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犬起源於19世紀,是通過人工培育的方式,將斯塔福犬與鬥牛犬進行雜交之後逐步優選而來,專門用於「戰鬥」這個用途的犬種,被譽為犬界的「戰神」。鬣狗是主要分布於非洲大草原的一種貓形總科食肉動物,由於其性情兇猛,敢於和非洲獅、獵豹等大型猛獸叫板,因此被譽為非洲「二哥」。那麼,如果將一隻訓練有素的比特犬,與一隻成年非洲鬣狗關在一個籠子裡,由於它們都是性格剛烈的物種,相互之間免不了發生衝突,那麼到底誰會笑到最後呢?
其實有人在早先時候就已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結果是什麼樣,我們先賣個關子,在後面再來描述。首先,我們先來深入了解一下這兩種動物的特徵和習性。
比特犬,平均身高在60釐米左右,體重約30公斤,從形態上來看,它們的體型在所有的犬類中居於中上遊。由於它們由斯塔福犬與鬥牛犬這兩種非常優秀的犬種雜交優育而來,因此繼承了兩者強大的基因優勢,即斯塔福犬的靈活敏銳,鬥牛犬的兇猛和強壯。和其它大部分犬種相比,比特犬的肌肉和骨骼非常強壯,有人做過測試,比特犬的骨骼強度,要比常見的其它犬類普遍高出2-3倍。
從比特犬的戰鬥力來看,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一是咬合力在犬類中屬於頂尖的存在,它們的頭部呈扁平形狀,更有利於提高嘴部張開的空間,另外它們的牙齒比較尖銳,犬齒長度在2.5釐米左右,咬合力輸出在80公斤的水平,在絕大多數的犬類中絲毫不遜色。二是耐力出眾,比特犬可以連續戰鬥兩個小時以上,中間根本不用做任何休息。三是痛覺神經不發達,在戰鬥過程中,比特犬體內可以分泌大量的睪丸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痛覺的反饋,因此在身體受到傷害時,可以無視這種傷害而持續戰鬥,基本不受什麼影響。
再來看一下鬣狗,鬣狗的名字中雖然有「狗」的字樣,但卻不屬於犬科,而是歸類於鬣狗科,在該科之下,存在著兩個亞科,即鬣狗亞科和土狼亞科,其中鬣狗亞科中包括斑鬣狗、條紋鬣狗和棕鬣狗3個屬,土狼亞科下則對應著土狼屬,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鬣狗,一共包括以上四個屬類。
從體型上看,鬣狗亞科下的鬣狗,其體型要明顯大於土狼,比如斑鬣狗身高普遍在1.2米以上,體重約60公斤;條紋鬣狗和棕鬣狗體型小於斑鬣狗,但也在1米左右,體重在50公斤上下;土狼的體型最小,身高40釐米左右,體重僅有10公斤上下,比不過大部分的犬類,與一隻大貓的體型相當。
從戰鬥力來看,鬣狗亞科下的鬣狗也要比土狼兇猛得多。鬣狗亞科的屬種牙齒非常發達,撕咬能力出眾,咬合力可以達到300公斤,其中斑鬣狗最為厲害,咬合力可以達到400-500公斤,與獅子、老虎差不多,在這麼大的咬合力下,大部分獵物的肌肉都會很輕鬆地被撕咬下來,骨頭也能被輕易咬斷。
另外,鬣狗亞科下的鬣狗,還有一項絕技,那就是「掏肛」,專門尋找獵物的下半身並尋機咬住不放,這個部位是獵物最為薄弱的地帶,一招制敵,獵物一旦被咬住這個部位,立馬失去反抗能力,並且會因劇烈的疼痛以及過量的失血,很快昏厥或者休克,然後鬣狗群轟而上分而食之。
而作為土狼來說,雖然它們也是群居動物,但是由於體型較小,嘴部開合力不大,而且牙齒高度退化,爪子只適合刨土而不擅長戰鬥,根本不具備其它猛獸那樣強大的咬合力和撕咬能力,多數情況下僅以捕捉昆蟲類為食,其中白蟻是它們的最愛,另外也會尋機搶奪一些腐屍,可以說土狼的存在,一下子就拉低了鬣狗科的整體戰鬥力和水平。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鬣狗亞科下的3種鬣狗,由於體型、咬合力和撕咬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優勢,一對一攻擊比特犬根本不在話下,即使比特犬也很兇猛,還不怎麼怕痛,但在戰鬥力的巨大懸殊下很快就會處於下風,根本不在一個戰鬥層級上。而土狼就不行了,其本身沒有什麼有效的進攻手段,體型又小,防禦能力也不強,與比特犬關在一個籠子裡,根本就沒有什麼還手之力。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從先前一些好奇人士發起的鬣狗VS比特犬的試驗中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