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懷疑!人所處的宇宙是人的意識創造的

2021-01-15 獨視角

一切有為法(物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有越來越多的著名學者表示,我們的宇宙只是一種假象的投影,而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都只是模擬電腦程式所創造出來的。簡單來說,我們或許是生活在科幻電影《黑客帝國》相同情節的世界裡。

英國皇家學會前任主席,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馬丁瑞斯(Martin Rees, Baron Rees of Ludlow)就曾說:人類只是模擬生命。在2003年,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及未來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在其論文《我們活在計算機模擬中?》中,就認為有可能是遙遠未來的人類或是某種高維度生物創建了這個計算機模擬,而我們是活在這個龐大計算機網絡的模擬世界中。

他的觀點受到許多物理學家的認可,連來自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及著名弦理論領軍人物的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也都認同的說:生命並非像我們舊有的那種認知。

據報導,2016年在美國加州舉行的技術大會Code Conference上,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宣稱:人類生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不及十億分之一。馬裡蘭大學的物理學家詹姆斯蓋茨(James Gates)說:「在研究中,我就奇怪,怎會經常接觸到一種讓瀏覽器正常運行的錯誤校正碼?這使我突然聯想到,我們有可能是活在計算機的模擬世界裡。」

當然,想要證明宇宙就是一部巨大電腦非常難,而人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許只是我們大腦裡模擬出來的虛幻影像。不過,隨著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無論在科幻小說中還是在科學界,還是都有相當多的人支持這種想像。

那麼在科學領域中,是否可以找到幾許蛛絲馬跡的研究理論呢?答案是:可以的。

計算機模擬系統有兩個重要組成,分別是儲存信息碼的資料庫及播放影片的計算機熒幕,而這兩個部分都可以在物理理論當中找到存在的證據:

第一部分是儲存信息碼的資料庫,物理理論稱為反物質世界。第二部分是播放影片的計算機熒幕,物理理論稱為全像宇宙投影。

1924年11月,法國的德布羅意發表了論文《量子理論的研究》,主要觀點是:「任何物質都同時具備波動和粒子的性質,意思是具有粒子特性的電子、中子及質子也可以具有能量形式的波。」

後來在1927年,美國的戴維森( Clinton Davisson)和革末(Lester Germer )及英國的G.P.湯姆森(George P. Thomson)通過電子衍射實驗各自證實了具有粒子特性的電子確實具有波動性。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就授予德布羅意,這是諾貝爾獎有史以來第一個憑藉博士論文就直接獲得最高榮譽的例子。

德布羅意的波粒二元性,讓人類終於認識到:所有的物質,不管是光還是電子、中子及質子,都有二個身份,既是看的見的粒子,也是看不見的能量形式的波。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證實了宇宙存在兩個空間,一個是我們這個現實(物質)世界,是由所有看得見的粒子所組成的,但這些粒子的背後,卻又是一種存在於另一個空間的能量形式的波。

而那個我們看不見的另一空間,有可能是儲存著宇宙所有以能量形式存在的萬事萬物,而我們這個世界只是它的投影而已。這也難怪電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其實早在190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補充「能量不滅定理」的著名質能方程式E=mc,E是能量,m是質量(物質),而c則是光速。

質能方程式說明了「物質就是能量」,也就是說,物質和能量就是同一個東西,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內外表述,所有看得見的外在物質都是由一種看不見的內在能量形式所組成的,但是物質會被產生也會被消滅,而能量永遠不會消失,只是轉換成不同的形式。

因此物質的本質是能量,能量的載體是物質。譬如我們吃牛排,牛肉經過消化後就變成人體營養素,牛肉這種物質雖然被消化光不見了,但是牛肉原本的能量並沒消失,只是轉換成另一種能量形式的人體營養素。

按照能量不滅定理,我們吃完食物後,該食物的物質性就被消滅,但是它原本的能量是不會消失的,而是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後來在1928年,26歲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發表了「反電子」的研究報告,並於1932年,由美國科學家卡爾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在他的實驗室撞見質量與普通電子相當,但卻帶相反電荷的「反電子」,這個發現不僅印證狄拉克的學說,同時也打開通向神秘「反物質世界」的大門。1955年發現了反質子,1956年反中子也在同一加速器誕生。很顯然在另一空間還有一個反物質所建構的「鏡像宇宙」,而這個鏡像宇宙的反物質世界跟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是在做不停息的信息交換。

