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中,氣象衛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專業人員既可以用來看海溫、海冰和洋流,也可以用來看沙塵、積雪和雨帶,還可以用來看雲頂溫度、臭氧含量、水汽總量等等,而咱老百姓則可以看個……熱鬧和新鮮。
而要說「追蹤」颱風,那衛星的作用更是能發揮到極致。首先,它解決了在海洋上給颱風定位和評定強度的問題,尤其是確定颱風位置,一目了然。其次,對於分析諸多影響颱風發展的環境因素,比如海溫、副熱帶高壓等,衛星觀測也是作用重大。所以,差不多可以說,有沒有衛星觀測對於颱風預報來講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時代!
可颱風那麼可怕,在沒有氣象衛星的漫長歲月裡,我們都是怎麼和颱風打交道的呢?難道就「聽風由命」不成?Emm……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那沒有氣象衛星的「舊時代」,人們都怎麼「預報」颱風的吧~
說起來讓人有點兒詫異了,和颱風打過交道並留下確鑿證據的名人居然是大文豪蘇軾。他曾經寫下《颶風賦》來記錄這段可怕經歷:「夜拊榻而九徙,晝命龜而三卜。蓋三日而後息也。」這段話聽起來很複雜,解釋起來卻極具畫面感:颱風來了,蘇軾很害怕,晚上搬了9次床鋪,白天佔卜了3次,三天後颱風才走,大家才安下心來。
蘇軾這段話並不是誇張,在古代沒有技術手段支持的情況下,佔卜成了他們自我安撫和自我和解最有效的手段。
唐代《嶺表錄》中記載的「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颶母,必有颶風」,是最早的關於颱風預測的記載。這段話看似神乎其神,然而並不是捕風捉影哦,倒是和現如今閩粵沿海漁民中流傳的諺語「斷虹現,天要變」的意思類似。
斷虹也稱為短虹,是出現在海面上的半截虹。它是由颱風外圍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陽光而形成,是颱風來臨前比較行之有效的預測方式了。所以,每當短虹出現,有經驗的漁民就會提前避開。
除了觀察天象,古人還會藉助海洋動物的異常行為來預測颱風的動向。尤其是一些發光的浮遊生物,在颱風來臨前的兩三天,它們會集體上浮到海水錶層,遠遠觀察就會看到與平日海面反光明顯不同的一種「波光粼粼」,即「海火」或「浮海燈」,也被漁民作為了預測颱風的手段。
原理也很簡單,颱風來臨前,周圍氣壓會降低,海水中的含氧量隨之下降,水中的浮遊生物只能被迫上浮,以獲取更多的氧氣,而海洋食物鏈中比較靠前的魚類也會跟隨上浮來獲取更多食物。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的探測工具越來越多,其中對颱風觀測行之有效的有飛機、探空氣球和地面雷達。
飛機簡單明了,利用自身可飛行高度高於颱風頂部的優勢,可以在颱風各個區域投放帶有降落傘的探空儀,偵測颱風內部的情況。
探空氣球則和飛機反向操作,用氣球攜帶無線電探空儀從地面升空,從而探測颱風各層的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風速等等,並將數據及時回傳。
如果說飛機和探空氣球是移動作戰,那麼氣象雷達就是陣地戰了,雷達回波可以判斷出三四百公裡內颱風的位置、動向以及雲雨分布等等,是輔助預報極為重要的手段。
氣象雷達觀察各高度層颱風回波~
所以,作為颱風觀測的四大「法寶」,有了上述三樣而獨缺氣象衛星的話,雖然少了可視化的效果,但也是能完成觀測和預報工作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