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5402字,包含我多年在全球滑雪場拍攝的上百張纜車照片。最初的寫作目的只是想將分享這些年搭乘過的有趣纜車,可越寫越覺得還有那麼多關於滑雪纜車的好故事,最終決定用一部滑雪纜車進化史向我所搭乘過的纜車,以及滑雪纜車行業的發展致敬。
本文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英法文獻及纜車製造商資料,但因本人知識有限,對於纜車運行原理,設計和材料等方向缺乏深度。本文旨在突出滑雪纜車的多樣與有趣性,還望各位讀者以獵奇的心態閱讀,如有錯誤煩請指出,謝謝。
文章很長,我寫了很久,寫得儘量不枯燥,希望你能喜歡,多多分享。
目 錄
前言
1|一切從拖牽開始
2|升空,吊椅時代
3|人人都愛貢多拉
4|纜車之王:空中纜車
5|從齒輪火車到纜索鐵道
6|天空才是極限
結語
前言
放下防風罩,臀部享受著從座椅傳來的絲絲暖流,邊聽著流行歌曲邊和朋友討論晚上去哪家涮羊肉,這一幕就發生在2020年的中國崇禮,某雪場的多人高速吊椅纜車上。
在習慣性享受滑雪纜車帶來的便利後,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坐上時光的穿梭機,順便打開通往世界的任意門,一起看看滑雪場內那些有趣的纜車們。
隨著一幅腳踏雪板,手持單杆的獵人巖畫於阿勒泰被發現,人類滑雪的起源追溯到了距今一萬多年歷史的舊石器時代。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挪威農夫與獵戶,自中世紀起廣泛將北歐式越野滑雪作為冬季行進的交通方式。
滑雪作為一項大眾休閒運動,真正走進你我的日常生活,是在20世紀中葉的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而滑雪運動的起源,萌芽與大發展,背後卻是一部滑雪纜車的百年進化史。
19世紀末,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逐漸在歐洲上流社會流行開來,相比北歐式越野滑雪,更加刺激好玩的高山滑雪一下便抓住了人們的心。瑞士的聖莫裡茨St.Mortiz,達沃斯Davos,法國的霞慕尼Chamonix,奧地利的基茨比厄爾Kitzbühel等阿爾卑斯山腳的著名旅遊重鎮紛紛開始遊說常客們嘗試新潮的冬季滑雪假期。
1.一切從拖牽開始
高山滑雪又被稱Downhill Skiing,但彼時的滑雪,超過90%的時間都被用在Uphill上坡這項大部分人都痛恨的事情,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爬山2小時,下山5分鐘。」
德國黑森林的療養院老闆Robert Winterhalder成為了破局者。受家門口的水車啟發,他於1908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滑雪纜車,依託水輪轉動用拖牽裝置將滑雪者送上了小山坡。遺憾的是,一場突然打響的世界大戰摧毀了Robert的纜車和暴富夢想,但買走他專利的公司,卻在百年後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纜車製造商Doppelmayr多貝瑪亞。
1908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部滑雪纜車正式投入使用。
1934年,來自瑞士蘇黎世的工程師Ernst Gustav Constam發明了使用J型木桿牽引滑雪者的J-Bar拖牽,並在兩年後改進為T-Bar。這種可以同時搭載兩名滑雪者的T型拖牽纜車設計,歷經80多年,仍在Davos雪場服役著。
與其他滑雪纜車(吊椅,吊箱等)相比,拖牽的運營和建造成本都小得多,也不易受天氣和外力影響,即使它運載能力低,速度慢,拖牽纜車依然活躍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滑雪場中,經典而經久不衰。
拖牽裝置多安置在大型雪場的新手區,外圍邊緣,競速訓練區域以及預算有限的小型雪場,也常見於高海拔雪場的冰川路線。
如果你到過歐洲或北美滑雪,對拖牽纜車應該不會陌生,還應見過各種各樣的拖牽變種形式。而反觀中日韓,雪場安置拖牽纜車的比例則較少。
加拿大Whistler滑雪場山頂通往冰川的Showcase T-Bar,雙板搭乘時將橫杆置於臀部下方,保持向前站姿,可雙人共乘
挪威Narvik雪場的T-Bar,單板搭乘時將橫杆置於胯下,雙人搭乘亦可。建議單板新手儘量單人搭乘或選擇與經驗豐富的雙板共乘。單板左腳前右腳前搭配著,就是增進友情的「基Bar」
除了T-Bar外,主流的拖牽還有單人乘坐的圓盤拖牽Platter Lift,依靠繩索運轉的繩索拖牽Rope Tow等等。大部分的拖牽都需要單板滑手只綁前腳固定器搭乘,對單腳滑行有一定要求,對新手不太友好。
義大利Dolomite多洛米蒂的圓盤拖牽,單板需要將圓盤加在兩腿之間側身搭乘,雙板則感覺虛坐在圓盤上,因此在法國這種拖牽也被稱為Tire-Fesse(拽屁股蛋兒)
法國Les Deux Alpes滑雪場的繩索拖牽,此類拖牽一般負責短途運送滑雪者,多見於平坡或緩坡
美國俄勒岡州Mt.Hood胡德山的HCSC公園繩索拖牽,這類短途拖牽多見於滑雪公園,使用軟杆或三角型拖住滑雪者的腰部進行提升
