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近日,菜鳥裹裹推出了環保袋,實現「綠色寄件」。這次推出的環保袋由秸稈、陳化穀物等可再生原料製作,通過環境保護部頒發的中國環境標誌認證。與同尺寸的其他快遞袋相比,每個環保袋在生產環節可直接節省4.4g塑料,同時可減少碳排量11.69g。該綠色寄件首批試點已在北京、廣州、杭州上線。
保護海洋生物
當你打開TED,經常會看到環保類的話題,討論垃圾汙染是如何侵害了大海,讓海洋生物因窒息而滅絕。
根據果殼數據,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直徑從低於1nm的微小粒子到直徑超過20cm的大碎片),海洋塑料汙染物總重量約26.9萬噸。
和想像中不同,塑料碎片其實比大塊塑料更危險,因為它難以躲避,並且容易被吃到動物肚子裡,積壓後排不出去。常常有海裡的魚剖開腹部後發現很多塑料碎片,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陸地傾倒是海洋的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珍娜·詹貝克和同事對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進行了全球性評估。利用模型估算出2010年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一共產生了2.75億噸塑料垃圾。
在這2.75億噸塑料垃圾中,大概有480萬噸到1270萬噸進入了海洋,如果取中位數就是800萬噸塑料垃圾,大致相當於5000億個塑料飲料瓶。而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能讓超過4個北京市區的面積都淹沒在齊腳踝深的塑料垃圾之中。
菜鳥裹裹的環保袋無疑可以減緩這種現象的發生。菜鳥裹裹在快遞袋子外面上印著:「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大海,上百萬隻海洋生物因誤食、纏繞死亡減少塑料使用,就能控制海洋汙染源頭。感謝您選擇含植物原料的生物基環保袋,讓可愛的海豚海龜們倖免於難。」
綠色快遞,勢在必行
塑料產業在21世紀初始發展的很快,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塑料的使用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2017年中國的塑料產量為7515.5萬噸,同比增長3.4%,2018年上半年中國的塑料產量為2605.8萬噸,同比增長為2.6%。與2012年和2013年8%和9%的增速相比有了一定減速,更不用說2010年和2011年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速了。
圖:2010-2018年中塑料產量與同比增長率
圖源:中國產業信息
其實,關於環保問題,中央也下達過多次文件,表明了整治環保問題的決心。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於2020年1月16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要求在2025年,完善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對不可降解塑料逐漸禁止、限制使用。
2020年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就落實「意見」 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其中,具體到快遞的細分類目,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文,要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指導意見明確,到2022年,要全面建立嚴格有約束力的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使之成為快遞綠色包裝的「硬約束」。
響應號召的不止菜鳥裹裹一個,但是採取的是不同方式。順豐的應對措施是給快遞「瘦身」。
「以前使用五層紙皮材料,現在只使用三層。膠袋使用的是低密度聚乙烯材料,能節省20%的生產材料。包裝膠帶以前使用的是60毫米,現在全市各網點100%使用45毫米,目前還在推廣使用40毫米。快遞單以前使用一式四聯單,需要用戶手寫,既費紙又不方便,現在改用電子面單,用戶在手機上下單就可以直接列印出單,至少節省75%的用紙。以前拿到包裝箱就不停地用膠帶纏,現在根據包裝箱大小,由小到大分別使用「一」字形、「十」字形和「艹」字形等方式封裝……」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
或許,正如馬雲的先見之明。他在2017年11月27日就表示,「「過不了幾年,我們會進入日均10億個包裹的時代。「快」起來,但必須「綠」起來!快遞包裝消耗的資源是驚人的,甚至今天不少包裝材料會對環境產生汙染。希望物流行業的所有參與者,關注綠色包裝,支持綠色包裝,發展綠色物流。我相信,未來的快遞業,「快」保證不輸,「綠」才能贏。2018,讓快遞綠起來!」
2020年,馬雲綠色快遞的願景終於實現了,希望環保的理念能隨著快遞一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