當我們了解完量子力學的整個發展史後,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德布羅意的波粒二元性及狄拉克的反物質世界,還是弦理論的六維空間及平行宇宙,都是在證明另一空間的存在。

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物質、能量及信息。物質是一種投影,只有能量才是真實存在,但能量只是一種模糊形式,只有深藏在能量內層的信息碼,才能真實表達這個能量的全部面貌。

宇宙如果沒有信息這個元素,宇宙將會變成一團雲霧,變成一個沒有形狀及不固定的宇宙,所以宇宙的核心就是信息。物理學所謂的量子糾纏,就是物質世界的真實粒子與反物質世界的虛擬粒子在傳達信息,然後就產生萬事萬物,也就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

最新物理學也漸漸發現:「當通過「信息才是宇宙最基本的元素」的這個全新視角去看待宇宙時,就能使今天物理學界所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發明黑洞一詞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就說:「萬物源自比特(It from Bit)」,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任何粒子及任何力場,甚至時空連續統本身」都是源自於信息。因此,整個宇宙可以被看作是一臺巨大的計算機。

在20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對黑洞的熱力學現象發生了許多質疑,他們認為如果被黑洞吞噬的物體,連它所攜帶的「信息」都永遠消失,那就違反量子力學的信息不滅定理,也就是所謂的「黑洞信息駁論」。

同時,黑洞吞噬物體並讓自身質量增加後,如果它的熵值沒有相對應增加,那就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後來,經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霍金蒸發及射線」理論後,最終才確定另一空間裡的二維信息碼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簡單的說:當物體進入黑洞時,物體(投影的三維)會被摧毀,但是物體的二維信息碼,還是永遠存在,而且是散落在黑洞的四周。

這個現象說明:我們的物質世界,實際上只是從「高維度空間」的「宇宙資料庫」裡的「二維信息碼」投影到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幅「三維全像圖」而已,而大腦只是一部全像宇宙投影的接收熒幕,這個理論就稱為「全像宇宙投影」。

這個宇宙資料庫裡面是存放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能量形式的二維信息碼,然後經過量子糾纏,將我們的三維影像投影在大腦(計算機熒幕)上,而且這個大型宇宙資料庫是屬於全像式的結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儲存了包括過去所有存在的基本粒子,是一切物體的二維信息碼(能量形式)的所有可能組合與紀錄。

現今被認為最接近終極理論及被稱為當今愛因斯坦的巴西物理學家朱利安馬達西納,於1997年所提出的物理模型結果就顯示:我們的宇宙有可能是一幅全像影像,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及所感知到的一切,其實都是一種立體投影。

最後歸納以上這些物理理論,說明了幾項重點:生命確實是存在,只是以一種我們不知道的能量形式存在於另一空間。生命也是一種計算過程,一種不斷與另一空間的數據處理過程。既然人類可以計算機模擬宇宙,可以創造人工智慧,可以創造虛擬實境技術,那麼想不讓人懷疑這個宇宙是由一個高維度的智慧體所創造的,都有點難!