對於那些建在陡坡,起始速度快,距離長,地形變化大,甚至帶拐彎和變速的拖牽,單板以及雙板初學者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主場位於中日韓的雪友往往缺乏搭乘拖牽的練習,以至於到了歐美雪場後,都對拖牽纜車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能繞著走就絕對不搭。
錯誤動作,請勿模仿。一旦脫落拖牽,請立即放手Let it go,不僅是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也是對拖牽裝置的安全運行負責
早些年,我在法國學習滑雪之時,也曾備受拖牽的摧殘。眼睜睜看著周圍的朋友以及雪場的路人輕鬆駕馭,而自己卻不是開始摔,就是半路摔,有時眼看著就要到終點,還是不爭氣的重重摔倒,甚至被拖倒在地還死不放手。
也許是隨著單板於80年代開始在北美流行,纜車製造商們發現了拖牽對新手實在不友好,1990年的北美科羅拉多,第一臺魔毯Magic Carpet纜車出現了。
紐西蘭南島Remarkables滑雪場的魔毯,由玻璃罩保護,防風舒適
魔毯纜車用傳送履帶運送滑雪者,無論單雙板都可以輕鬆站立在上,適合成人兒童和各種水平的雪友,這種對初學者無比友好的裝置一下就在全球滑雪場中流行開來。
多年以後,讓我重新回歸對拖牽的恐懼是在紐西蘭南島中部的坎特伯雷地區,一家名叫Mount Olympus奧林匹斯山的Club Field。
Club Field是滑雪場也不是滑雪場。與大公司運營的商業雪場不同,紐西蘭的Club Field由不同的滑雪俱樂部Ski Club擁有並運營,最早只是一小群人想圈地滑雪,慢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也是現代商業滑雪場全面鋪開前紐西蘭人的主流滑雪方式。Club Field的一大奇觀,就是難度係數極高的Nutcracker Ropetow。
這種名為胡桃夾子的拖牽,是大部分Club Field的唯一提升工具,建造成本不高,能在陡坡和惡劣天氣運行,甚至不太需要工作人員維護。哪怕繩子脫落轉輪,當地人也能很熟練的重新按回去。
Nutcracker拖牽的原理很簡單,一根高速運轉繩索,由一些定點的轉輪連結。滑雪者穿戴類似攀巖的安全帶,用「胡桃夾子」夾住繩索,將自己提至山頂。除此之外,還要準備一副勞工手套,以免自己的滑雪手套被磨壞。
Nutcracker是我這輩子坐過最難的拖牽。對單板來說,由於每條繩索轉輪的位置都不固定,它不像常規的拖牽可以自選左右方向,有時必須用反腳搭乘。即使是雙板,面對告訴轉動的繩索,也完全沒有普通拖牽出發前的停頓準備時間,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和繩子保持相對靜止速度,再完美的將夾子卡住,整個動作必須一氣呵成。
上了拖牽後,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路過轉輪時,會發現手與旋轉的轉輪離得非常近,而大腿有時也會不小心被猛磕一下,實在嚇人。
好不容易過了這些關卡後,手勁兒腿勁兒稍微差點的,在陡坡上也容易支撐不住。最可怕的是,想去山頂,得過三關Nutcracker,畢竟Club Field就只有這一種纜車。
△如果一直克服不了這種胡桃夾子,最終只能採用比較屈辱的方式了
找一位願意與你共乘T-Bar拖牽的好朋友不容易,那麼如果要找四個呢?在南美歷史最悠久的智利Portillo波蒂略滑雪場,傳奇的Roca Jack拖牽就是考驗友誼的最好測驗。
在雪場一片35度的陡坡上,為了防止雪崩破壞設施,法國著名的纜車製造商Poma公司製作了這獨特的拖牽,它沒有傳統拖牽的牽引杆和中轉塔,如同彈弓一樣的拖牽一次性將五名滑雪者彈射並牽引至頂端,Roca Jack纜車也因此得名Slingshot Lifts彈弓纜車和Va et Vient(法語:來來往往)。
Roca Jack還真不是我搭過人數最多的拖牽。在義大利的Dolomite多洛米蒂山區,至今還保留著最原始的傳統——馬拉拖牽。
碩大的多洛米蒂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滑雪區域了,總長1200公裡的雪道甚至超過法國人引以為傲的三山谷和太陽門兩者的總和。在多洛米蒂,一種名為Ski Safari的Ski Tour很是流行,除了著名的Sellaronda外,充滿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氣息的Grande Guerra也是必走的環線。
△大到無邊的多洛米蒂滑雪區
滑雪者從自己居住的小鎮出發,搭乘不同的纜車完成環線,有的路線竟要瘋狂趕路,耗時整整一天。Lagazuoi山腳下依舊保存著的一戰時期大炮,頂峰有Hidden Valley(隱世山谷)之名,Armentarola雪道從此出發,足有8.5公裡長。
多洛米蒂秀麗的山峰朦朧在遠處,雪道旁的一片冰瀑布上,攀冰的人正在謹慎設置著錨點,這條如童話般美妙的雪道,最後一段就是最大驚喜,馬兒變成了拖牽,拉著幾十名滑雪者奔向山谷另一旁。
雖然要支付幾歐元作為馬兒的養護費用,但這短短一公裡的體驗還是令人印象深刻。滑雪者分成四列,分抓著兩條長繩,一路上大多是平坡,聽著車夫馭馬的呼喊,馬車的鈴聲,仿佛真的在童話世界般。
