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氧條件下得到的CODH/ACS晶體。
產乙醇梭菌中CODH/ACS複合物具有雙向性(CODH為橙色,ACS為紫色)。在化能自養條件下,酶可以將氣體通道中的CO2轉化為CO (上圖)。在氣體轉化過程中,工業活動釋放的CO可以被CODH/ACS有效利用產生乙醯輔酶A和化學能(下圖)。
許多工業部門排放的廢氣都含有CO和CO2,它們會造成空氣汙染。不過,這一現狀很快將迎來改變。
科學家們提出,他們能夠藉助細菌的力量將有毒廢氣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如:乙酸或乙醇。這些「功臣」細菌可以吞噬CO及CO2,其中最受追捧的當屬產乙醇梭菌。
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代謝組的組長Tristan Wagner說:「這種細菌進行氣體轉換的主要代謝路線已經確定,但我們在分子水平上仍有很多疑問。」比如,酶如何以如此驚人的效率處理有毒的CO?
在發表於《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生物能學》雜誌的新研究中,Wagner和他的同事Olivier N. Lemaire聚焦產乙醇梭菌,試圖解答這一疑問。
人們對分子水平上CO轉化的認識來自熱醋穆爾氏菌相關研究。與「明星」細菌——產乙醇梭菌不同,它處理廢氣的能力較差。但這兩種細菌都使用同種酶轉化CO:協同脫氫酶/乙醯輔酶A合酶,簡稱CODH/ACS。
Lemaire培養了這種細菌,在缺氧的條件下純化了它的CODH/ACS,最終利用結晶法獲取了CODH/ACS晶體,並通過X射線結晶學測定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當我們看到結果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Wagner說,「產乙醇梭菌的CODH-ACS結構與熱醋穆爾氏菌模型具有顯著差異。」
在熱醋穆爾氏菌中,酶在CODH中產生CO,並在ACS中使用。在CODH和ACS之間,CO會通過一個氣體通道,被ACS利用合成乙醯輔酶A,最終被進一步加工成為乙酸、乙醇。
細胞的其餘部分沒有任何CO。但在產乙醇梭菌中,CODH/ACS酶有多個開口,因此它可以儘可能多收集CO,並將其輸送至雙向運作的通道系統中。
Lemaire說:「這些結果表明,在這些細菌的進化過程中,內部的氣體通道發生了重組,最終產生了雙向複合體,以確保高通量CO轉化為能量被儲存或參與作為主要細胞動力的CO同化。」該過程最後也會產生用作燃料生產的乙酸和乙醇。
Wagner說:「雖然現在理解了這種CODH/ACS高效酶的結構及機制,但我們的發現只是向前邁進了一步。除此之外,細菌如何生存並利用CO來滿足整個細胞的能量需求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生物能學》
期刊編號:0005-272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cellular-powerplant-recycles-gase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