相關焦點

  • 萬物都有意識嗎?一次普通的植物實驗,為何讓人懷疑宇宙?
    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嗎?意識會永遠存在於宇宙中嗎?這些問題至今沒有準確的答案。科學家認為,當人體消亡後,意識會以粒子的形式,繼續存在於世界上。他們認為,宇宙中的粒子是存在糾纏關係的,不論它們相距多麼遙遠,只要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幹擾,另一個將會作出反應。
  • 人死後意識不會消滅,意識會穿越進入多重宇宙
    這個問題相信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在我們的理念中,我們人類死後,就只會化作一攤「粉末」,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什麼都不存在了。一直以來的科學告訴我們,靈魂是不存在的,也沒有天堂、地獄、輪迴!然而最近有科學家猜想,人類在我們的世界死亡了,但生命不會消失,會在另一個宇宙繼續生存下去!這個言論雖然個人不是很相信,畢竟理論並不代表科學,因為還無法證明。
  • 宇宙起源於何處?量子物理學家:意識創造萬物,包括我們這個宇宙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認識,以及科學的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宇宙一定不只有我們所處的這一個,在我們宇宙之外,一定還存在著其他諸多宇宙。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布萊登.卡特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宇宙的演化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強人擇原理,另一種是弱人擇原理。強人擇原理認為,宇宙的演化模型是早已擬定好的,如同編好的程序般,在演化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的。
  • 宇宙功能與人極為接近,天文研究者:也許我們正活在宇宙意識裡
    天文學家藉助天文望遠鏡向宇宙深入窺望,首先發現,宇宙的一部分結構與人的大腦很有相似吻合之處。人的大腦中有一種被稱之為「網狀系統」的結構,分布著豐富而又錯綜複雜的神經元,是管控人這臺複雜「生物機器」整體協調運作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人感觸認知這個龐然宏觀世界的信息傳導媒介,更是人的「意識」加工廠。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整體結構似乎也是以「網狀系統」構建起來的。
  • 人的意識是一種能量,人死後意識會去哪裡呢?科學家猜測平行宇宙
    除談到死亡外,現代科學家還一直在尋找關於人死後的謎團,例如,靈魂是否存在,人死後將去何方等等。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位 RobertLanza博士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論斷,比較起來很有趣,其核心概念是「死亡是一種幻象」物理課上,物理老師告訴我們,能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定律中最重要的一條,它是許多物理研究的基礎,它的內容是「能量不會憑空產生和毀滅,它只能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例如,我們用能量來發電,用風能、火能、核能來發電,它們通通轉化為電能,這種思想對人類來說也應該適用
  • 懷疑所有人的動機,是「腦控人格」的通病
    他們這類人,因為在認知層面出現了問題,我也考慮到會有這類人來讀這篇文章,所以我儘量用最簡單直接的語言來描述它。1、懷疑所有人的動機,認為身邊的人都會傷害自己這類人幾乎沒有正常的社交能力,因為他們總是懷疑每個靠近他們的人,總是覺得人們會通過一些手段來傷害自己。
  • 意識是宇宙唯一普遍的存在,如人於空氣、魚兒於水
    古老的文化和現代科學均證明了「無中生有」、「無能生有」,正是指無形創造了有形,無形是有形的主宰和支配。而事實也證明,無形佔據了宇宙中的絕大多數,就是科學所謂的暗物質、暗能量。而有形的物質只佔了宇宙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因此,這個「無形」絕非空無一物,而其所蘊含的一切,絕非有形世界所能比擬、有形世界生命的意識所能想像的!美國《科學》雜誌新近報導:31光年外,有一新發現的系外巨形行星GJ 3512b似乎是直接從氣體中產生的,這讓科學家們震驚非常。
  • 為什麼說宇宙是虛擬的?研究者指出4種現象,每個都讓人產生懷疑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的大腦是無法區分這些生物電信號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這就意味著,假如某個精妙的系統能夠利用電腦程式完美地給人類的大腦模擬出各種生物電信號,就可以創造出一個虛擬的世界,而身在其中的人類也會認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
  • 宇宙是人的思想,時間是它的代名詞,宇宙或是人類創造?
    生命或是宇宙起源?人類創造了宇宙,時間創造了人類?時間是人類賦予宇宙單純的解釋,是指物質與時空。原先的宇宙或許是一個點,經歷過一次爆炸,慢慢的就產生了宇宙,然而宇宙卻一直在擴張,可以意味著宇宙其實是一直在爆炸。但是宇宙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爆炸呢?