不過因安全顧慮,如今這條馬拉拖牽已不再允許單板使用,單板滑手們就舒適的坐在馬車內,享受風景吧。
2.升空,吊椅時代
如果說拖牽纜車的發明,意味著滑雪運動走出了原始的「舊石器時代」。那麼1936年,出現在美國愛達荷州Sun Valley滑雪場的吊椅纜車Chairlift,滑雪者第一次脫離了地面。
△世界上第一部滑雪吊椅纜車
吊椅纜車如今已是全球商業滑雪場的標配,可直到80年代,吊椅才逐漸成為了滑雪纜車屆的行業標準。除了要與滑雪纜車的鼻祖拖牽纜車競爭外,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而出現的各式吊箱Gondola,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也成為了大型滑雪場爭相安裝的新式武器。
在纜車的創新路上還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1938年,美國新罕布夏州的Cranmore Mountain滑雪場隆重推出了它們的新世代滑雪纜車——Skimobile。滑雪者坐在似過山車的小車廂內,緩緩升上木製的小軌道,頗有兒童遊樂設施的感覺。
Cranmore Mountain滑雪場總共建設了兩條Skimobile纜車,最終於1990年被拆除
吊椅纜車的發展離不開幾個維度:更大更快,更舒適,更安全。
從1936年只限單人搭乘,到1946年的雙人吊椅,再到60年代初發展成三座和四座,吊椅纜車的乘客數量變得越來越多。如今全球總共有過千條的六人座和上百條八人座吊椅纜車,大大解決了熱門滑雪場的運力問題。
單個吊椅的乘客數量有時決定了吊椅纜車的後綴命名,如:Single Chair,Double Chair,Triple Chair,Quad Chair,Six Chair,Eight Chair等等。(我至今還沒見過五人座的吊椅纜車)
80年代初,Detachable Chairlift脫掛式吊椅纜車的發明大大增加了吊椅纜車的運行速度。如果你發現某些纜車後綴帶High Speed或Express字樣,它一定不慢。
北海道二世古滑雪區通往山頂的幾條單人吊椅纜車,因只有一根豎杆防止掉落,被很多人親切的稱為「猴纜」
阿根廷Las Le as的MARTE雙人吊椅,超過1000米的落差帶你直通3430米的山頂,坐在纜車上向下看去,即使再無畏的滑雪者可能都會對這無盡的陡坡地形咂舌倒吸一口涼氣。更有人說,這是搭乘滑雪纜車最接近直升機滑雪體驗的一次
加拿大Lake Louise露易絲湖滑雪場的老式三人纜車Paradise,是整個雪場運轉速度最慢的纜車,但慢悠悠的上升讓你我有更多的時間欣賞落基山脈的壯麗風景,也靜靜的看著腳下的滑雪者在黑道上摔得七零八落
法國Val d'Isère滑雪場的Leissieres高速六人吊椅,建在山峰的兩側,雙向運行。跨越山脊亂石的那一刻,猶如過山車到了頂點再向下運行,十分刺激,引得乘客一陣尖叫
澳大利亞Perisher滑雪場的八人吊椅——Village Eight Express,設立在雪場流量最繁忙的區域,雖然運力高但也常常排起長龍
單人到八人,吊椅纜車越做越大。從舒適性來說,現代吊椅纜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防風罩的發明大大提升了作為吊椅的舒適性,讓我們在惡劣天氣不受風吹雨打。而諸如加熱座椅,真皮坐墊,甚至WIFI,電子互動屏等功能都已開始在歐美和國內雪場的吊椅纜車出現。
回看日本雪場還停留在80年代,連腳蹬甚至防護欄都沒有的吊椅,還是要感嘆一句——有錢真好。
Niseko Grand Hirafu雪場的King Quad Lift#3纜車,是整個二世古都為數不多配備防風罩的吊椅纜車,大風大雪天氣時,沒有防風罩的痛,是深深刻在每一個滑雪者心中的
日本長野五龍滑雪場的夜場纜車,代表了大部分日本滑雪場的吊椅纜車,有簡單的防護杆,卻沒有供滑雪者歇息的腳蹬
日本山形縣的藏王溫泉滑雪場,古老的纜車甚至連防護杆都沒有
崇禮雲頂滑雪場的吊椅纜車,不僅配備防風罩,還有可加熱座椅系統
義大利Dolomite多洛米蒂滑雪區的可加熱座椅纜車
位於瑞士LAAX雪場,由保時捷設計工作室Porsche Design Studio設計的可旋轉45°的全景吊椅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Winter Park滑雪場,在吊椅纜車上加裝了電子顯示屏,可以實時提供雪況,纜車運行和天氣等等信息。
纜車製造業巨頭Leitner萊特納公司在奧地利Kitzbühel滑雪場建造的8人纜車,真皮座椅配上防風罩,加熱系統,可謂是如今吊椅纜車的頂配,來源於Leitner萊特納公司
在Leitner萊特納官網,你可以自己定製一款吊椅纜車,選擇心怡的座椅,防風罩,框架顏色和款式,甚至自定義Logo
章節的最後,該聊聊吊椅纜車的安全。
2019-2020雪季,北京近郊的南山滑雪場做出了和國際接軌的重要決定,所有單板雪友都不得抱板乘坐吊椅,應只穿前腳固定器上下纜車。雖然抱板乘坐纜車在中日韓雪場算是常見現象,但雪板意外掉落風險卻是絕不容忽視的重大安全隱患,對此舉措,我絕對贊成,單板單腳上下吊椅纜車也是國際慣例。
單腳上下纜車作為單板滑雪的必備技能,希望大家通過多練習單腳滑行來掌握,單板下纜車的痛,是刻骨銘心的那種
但有時其實真的不怪你。回憶你這麼多年坐過的吊椅,為什麼有的纜車時總在上車時把你的腿打青,下車時除了你,周圍的人也經常摔得七零八落?
