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日從教育部考試中心了解到,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布,將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自2018年6月1日正式實施。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依據我國英語學習者能力的實證數據,同時充分考慮各學段的需求,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共設九個等級。量表以語言運用為導向,構建了多層級的指標體系,對各等級的能力特徵進行了全面、清晰、詳實的描述。
外語考試作為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重要手段,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考試之間缺乏統一標準,不同考試之間成績不可比,考試對外語教學的積極導向不足,外語考試的國際認可度不高等。
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推動考試內容形式改革,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外語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介紹,《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是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目標是改變現有考試不全面、不系統、不銜接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國際水準、功能多元的外語能力測評標準和考試體系,更好地服務於科學選才,服務於外語教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量表就像一把能力標尺,對提升考試質量、推動國內外考試對接、促進多元評價、反饋教學等方面都將發揮積極作用,有利於實現『量同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專家組成員劉建達說。
據介紹,《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匯集國內外專家力量,開展大量實證調研,歷時三年多研製而成。
英語「國標」的推出會對目前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狀態帶來什麼影響?如何讓中國人的英語學習更有的放矢?怎樣將英語的學習和考試有機結合?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焦點,記者採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和業界有關專家
焦點一:從「多條線」到「一把尺」
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中考、高考等各種升學涉及的英語考試,出國要參加的託福、雅思……目前,中國學生從踏入校門起,就接受各種目的不一、側重不同的英語考試。各種考試級別各異,概念不統一,不同考試之間成績不可比。
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表示,制訂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就是要為各類外語考試提供科學的能力指標體系和準確的能力標尺,使考試設計更加全面、系統,使考試成績具有可比性,為不同學習成果的溝通互認提供依據,促進各學段銜接,推動外語教育連貫有序發展,促進英語教、學、測的協調發展,提升外語學習質量與功效。
「量表將發揮『車同軌、量同衡』的作用,通過提供客觀、穩定而且相對統一的能力描述,在各級各類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試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專家組成員劉建達說。
焦點二:變「考英語」為「強能力」
長久以來,中國的英語教育一直圍繞著各級各類考試進行,大量重複記憶、題海戰術導致了「高分低能」等一系列現象。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考試業務總監天虎說:「無論哪種語言,應用能力都是學習的首要目標。過去中國的英語學習比較重視語法、語言知識點的學習,造成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的語言基礎知識非常紮實,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並不能與人很好地用英語溝通交流。」
針對這種問題,量表以運用為導向,強調語言使用。採用「能做」描述,關注語言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導語言學習者運用語言,學以致用。
天虎認為,量表描述了「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能力,尤其增加了「說」和「譯」兩方面,意味著更加注重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王守仁介紹說,量表還能幫助語言學習者進行英語能力的自我診斷,發現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的設定學習目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外語學習更加個性化。
焦點三:增負擔還是減壓力?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推出,是否意味著要建立相應的考試?而這種考試是否會造成中小學生考試負擔進一步加重?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介紹,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考試中心正著手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基礎上研發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為減少重複考試,提升考試系統性奠定基礎。目前主要考慮配合高素質人才培養戰略,面向社會需求較旺盛的高等教育階段開發考試。
「新的考試希望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姜鋼說,比如,不同用人單位,或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專業可能在英語能力級別的要求上有差異,對聽、說、讀、寫、譯的要求也有差異。而今後的英語能力等級考試將提供的不會再是一個簡單的總成績,而是一份評價報告,既有分數,也有質的描述,能更全面立體地說明考試者的英語能力。
「考慮到考試指揮棒可能對低級別的影響更大,我們建議暫時不面向基礎教育階段開發考試。」姜鋼說。
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認為,量表的應用導向和科學描述,有利於減輕教、學、測各環節的負擔。越科學的考試,越有利於減少無效重複考試、刷題等負擔;越清晰的標準,越有利於學習者和教學者正確、高效地評價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效率。(記者 胡浩 施雨岑 鄭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