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運行了幾十億年,的確能夠稱得上是永動機了。但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運行卻並不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永動機,而是需要源源不斷的能量補充的。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能量補充,只是單純依靠慣性作用力運行,一是無法解釋初始的動力來源,二是避免不了象人造衛星一樣最終隕落的命運。那麼,地球運行的動力機制究竟是由什麼提供的呢?這裡就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吧!
1.地球公轉運行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運行並不是什麼大爆炸時的原始動力推動的,而是由地球與太陽之間引力與斥力的正反機製作用力推動的。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由雙方個體的獨立能量層(見前面答題)的斥力平衡決定的。愛因斯坦所說的所謂空間彎曲,實際就是地球沿著太陽能量層的斥力平衡面的滑動所表現的。因為年齡、性值(星球質量體的能量揮發率)各不相同的行星與太陽的斥力平衡的距離不同,所以決定了不同行星的軌道距離。
因為行星與太陽之間都有一個各自的能量層引力與斥力平衡面,所以決定了太陽與行星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距離(有關各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與斥力平衡問題,及其相關許多問題需要專題論述,在此不作深入)。星球的公轉運行就是由引力與斥力的正反機製作用推動的。
太陽與行星之間的斥力層屬洛書離性斥力,但洛書離性斥力同時也是河圖巽兌極性,而河圖巽兌極性表現的就是電磁極性作用力。但電磁極性作用力實際只是決定了星球公轉運行的軌道在母星的兩個磁極中間。地球公轉運行的動力來源則是由太陽的能量輻射提供的。太陽源源不斷的揮發能量,造成的是太陽能量層的逐漸膨脹,而太陽能量層的膨脹產生的是外向性推力,但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引力又會對地球產生拉力,正是這一個推力和一個拉力的配合,給地球的公轉運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
至於地球的公轉運行周期會逐漸變長,那是由地日之間能量層斥力的不斷增長而導致距離的不斷增長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轉運行
簡單說一下吧。地球的自轉運行的動力實際是由月球的公轉運行潮汐作用力推動的。因為星球的自轉運行都是由衛星的公轉運行扭力推動的,所以沒有衛星的星球相對於自己的母星都不會表現明顯穩定的自轉運動。月球相對於地球並不自轉,就是因為月球沒有衛星造成的。
至於地球的自轉運行也會變慢,那是由地月之間能量層斥力的不斷增加,月球不斷遠離地球而產生的扭力變弱造成的。
金星、水星沒有明顯自轉也同樣是由沒有衛星造成的。由於金星、水星有相鄰星球運行的作用力牽動,因為相鄰星球的作用力牽動比較微弱,所以,金星水星也有緩慢的自轉運行表現。
有人說一百多年來的科學理論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麼,為什麼解不開星球運行的作用力機制呢?原因就在於否定以太說造成的(錯誤否定以太說見前面答題)。否定了以太說,星球之間的斥力平衡就只剩下慣性作用力了,而星球運行的原始動力又說不清楚,所以造成了一百多年來對星球運行作用力機制破解的一籌莫展。
星球是在源源不斷釋放能量的。實際上,宇宙的全部運行都是與星球的能量釋放相關聯的,如果割裂了這種關聯性而試圖解釋宇宙的運行,就是找不到出路的根源。
首先,敲黑板了,永動機不是一直動的意思!
永動機是指不用外部能源輸入就能夠一直對外做功的機械。兩個重點,第一,不需要外部能量。第二、對外做功。
首先按照定義來看,地球就不是永動機。因為地球沒有對外做有用功,公轉的過程也只是自身的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期間機械能守恆。地球一直在「偷懶」,因為它吸收著太陽的能量,自己對外卻不做有用功。
按照這個邏輯,題主更應該太陽是不是永動機,答案也很明顯,不是,因為太陽有壽命。能量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永動機不存在,第一類永動機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第二類永動機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又不能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別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這就是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
有一個永動機的設計方案,輪子中央有一個轉動軸,輪子邊緣安裝著十二個可活動的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一個鐵球。方案的設計者認為右邊的球比左邊的球離軸遠些,因此,右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距要比左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距大。這樣,輪子就會永無休止地磚動下去,並且帶動機器轉動。可是,雖然右邊每個球產生的力距大,但是球的個數少,雖然左邊每個球產生的力距小,但是球的個數多,符合槓槓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所以,輪子不會持續轉動下去而對外做功,只會擺動幾下,便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