十有八九你搭乘的是傳統的Fixed-grip Chairlift(固定抱索器吊椅)而非Detachable Chairlift(脫掛式吊椅)。
聽起來一頭霧水沒關係,在纜車製造巨頭Doppelmayr多貝瑪亞(對,就是從1908年發明拖牽的Robert Winterhalder買去拖欠專利的那家公司)大力推廣下,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Detachable Chairlift脫掛式吊椅纜車成為全球雪場新建吊椅纜車的主流款式,也逐漸替代傳統Fixed-grip Chairlift固定抱索器吊椅纜車。
和傳統的Fixed-grip Chairlift固定抱索器吊椅纜車相比,Detachable Chairlift脫掛式吊椅纜車的運行速度更快(速度大約為前者的2倍),吊椅通過上方的握把抱索器鉗住纜繩,而在進出站上下客時則打開抱索器,使纜車和纜繩脫離,通過滾輪在站內軌道運行,實現進出站時以較低速度運行。
這一設計即大大增加了吊椅纜車的運載能力和運行速度,也讓滑雪者能更舒適的上下纜車,對新手更加友好。如果你恐懼搭乘纜車,下次去雪場還是挑後綴帶High Speed或Express的脫掛式吊椅纜車吧。
除了上下乘客時以低速運行外,如今大多數吊椅纜車都具備完善的防護欄和腳蹬,新一代吊椅更有如兒童額外保護欄以及自動防護欄,發生纜車滑落事故的概率極低。
Leitner萊特納公司的新式纜車,都配備了防止兒童意外滑落纜車的KidStop擋板
纜車安全同樣不容我們小視。2018年初,喬治亞Gudauri滑雪場一起大型纜車倒行事故震驚了整個世界。
事故總共造成11人受傷,有媒體甚至打出了「Ski lift from hell 來自地獄的纜車」這樣的標題
發生事故的吊椅纜車並非山寨品牌,恰恰就是行業巨頭Doppelmayr多貝瑪亞的產品,經過詳細調查後,事故原因被定義為操作人員在纜車驟停後未能開啟備用發電機的人為失誤。
2019年7月,在我到訪澳大利亞Thredbo滑雪場的前一天,雪場內的纜車因大風脫掛,一名滑雪者從10米高空墜落
3.人人都愛貢多拉
對很多人來說,無論吊椅纜車Chairlift建的再漂亮,安全,高效,都沒有吊箱纜車Gondola來的舒適,從開放式纜車到封閉式纜車的轉變,不僅阻隔了風雪,也將我們的雙腳從雪板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摘掉頭盔或者脫下溼熱的外套,享受片刻的休閒時光。更重要的是,很多有趣的對話都發生在緊密而安靜的吊箱空間,也許有緣一起搭纜車的TA,就是你一直在尋找到(或者你就享受自己刷手機的愉快時光吧)。
當我第一次聽聞吊箱的英文叫做Gondola時,想到的是多年前曾在義大利威尼斯搭乘的水上巴士貢多拉,那全身漆黑的尖頭扁船,伴隨著船夫的划動和歌聲,穿梭於威尼斯的水域,好不熱鬧。
一種是暢行在水域的小船,一種是將滑雪者運上高山之巔的纜車,貢多拉Gondola一詞為何有著相去甚遠的含義呢?查閱資料後才發現,原來熱氣球下的吊籃也稱Gondola,而上世紀50年代的早期吊箱纜車並非完全封閉,外觀好似熱氣球,吊箱纜車便如此得名。
1954年,法國三山谷Méribel滑雪場的早期吊箱纜車,外觀酷似熱氣球的吊籃呢
如今在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和捷克,還運行著少量這樣的敞篷吊箱纜車,如果遇到了千萬記得打卡一下吧。
法國Alpe d'Huez滑雪場,五個成排的敞篷吊箱纜車
在大風大雪的地方敞篷耍酷可不是好主意,貢多拉的設計也逐漸向封閉式吊箱靠攏。歐美國家的早期吊箱纜車大多為橢圓型,外觀酷似一個個雞蛋。這樣的經典設計沿用至今,以至於如今很多新造的纜車依舊採用復古的橢圓外觀。
建於1973年,法國Les Deux Alpes滑雪場的早期吊箱纜車,因白色橢圓的外觀酷似雞蛋,纜車因此得名Oeufs Blancs(法語白色雞蛋的意思)
義大利Dolomite多洛米蒂Alta Badia的復古造型吊箱纜車,雖然是21世紀製造,但還保留著70年代的造型
法國La Plagne滑雪場的早期吊箱纜車,建於1978年,外觀呈五顏六色
世界著名野雪勝地,法國La Grave滑雪場的早期吊箱纜車,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
日本長野白馬五龍滑雪場,1973年製造的日本第一部吊箱纜車
我們熟悉的二世古希爾頓前的Gondola,建於上世紀80年代,亦是如此造型
早期的吊箱纜車設計,並未考慮到滑雪運動能在全世界有著如此蓬勃的發展,也從未想到,雪板會越做越寬,甚至還出現了單板滑雪這個門派。
這種一邊僅能坐兩人的橢圓形纜車設計朝向運載力更強的凸立方形發展,外置的雪板孔也開始逐漸兼容加寬的雙板野雪板和單板。
日本安比高原滑雪場的吊箱纜車,曾在泡沫經濟時期火爆一時的安比高原,設施水平還停留在昭和時代的「繁榮」
日本東北巖手縣,夏油高原滑雪場的吊箱纜車內,為保護玻璃,單板拿進纜車需要套上保護套,這樣的做法幾乎只有在日本見過
韓國江原道龍平滑雪場,因韓國的單板滑雪人群較多,纜車額外在前後都增設了放置單板的孔架
加拿大Revelstoke滑雪場的吊箱纜車,這裡也是北美落差最高的滑雪場,纜車下的這條雪道名為Kill the Banker,以陡坡和粉雪聞名
日本北海道Kiroro滑雪場的吊箱纜車,到山頂需要十多分鐘,這樣慢悠悠的吊箱體驗,很適合和朋友聊聊天或默默刷會手機
瑞士Verbier的吊箱纜車,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印記
奧地利聖安東滑雪區的纜車,不僅寬敞舒適,有的纜車中間還專門安置了可以插放雙板的孔板,單板可以靠放在玻璃側的雪板架上。其他常規設計外置雪板孔的纜車,單個孔位也足以放下板腰較寬的野雪雙板
美國猶他州的Snowbasin滑雪場,吊箱纜車上印著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參賽國國旗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Gulmarg滑雪場,其吊箱纜車可以將滑雪者帶到4000米的高海拔,古爾瑪格也是全球野雪愛好者心中的勝地之一
芬蘭的Yll s滑雪場,有著世界上唯一座桑拿吊箱纜車,人均千元就能在雪場結束營業後享受兩小時纜車桑拿,或者…試一下先桑拿再滑雪的冰火兩重天?
