,他漸漸打開心扉,治療中身體有何種反應、有哪裡不適,都一五一十地及時告知醫護,醫生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他的孩子很關心父親,常來電話,醫生則及時把病情通報到家屬。
點心、水果、各類生活用品、營養品,都送到老先生以及其他病人手中。之後,老先生病情不斷轉好,他開始主動進食,吃水果和營養液。臨床上,原有氣急和缺氧狀況均已得到明顯改善。更可喜的是,胸部CT和血液指標顯示,他的病情正在全面改善。
恢復中的老人,甚至有一次還在病床上給醫生們演唱過「何日君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