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來自B1的「藝術家」

2021-01-11 新民周刊

藝術家的癲狂並不稀奇,但是反過來,精神病患者真的能夠成為藝術家嗎?

文 | 黃祺

老陳(化名)雙手背在身後,臉上帶著淡然的微笑。請他介紹牆上的畫作,老陳小聲作答「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語調透著謙虛和客氣。老陳的代表作是《黑洞》,畫面中有螺旋曲線,有從一個點發散出的線條,主要的用色是黑、綠、紅,畫面有一種神秘的氣氛。

牆上,還有四五位作者的畫作,他們都是50歲以上的男士,其中兩位比較熱情地介紹了他們的創作思路,另兩位和老陳一樣沒有太多想說的。他們互相之間誇讚著:「他畫得比我好。」

除了醫生們進出隨時鎖門的動作,除了玻璃窗加裝的防護欄,除了大家統一的灰色病號服,當幾位「藝術家」在這間兼做餐廳的活動室裡討論著牆上的作品時,一切並沒有什麼特殊。

但事實上,這裡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B1病房,他們,就是精神科病房裡的「藝術家」。

B1在我們尋常的生活中還是地下一層的代號,精神病患者或者康復者並非住在地下一層,但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歧視,讓他們中的大多數仿佛永遠被禁錮在社會的地下一層。

陰暗的角落裡,也能生出美麗的花。

2020年5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B1病房將創建「藝術特色病房」作為目標,在病區裡搞起了畫室。初次嘗試,這個創舉就得到了科室的大力支持。B1所在的臨床十科主任張毅希望這個嘗試最終推廣到另外兩個病房,形成科室的特色。

藝術家的癲狂並不稀奇,多少「不瘋魔不成活」的天才型藝術家名垂千古,遙遠的梵谷、弗裡達;不遠的草間彌生……但是反過來,精神病患者真的能夠成為藝術家嗎?藝術又能為精神病患者帶來什麼?他們的藝術作品能改變社會看待他們的眼光嗎?

精神科醫生們正在一邊實踐一邊尋求答案。

他們比我們更「自由」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B1畫室開放。畫室位於B1病房二層向陽的長廊,上海遭遇寒潮,但冷空氣被玻璃窗阻隔,豔陽毫無阻攔地照進來,落在畫桌上,有了暖意。

畫室可稱簡樸,靠窗擺了四五張辦公桌,水彩顏料、彩鉛、畫紙等等作畫工具放在桌上。老陳幾乎已經習慣了等待畫室開放時間,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開始創作。有時候,創作會比較順利,提起筆來就能開始。而有時候,實在不知道該畫什麼,他會發會兒呆,或者去別的「藝術家」身邊瞧瞧別人在畫什麼。

「藝術家」——B1病房住院醫生陳智民一直這樣稱呼到畫室參加創作的病人,他會拍拍「藝術家」的肩膀鼓勵他們表達:「談談你的想法。」

開張半年多,每周都到畫室作畫的「藝術家」穩定在四五人,而他們的作品也越來越成熟,有了各自的風格。

老陳是這麼介紹自己創作的《黑洞》:「黑色代表黑洞、綠色代表地球,藍色代表神秘的事物、空白代表包含這些的空間」。陳智民醫生評論道,這幅畫不僅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想像力,也代表著一種廣闊浪漫的情思——試想我們普通人有多久沒有去仰望星空了。

老陳畫的自己12歲的樣子

「藝術家」J的特色是「精細」,他畫得特別慢,但筆法精細。有時候,J也會做一些變化,比如他創作的《光》,就有了大師般的神韻。

B1「藝術家」的作品也不是全都是抽象作品,有的作品將抽象的概念具象,而表現方式可能是我們平常想不到的。比如這幅《密密麻麻》,有點幽默、有點怪誕,從精神科醫生的角度看,又有探究患者病情的作用。

主要負責畫室的陳智民醫生,見證了「藝術家」們的變化。5月剛開畫室時,有十多位患者到畫室作畫,但慢慢的,能堅持的人剩下四五人。「藝術家」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畫什麼」。

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活動早已是精神科康復的常用工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也早就有繪畫康復活動。但畫室和過去的繪畫康復完全不同,畫室的「藝術家」需要拿出自己的創意來創作,而後者只是按照規則填色或者臨摹,不需要太多自己的創意。

非精神病人的藝術家,容易被藝術技巧束縛,精神病人原生藝術家反而能拋開技巧來自由表達,反而更自由。「我們有些住院病人,一開始不習慣自由創作,稍微鼓勵後便能大放異彩。雖然也有病人比較缺乏表現力,繪畫一直比較拘束、需要一直大力鼓勵。我的目標,是希望塑造出幾位遠遠高於常人的藝術家。」陳醫生說。

作為指導醫生,陳智民能做的是鼓勵和拿出很多畫冊給「藝術家」們看,希望他們能從中找到靈感。陳醫生不想給他們太多框框,害怕破壞了「藝術家」們的原生創造力。

幾個月過去,「藝術家」們逐漸適應了「隨便畫」的新要求,一些人的畫風也越來越豐富,主題越來越多。隨著作品的逐漸成熟,來自B1的「藝術家」創作的幾幅畫作,得到在劉海粟美術館展出的機會,這讓醫生和「藝術家」們受到鼓舞。