奧地利的Hochgurg滑雪場,獨特的Perrier-Jou t巴黎之花香檳吊箱纜車,連吃帶喝套餐人均300多人民幣
當乘坐吊箱纜車習以為常時,你可能還不知道,在全世界滑雪場運轉的上千座吊箱纜車中,90%在歐洲,剩下平均分布在北美和亞洲。而可憐的南半球,算上在建的吊箱纜車項目還不過十座。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Cerro Catedral滑雪場的吊箱纜車,建於2005年,而早在80年代,Chapelco滑雪場就建成了南半球第一座吊箱纜車
智利首都圈的Valle Nevado滑雪場,以法國Les Arcs滑雪場為藍本建立,擁有南半球最先進的纜車系統
紐西蘭南島的Cardrona滑雪場,於2017年啟用了大洋洲第一座Chondola吊椅吊箱混合纜車,雖然不是純正的吊箱,但至少邁出了第一步
2019和2020年,紐西蘭南島的Whakapapa滑雪場和澳大利亞的Thredbo滑雪場則相繼迎來了兩國的首座純吊箱纜車
高效安全的大型10人吊箱纜車在歐洲被製造,逐漸在新興滑雪目的地大放異彩,讓身處國內的你我也享受到吊箱纜車的舒適。那貢多拉的未來是怎樣?
保時捷設計工作室Porsche Design Studio和瑞士Bartholet公司聯手打造的「新型貢多拉」,有著超大的全景玻璃窗和未來感十足的造型,來源於製造商Bartholet和保時捷設計工作室
纜車製造工程師們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是3S Gondola(Tricable Gondola Lift)三線索道纜車,其中3S一詞源於德語dreiseil的縮寫,意為三根線纜。和傳統吊箱纜車相比,3S吊箱的索道有三根線纜,大大增加了在強風等惡劣天氣下的運行穩定性,單個纜車最大載客量和運轉速度,同時也解決了能耗和纜繩跨度長的難題。
1991年,在瑞士Saas Fee薩斯費滑雪場,本土公司Von Roll就已經造出了世上第一臺3S吊箱。但在往後的近30年間,儘管三線索道纜車有著無數優點,受限於其高昂的建造和維護費用,全世界滑雪場只造出了17座3S吊箱,還有10座在計劃中,其中只有一部纜車不在歐洲。
這唯一不在歐洲的3S吊箱,卻可能是名氣最大的一座——位於加拿大惠斯勒的Peak2Peak纜車。2008年落成的Peak2Peak耗資5100萬加幣,全長4.4公裡跨越山谷將惠斯勒與黑梳山連接起來,單個吊箱可以運載28人
奧地利S lden滑雪場的3S吊箱在電影《007:幽靈黨》中亦有不少出鏡
4.纜車之王:空中纜車
在討論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和吊箱纜車Gondola的區別,下次到雪場滑雪時記得把纜車名字叫對了。
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有幾點,首先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採用的是往復式索道,一般只有兩個大型吊箱,當其中一輛纜車上山時另一輛下山運行,相反運行。而吊箱纜車Gondola採用的是循環式的索道,擁有多個吊箱循環迂迴輪迴運行。
義大利Dolomite多洛米蒂的空中纜車,兩座吊箱相反運行
另外,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的吊箱單次能承載幾十人至幾百人,相比吊箱纜車Gondola的單個吊箱一般在6-12人(新一代的3S纜車能到10-20人),單次運載能力強,但等待時間也長。
日本八甲田山,等待空中纜車乘車的人群
雖然造價高昂,但相比吊椅和吊箱纜車,空中纜車只需要很少的纜車塔架,就能輕鬆通過山谷,溝壑,河流和冰川,很適合建設在地形複雜的區域。在運行速度上,空中纜車也比吊椅和吊箱纜車快得多。
中國重慶的長江索道
除了滑雪場,很多城市或景區也使用空中纜車作為觀光或運輸工具。而事實上,早在17世紀的歐洲,空中纜車的雛形就被發明,19世紀開始大量用於礦業,實現了從運貨到運人的角色轉變。
1885年,南非的金伯利鑽石礦,幾位工人正乘空中纜車下降
1938年,美國新罕布夏州的Cannon Mountain滑雪場,北美第一座空中纜車,同一年新罕布夏州的Cranmore Mountain滑雪場還推出了名為Skimobile的「過山車」纜車,還記得上文吊椅纜車開頭的故事嗎
美國俄勒岡州Mt.Hood胡德山的Timberline Lodge滑雪場,1950年曾建造過這麼一部有趣的Skiway Tram滑雪巴士纜車,將山腳下的Government Camp小鎮與滑雪場相連。可惜如此酷炫的纜車只運行了幾年就因新公路通車而破產
二戰結束後,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的滑雪場紛紛投入到空中纜車的大力建設中。如果把地面纜車(拖牽,魔毯),吊椅纜車和吊箱纜車系統比作滑雪場的三軍,那空中纜車就應是原子武器,是各個雪場的實力象徵,也是當之無愧的纜車之王。作為一個滑雪愛好者,如果你還沒搭過空中纜車這個巨無霸,請一定將它列入你的滑雪清單之中。
在日本,空中纜車也被稱為Ropeway,在長野,新潟,北海道,東北地區的大型雪場並不罕見。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青森縣八甲田和北海道旭嶽的Ropeway。能乘坐上百滑雪者的大纜車,每天勤奮地將雪友和遊客送上兩座大雪山。想搭上這個纜車並不容易,一旦變天起強風,纜車便停止運轉,再想上山只能登山。而當晴天來臨,本地老炮和外國遊客一大早就開始排隊,生怕錯過天氣窗口。記得有幾次,剛擠上首班車就得知接下來一整天纜車都不會再運行,頓時有被幸運之神眷顧的感覺。