  •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記得小時候學習哲學,一直對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弄不清。哲學書上總會有這麼一句話:「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應。」對於物質,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真實存在的物品。
  • 一個看似普通的實驗,卻得到不可能的答案,甚至讓人懷疑宇宙
    當我們被浩瀚星空所折服,驚嘆宇宙漆黑帷幔後所隱藏的秘密同時,可能許多人無法想像,人類自身所隱藏的秘密,其實一點也不比無垠的宇宙少。因為懷疑最基礎的「紐帶」,其實就是人類一直不知其本質的「意識」,所有專家將巴克斯特實驗用到的儀器進行了升級,將其精度提高了近十倍,然後連接到了石頭上。
  • 宇宙終極謎團之一:意識,人工智慧如何產生意識,人死後是怎樣的?
    因為我就是學計算機,而且想要真正的研究出人工智慧我們就必須得研究其自身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就是我們人體最神奇的部分,意識也是通過大腦產生的,如果我們弄明白了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話,就可以利用逆向工程反向創造出意識。
  • 意念創造宇宙?
    唯心主義認為宇宙是由心念產生的否定物質的真實性;唯物主義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否定心念造物的真實性。然而,現實中我們既發現了物質實體的存在,也看到了心念(意識)現象。所以,唯心和唯物同為宇宙真實性,同時存在宇宙中,它們屬於不同層面的宇宙現象(宏觀表現為唯物;微觀表現為唯心)。唯心是本質,唯物是表象;同為真實,同時存在。  意念如何創造宇宙?
  • 人的意識是一種能量,人死後意識會去哪裡呢?
    除談到死亡外,現代科學家還一直在尋找關於人死後的謎團,例如,靈魂是否存在,人死後將去何方等等。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位 RobertLanza博士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論斷,比較起來很有趣,其核心概念是「死亡是一種幻象」
  • 如果是神創造了人,那麼又是誰創造了神呢?人的由來以下幾種說法
    傻傻分不清楚,真叫人頭疼。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別看他們科技不發達,但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被這個問題所深深的困擾著。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最先研究起這個問題,即便他是個大思想家、大智慧者,但他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給出最直接的答案,而他在苦勞了很久之後給出的最終結論是,無論是雞還是蛋,這兩者都必然是一直存在的,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
  • 宇宙擁有「自我意識」?先別不信,一起來看看這些觀點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科技領先秀,今天我們為大家科普的問題是:宇宙擁有「自我意識」?當我聽到宇宙擁有自我意識這個說法的時候,其實我的內心是非常不相信並且非常感到害怕的。就從意識的基本的定義來說,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所以說只有人能夠有這種功能,別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 《原始碼》,死人能阻止災難,並且創造新的宇宙,意識無所不能
    由鄧肯·瓊斯執導,傑克·吉倫哈爾、維拉·法米加、米歇爾·莫娜漢等人聯袂出演的《原始碼》,實則,是利用死人殘留的意識重回災難現場,然後,找出製造災難的兇手,並且終止下次災難的發生。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利用死人(下文中死者)殘留的意識重新回到災難現場,那麼,就只有一次機會,不會有下一次。因為死者只經歷過一次災難,只能有哪次災難的意識。但是電影中說,可以無數次利用死者來阻止其他災難。這只可能是用原始碼刷新了死者的意識,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是必須災難已經發生,否則,無法刷新。
  • 量子世界暗示宇宙是虛擬的?研究者指出奇怪現象,都讓人產生懷疑
    回到開頭提出的疑惑,其實人類的大腦是沒有辦法區分這些生物電信號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有個特別精妙的系統通過電腦程式給人類的大腦模擬出了各種生物電信號,重擬了一個世界,而身在其中的人類只會認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
  • 所謂的「靈感」,或來自宇宙中漂浮著的無數意識碎片
    人類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進程中,也一直在探索著意識的起源。釋家有言,萬物皆有意識,無論有生命的宇宙萬物,還是看似無生命的宇宙萬物。「意識」究竟是什麼?能否被創造?古往今來,似乎沒人能說得清楚。然而,科學家在探索生命的進程中,越來越發現意識的重要性。尤其量子科學的興起,更讓科學家意識到了「意識」的重要作用。
  • 量子力學顯示:人死後意識會轉移到另一個宇宙,是真的麼?
    國外專家說:量子力學顯示:人死後意識會轉移到另一個宇宙,那麼這是真的麼?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科學家羅伯特·蘭扎博士,研究認為: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