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位於成都市西北部,東北與彭州市、新都區,東南與金牛區毗鄰,南面與青羊區相連,西南與溫江區、西北與都江堰市接壤。是四川農家樂旅遊發源地,有豆瓣之鄉、蜀繡之鄉、盆景之鄉之稱;是四川省成都市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重點打造的「電子信息和雙創產業基地、國際化都市新區」。2019年末,常住人口86.57萬,該區地區生產總值631.9億元。郫都區因「杜宇化鵑」傳說,而稱鵑城,既是望帝杜宇、叢帝鱉靈建都立國之地,又是古蜀文明發祥地;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以郫邑為郡縣,稱郫縣。造就出鵑城遺址、古城遺址、唐昌文廟等歷史遺蹟,望叢祠世界蜀人祭祖聖地等。當然郫都區自古至今也是人才輩出,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
第一位:顏歌
顏歌,小說家,1984年出生於四川郫縣。迄今為止,她出版了包括《平樂鎮傷心故事集》《我們家》《五月女王》在內的十本小說,作品也見於《收穫》、《人民文學》等雜誌,並獲得了《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及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潛力新人等獎項。她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韓文,匈牙利文等出版。她曾於2011-2012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大學做訪問學者,又於2012年作為駐節作家參加了荷蘭穿越邊界文學界,並多次受邀在美國和歐洲的大學進行文學講座和分享活動。她是四川省作家協會的籤約作家,同時也是中國青年作家學會主席。現在,她居住在成都,正在繼續創作一系列關於虛構的川西小鎮「平樂鎮」的故事。
第二位:揚雄
揚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漢朝時期辭賦家、思想家,廬江太守揚季五世孫,名士嚴君平弟子。少年好學,博覽群書,長於辭賦。遊歷長安,擔任大司馬王音門下史。漢成帝時,得到同鄉楊莊推薦,入奏《甘泉》、《河東》等賦。授給事黃門侍郎,修書於天祿閣,結交王莽。天鳳五年(18年),死去,時年七十一歲。著有《法言》《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第三位:廖昌永
廖昌永,1968年10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中國內地男中音歌唱家。1995年碩士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全國青聯委員、上海青聯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上海市委委員,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教科文衛委員。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第四位:解固基
解固基(1898—1937),四川郫縣人,1919年考入四川憲兵弁目學校,從此長期步入軍旅生涯,歷任排、連、營長等職。1926年因不滿軍閥混戰辭職回鄉,經鄺繼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冬,解固基到涪陵川軍郭汝棟部任二團營長。1933年6月,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畢業後任原部代理團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四十三軍奉令調前線抗戰,解固基升任二十六師一五二團團長。8月,部隊開赴前線。10月到達淞滬前線,16日開赴上海前線殺敵。血戰七晝夜,部隊雖傷亡慘重,但終於保住陣地。23日下午,在日軍重炮轟擊下,解固基在激戰中身負重傷,仍持槍繼續指揮戰鬥,終因流血過多犧牲,時年39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五位:張俞
張俞(生卒年不詳),《宋史》作張愈,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已佚。《宋史》記載妻蒲芝亦有文採,並有《玉清編》一卷。
《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第六位:釋昌圓
釋昌圓(1879~1943)高僧。俗姓伍,法號道靜。四川成都市郫縣人。1899年於四川成都郫縣金龍寺披剃落髮。1910年任金龍寺住持。1916、1927年兩度任郫縣佛教協會會長。倡議成立郫縣佛學社、覺覺佛學社,創辦成都愛道學校、成都地藏庵尼學校、溫江愛道學校等。1930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常務委員,次年到南京參謁太虛法師, 被舉薦任中國佛教會副會長。1936年任四川省佛教會會長,同年9月創辦四川佛學院。初宗"華嚴"、"彌陀",晚年專修"淨土",持戒精嚴,得戒弟子7000餘人,為蜀中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