青森縣的八甲田山,以外觀張牙舞爪的樹冰「雪怪」奇景,變幻莫測的天氣和豪雪聞名,搭上Ropeway到山頂再登山滑雪,晴天時的風景很是夢幻
北海道的旭嶽,搭乘Ropeway後若是趕上晴天,一定要嘗試衝擊2290米的山頂,和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一起分享北海道的頂峰,在火山噴氣口前合影
美國人偏愛雪場的空中纜車,有時寧願排上長隊也要坐Tram,在懷俄明州的Jackson Hole滑雪場,而每當大雪來臨時,排隊的人群甚至要等2個小時之久。紅色塗裝的空中纜車成為了雪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膽大者,在著名的跳崖雙黑道Corbet's Couloir前,享受來自纜車內最炙熱的目光吧。
大雪天后的猶他州Snowbird滑雪場,不要被那些從剛停好車就奔向Tram的本地老炮驚訝,還不趕緊去排隊霍霍後山
在纜車的戰備競賽上,阿爾卑斯從來不怕誰。更大更炫,空中纜車在歐洲多國爭奇鬥豔。在法國的滑雪天堂Paradiski滑雪區域,我至今還難忘與Vanoise Express的第一次相遇。
2003年12月,法國著名的纜車製造公司Poma(如今以被義大利巨頭Leitner萊特納收購)用一座空中纜車震驚了世界。單次承載188人,雙層設計,最大時速45公裡/小時,Vanoise Express用4分鐘的時間將La Plagne和Les Arcs這兩個法國巨無霸滑雪場連接起來,也一手締造了今天的滑雪天堂Paradiski滑雪區域。
直到2016年被越南的觀光纜車超越前,Vanoise Express都是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單體空中纜車,Paradiski也成為了薩瓦地區比肩三山谷,Espace Killy的超級巨無霸,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客人最多的滑雪場,這1500萬歐元的造價可謂超值。
2013年,為了慶祝Vanoise Express正式運行10周年,飛翔的法國人組織的兩位創始人Julien Millot(紅衣)和Tancrède Melet(藍衣)在纜車吊箱間完成了一次高空走鋼絲表演,遺憾的是,後者於2016年因表演時意外墜落身故
歐洲滑雪場的巨無霸空中纜車們:從上往下依次為義大利Dolomite多洛米蒂,法國三山谷Courchevel高雪維爾,法國Alpe d'Huez,瑞士Verbier韋爾比耶
去過瑞士的人不會對雪山感到陌生,即使是炎熱的夏天,少女峰和鐵力士山上的冰雪也終年不化。琉森附近的英格堡鐵力士山,1991年就開建了世界上首個底座可旋轉的空中纜車TITLIS ROTAIR,2014年更是將整個纜車車廂升級為360度可旋轉。
有趣的是,地處旅遊重鎮的鐵力士山,即使在冬天,拿著雪板坐纜車的你也可能是雪山裡的少數派,大多人是身著加拿大鵝的觀光客,遠道來「徵服」瑞士阿爾卑斯的雪山之巔。
在新TITLIS ROTAIR落成一年後,義大利人花費1億1千萬歐元,完成了它們的「世界第八奇蹟」——Skyway Monte Bianco纜車。這座起始於義大利Courmayeur庫馬約爾滑雪場的纜車,經過2166米的海拔提升,從義大利側經Vallée Blanche Cable Car白色峽谷纜車將勃朗峰山脈與法國的霞慕尼南針峰聯通,打造了一條空中之路。
Skyway Monte Bianco纜車的戰略野心很大,此舉成功開闢了從義大利側通往南針峰觀光的新路線,也讓滑雪者可以從義大利側方便地前往著名的Vallée Blanche,享受20多公裡的白色峽谷野雪,當然,一路上還有360度雪山景觀。
2017年,好萊塢電影《王牌特工2:黃金圈》票房大賣,作為重要取景地Skyway Monte Bianco纜車也享受了一把成為網紅的快樂。
義大利人野心十足,可勃朗峰的另一側才不會輸,那可是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舉辦地,法國霞慕尼Chamonix。在這座歐洲最重要的滑雪小鎮(沒有之一),有著滑雪者和遊客都愛的南針峰纜車(Téléphérique de l'Aiguille du Midi,法國也稱空中纜車為Cable Car,法語為Téléphérique)。
建造南針峰纜車的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至於纜車的真正落成,是在1955年,往後的20年,南針峰纜車一直穩坐在世界海拔最高纜車的寶座上,至今它仍是世上垂直距離最大的纜車(1035米至3842米,落差2807米)。半個世紀以來,無數戶外先鋒在此開闢出一條條登山和滑雪路線,霞慕尼也因南針峰纜車延續著全世界山地戶外運動聖地的傳奇。
即使不登山或滑雪,乘坐纜車來到南針峰觀景臺,近距離欣賞阿爾卑斯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或來到2013末才新建的玻璃觀景臺LE PAS DANS LE VIDE(踏入虛無)試試膽量,都不虛此行。
滑雪者來南針峰頂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長達二十公裡的傳奇野雪道Vallée Blanche白色峽谷。沿纜車站一路結組下行,在高山嚮導的帶領下,躲過危險的冰川裂縫,20公裡長,2700米落差一路滑至Montenvers小鎮,再乘火車返回霞慕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雪線路之一。
在阿爾卑斯另一側的奧地利聖安東St.Anton,搭上Valluga I號空中纜車來到瓦盧加山的2645米海拔,Valluga II號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和動輒搭乘上百名乘客的空中纜車同行相比,Valluga II號纜車是如此迷你,除了纜車駕駛員外,只容得下五名乘客。更重要的是,想搭Valluga II號去到2811米海拔的瓦盧加山山頂,你必須有持證高山嚮導的陪同。否則,只能在山頂的觀光區域望雪興嘆。
1955年建成的Valluga II號並沒像它的兄長Valluga I號那樣得到大幅翻新,還保留著六十年前的面貌。除非是雪崩風險大幅排除,這裡一般也不會開放運行,我在聖安東的日子,就未得到機會感受它的傳奇,可這不也是它的魅力之一嘛。
空中纜車的製造技術日新月異,在驚豔於那些擁有全景玻璃窗,高速運轉的龐然大物時,也珍惜那些自上世紀中期的老傢伙們吧,老古董們還很能打,致敬。
義大利Courmayeur庫馬約爾滑雪場的Youla纜車,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初。在造價一億歐元的Skyway大放異彩之時,Youla也穩穩地服役著
保時捷設計工作室Porsche Design Studio在奧地利的Zell am See-Kaprun濱湖採爾-卡普倫(上),Doppelmayr多貝瑪亞在義大利Breuil-Cervinia(下)建設的新世代空中纜車,已極具未來感
5.從齒輪火車到纜索鐵道
在滑雪纜車的百年進化史中,離不開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機具——火車。19世紀70年代左右,早在纜車發明的幾十年前,隨著齒輪登山火車的出現,歐洲與美國的先驅便開始研究搭乘火車上山滑雪的可能性。
1871年建成的瑞士瑞吉山登山齒輪火車,是世界第二條,歐洲第一條齒輪火車線路
瑞士著名的少女峰齒輪火車,滑雪者可以在冬天搭乘火車上山滑雪
霞慕尼的Montenvers齒輪火車,除了觀光外,還負責將從Vallée Blanche野雪道滑下來的雪友送回鎮上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Perisher滑雪場,因80年代建設時國家公園內的糟糕路況,最終建設了名為Skitube的齒輪火車,至今仍在雪山上下運送著滑雪者們。
20世紀初,得益於瑞士鐵道大發展,以Andermatt安德瑪特為代表的滑雪場逐步發展成以鐵路為核心的度假村,如今安德瑪特在瑞士著名的冰川快線Glacier Express和馬特洪峰聖格達Matterhorn Gotthard鐵路中依然是重要的中轉站,坐火車到滑雪場再轉乘雪場纜車,一氣呵成。
馬特洪峰聖格達Matterhorn Gotthard鐵路甚至有一輛往返安德瑪特的Après-Ski專列,方便滑雪後在車上好好地喝一杯
雖然從日內瓦,裡昂,蘇黎世,因斯布魯克等機場,包車或坐大巴直達雪場,如今早已是歐洲滑雪度假的主流方式,但若是輕裝上陣,買上一張歐洲或瑞士鐵路通票,誰又能說坐火車去滑雪旅行不是個好主意呢?
19世紀30年代,美國鐵路巨頭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徹底改變了近代滑雪的歷史,不是發明新式火車,而是在旗下的Sun Valley滑雪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吊椅纜車,這也是本文第二張吊椅時代的開頭一幕。
1940年,一輛火車從科羅拉多州的丹佛駛向90公裡開外的Winter Park滑雪場,這條被科州人民親切稱為Ski Train滑雪專列的Winter Park Express一開就是近70年,直到火車旅行早已不再流行的2009年才落下帷幕。
2015年,Winter Park滑雪場為了慶祝其75周年,為滑雪專列重新運行做了一次快閃活動,沒想到車票竟被哄搶一空。兩年後的2017年1月,Winter Park Express再次常規運營,滑雪專列重新回到了滑雪者的生活中。
年輕人們,一起踏上這班戀愛滑雪列車吧!30年前,一部《帶我去滑雪》(私をスキーに連れてって)讓許多日本人對滑雪突然著了迷。JR SKI SKI列車便是滑雪熱潮的產物,1991年,東日本鐵道公司(JR東日本)開始在電視打出JR SKI SKI專列的廣告。
日語中的SKI(スキー)一詞也音同喜歡(すき),加上每年廣告都是最炙手可熱的人氣女星,在日本掀起了全民坐火車去滑雪的熱潮。JR SKI SKI的經典線路是東京—新潟縣的GALA湯沢滑雪場,搭乘新幹線只需要70分鐘。火車站直接連通滑雪場纜車站,對於周末滑雪度假來說非常方便。
在火車與纜車索道的發展過程中,還誕生了纜索鐵道Funicular。火車的軌道技術加上纜車的往復索道,纜索鐵道不僅可以在陡峭的地形上爬坡,還因始終在地面而不受天氣和強風影響,是非常理想的運輸工具。
不過由於,纜索鐵道Funicular系統的距離和運載能力都有限,建造難度和成本也不低,目前全球運用在滑雪場內的纜索鐵道並不是很多。
在法國Espace Killy滑雪區的Tignes和Val d'Isère滑雪場,是我第一次搭乘纜索鐵道Funicular,滑雪者們抱著雪板,猶如上班族擠地鐵的盛況至今仍讓我難忘。
瑞士Davos達沃斯滑雪場的Parsenn纜索鐵道,始建於1931年,21世紀重新翻修
在瑞士的Arosa滑雪場,豪華酒店Tschuggen Grand Hotel造了自己的專屬纜索鐵道,住店客人只需要刷下房卡,自動運行的纜車就會駛向位於雪場的纜車站,專屬感極強。
2017年末,Doppelmayr多貝瑪亞公司在瑞士施維茨州的施圖斯造出了一條世界最陡纜索鐵道,纜車總共花費5年時間和5200萬瑞士法郎的經費。短短1.7公里海拔竟然爬升了744米,最大坡度達到110度,相當於47.7度角。
人類的創意總是無限的,既然可以把火車和纜車的優點結合造出纜索鐵道Funicular,那麼再把Funicular的技術回補纜車呢?Funitel富尼特和Funifor富尼佛纜車就這樣出現了…
Funitel富尼特一詞來源於法語funiculaire(纜索鐵道)和téléphérique(空中纜車)結合,其特點是將一根完整的纜繩循環繞成四根(上山下山側各兩根),用比吊箱更寬的寬軌系統進行牽引,同時纜繩與吊箱之間的間距縮短降低高度,防止因風力引起的橫擺,在強風中有很好的穩定性,甚至能在高達100公裡時速的風中運行。同時,大吊箱還能容納20-30名乘客,擁有很強的運載能力。
1990年,法國三山谷的蔥仁谷Val Thorens滑雪場造出了第一臺Funitel富尼特纜車。21世紀以來,歐洲雪場已建成近二十座Funitel纜車,但在歐洲之外,它還是難得一見的小眾纜車。
日本山形縣的藏王溫泉滑雪場,有著日本唯二用於滑雪場的Funitel富尼特纜車,若是趕上樹冰季節,這裡的景色很美。上圖為我2019年實拍,下圖來源於SHOOT IN JAPAN,人品不好的話差距巨大
奧地利聖安東St.Anton滑雪場的Galzigbahn富尼特纜車,因其纜車站純透明展示了纜車入站猶如摩天輪般的效果,非常值得一看。後兩圖來源於Doppelmayr多貝瑪亞公司官網
而Funifor富尼佛纜車,則是在Funitel富尼特與空中纜車Aerial Tramway的結合,Funifor富尼佛這個名字也是Doppelmayr多貝瑪亞公司的註冊商標。利用富尼特纜車的雙重牽引纜繩技術和空中纜車的巨大載客量,打造出頂級舒適、安全和穩定的新一代巨無霸纜車。
和3S吊箱類似,目前已建和在建的Funifor富尼佛纜車(或類似產品)已有十餘臺,絕大部分都在歐洲。
義大利多洛米蒂Dolomite滑雪區域的Funifor富尼佛纜車
Doppelmayr多貝瑪亞公司在瑞士少女峰地區計劃興建的Funifor富尼佛纜車
6.天空才是極限
從最早的徒步上升,到纜車的發明,興起和完善,纜車作為提升設備,將滑雪的效率大幅提升。但又有人開始發難,纜車設施只存在於商業滑雪場,老炮們又哪願意人擠人。
於是,人類又開始回歸最原始的滑雪方式,去沒有雪場和纜車的深山登山滑雪。不比以往只能苦苦的徒步或靠雪板挪動,止滑帶,登山固定器和單板分裂板等裝備的革新和發明讓登山滑雪高效起來。
被稱為Apine Touring,Ski Touring的登山滑雪開始在歐洲,北美,日本流行,也隨即成為全球滑雪發燒友們追尋新鮮粉雪,親近大自然的玩法。與其人擠人,不如用自己的雙腿做11路人力纜車。
20世紀下半葉,在加拿大的卑詩省,來自歐洲的高山嚮導們看中了這裡無盡的粉雪。直升機滑雪Heliskiing,雪貓滑雪Catskiing,雪地摩託滑雪Sled skiing在這裡出現,流行並改變了整個世界。
如今,直升機,雪貓(壓雪車)和雪地摩託成為了資深玩家和有錢人在深山的專屬纜車,既不費力又能享受無人爭奪的粉雪,豈不快哉。
直升機滑雪的出現,將人類滑雪的想像力提升到了天空的高度,轟鳴的燒油怪獸成為了有史以來運轉速度最快,受限制最少,也最貴的纜車。同時,直升機滑雪帶來的快樂,也是任何纜車和雪場都難以比擬的。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還有比直升機更強大的運輸工具出現,展望「纜車」的未來,也許天空才是極限。
結語
滑雪纜車的百年進化史,背後是滑雪運動的起源,萌芽與大發展。
從原始的拖牽,到如今的巨無霸空中纜車,滑雪纜車的進步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保持著一致。有趣的是,沒有一種經典纜車型號被完全淘汰。拖牽,吊椅,吊箱和空中纜車,組成了滑雪場的纜車生態系統,相依而生,相輔而成。
在法國著名的三山谷滑雪場,300多條總長600公裡的雪道,在近200座不同樣式的纜車協作下,滑雪者可以在雪場三大峽谷的任一點之間穿梭,是當今全球滑雪場纜車系統的模範。
大型纜車建造商的紛紛合併,重組,滑雪場的大型資本運作,為纜車新技術的帶來突破,如3S吊箱纜車,富尼特,富尼佛纜車等新技術,保時捷設計工作室帶來的新世代概念設計,都讓我們眼前一亮。
而從前遙不可及的峽谷相望,通過巨無霸空中纜車的嫁接,天塹變通途,不僅讓滑雪場的運營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取暖,也為滑雪者通滑提供了務必便利。
當我們坐在有座椅加熱和防風罩的吊椅纜車,或搭乘因新技術而能在強風下也穩定運轉的吊箱纜車時,也要像那些服役多年的古舊纜車致敬,正是這些勞模,將一批又一批的滑雪愛好者安全地送上高山,從而推動了滑雪運動的蓬勃發展。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堅持看到這裡,我也由衷的說一聲謝謝。那麼下一次到雪場,也好好觀察一下你常座的纜車吧,畢竟流水的雪友,纜車才是你滑雪路上最好的朋友。
滑不了雪的日子,不妨在留言區一起聊聊:你搭乘過最酷的滑雪纜車。
比利白
曾留學法國,現旅居東京
走過50個國家,想在全世界滑雪
窮遊網總版主,旅行與滑雪內容撰稿人
目前在滿世界測評滑雪場
Snow & Travel & Gastronomy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