去仰視「癲狂的藝術」

早在一百年前,已經有精神科醫生從精神病患者裡尋找藝術家。

1921年,德國法蘭克福展覽館一間不大的展室裡,展出了一組繪畫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出自精神病人之手。

漢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 1919年從戰場復原,進入海德堡精神病醫院,而在精神病醫院工作之前,他曾在維也納學的是藝術史並獲博士學位,隨後去英國學習聲學希望成為歌唱家。後來他學習了醫學和精神病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入伍成為軍醫。

漢斯·普林茨霍恩進入精神病醫院後從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lin)手裡接受一筆豐厚的「遺產」——幾千幅藝術作品,這些是他過去幾十年裡接診過的精神病人畫的。幾年裡,普林茨霍恩又從歐洲各個精神病醫院搜集到大量精神病人的油畫、水彩和雕刻作品,並從其中選出一些有相當水平的繪畫展出。

展出之後,他從中精挑細選了十多位病人的作品,編成《精神病人的藝術性》(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一書,這是歷史上第一本分析精神病人藝術作品的專著。

精神病人的藝術創造力第一次得到嚴肅的對待,普林茨霍恩醫生也試圖從病人的藝術創作走入病人的精神世界。

在國內,藝術家郭海平2006年在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醫院建立原生藝術畫室,開始國內最早的精神障礙患者或者康復者的藝術創作探索。2007年,郭海平與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病房主任王玉合著《癲狂的藝術一一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在藝術界和精神醫學界引起關注。

原生藝術理念的執行者認為,精神病人因為疾病的影響與社會比較隔絕,他們能用一些比較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而且因為他們沒有繪畫技巧的限制,能夠在作品中自由流露自己的原生情感。

學生時代,陳智民醫生就接觸到郭海平所推崇的原生藝術行動,等到真正成為精神科醫生,陳智民希望在病房裡也做一些探索,於是有了「藝術病房」的創建目標。他的想法得到了科室的支持,錢竹書醫生和孫黎紅護長也帶動著全科的醫護人員一起參與。

雖然治療是藝術特色病房的基礎目標,但他們更強調「藝術價值」,醫護人員對「藝術家」們充分尊重,甚至仰視他們的才華。他們相信,在這種受到尊重的氣氛中,「藝術家」們會創作出讓人意外的作品。

儘管B1病房的畫室剛剛開放半年多,但陳醫生認為,已經發現了老陳等具有創作潛力的「藝術家」,接下來他希望有更專業的藝術家給他們指導,讓他們的作品能更進一步。

當然,要發掘更多的「藝術家」,需要擴大創作隊伍,陳醫生希望更多病房參與,從中發掘人才。

精神病人為何需要展現「才華」?

藝術創作究竟能為這些精神病患者或者康復者帶來什麼?

客觀而言,自由繪畫本身對患者的精神康復有好處。陳智民醫生說,無論什麼人都有抒發內心情緒的需要,畫畫就是一種抒發情緒的方式,讓康復者的情緒得以宣洩。第二,創作的過程可以讓康復者體驗到精神的成長。第三,在畫室裡,「藝術家」們會自發地討論、交流,這也是一種康復訓練。「畫室裡這幾位中老年『藝術家』會像小孩子一樣互相看看別人在畫什麼,有時候還會拍拍馬屁,他們形成一個小小的社團,互相之間有了一個精神交流的機會。」

藝術病房想要傳遞的觀念,是「重新看待」精神病康復者。

老陳住進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B1病房已經快十年了,中年發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後,老陳長期住院治療。後來病情得到控制,符合出院標準,但出院需要家人同意才行,家人不接,老陳成了長期住院的休養員。

在精神專科醫院病房裡,老陳這樣的情況很多,一些患者甚至終老於醫院,醫生成了最理解他們、最關心他們康復情況的人。

陳智民醫生說,無論何種治療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患者康復回歸社會,但因為複雜的社會原因,很多病人是回不去的。比如很多老年病人單身,監護人是兄妹,兄妹自己也年老,無力照看。而很多社區還沒有能力提供精神康復照護。

所謂「複雜的社會原因」裡,根本上還是人們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恐懼和歧視。因此通過展示「藝術家」們的作品,醫生們希望公眾能夠看到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獨特「魅力」,消除公眾的偏見。

B1畫室未來準備通過網上展示和線下活動,將「藝術家」們的作品展示給公眾。「很多人印象裡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好像是一群比較差勁的、被社會拋棄的人,我們用作品去多多少少改變大家對他們的一些印象,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他們當中有些人還是蠻有才華的。」

陳醫生現在有很多設想。比如讓「藝術家」們的作品去參加國際大賽,在網上搞拍賣會等等。曾經有一位精神病康復者的畫作,在郭海平的幫助下參加拍賣,被一個歐洲人以300歐元的價格買走,陳醫生很羨慕,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自己病房的「藝術家」創作出受到收藏者喜歡的作品。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藝術病房」初試牛刀,「藝術家」們的作品已經顯現出一些藝術上的獨特風格。也許不久以後,我們就能在一所真正的藝術展廳裡,與他們重逢。

相關焦點

  • 弗萊迪海默主演美劇「良醫」續訂第四季
    時光網訊ABC電視臺在奧斯卡頒獎典禮過後宣布,旗下評分最高的美劇之一《良醫》要續訂第四季了,本劇現在第三季播到了13集。「《良醫》是那種無畏面對包容性的特別暖心劇集之一,編劇大衛·蕭爾的故事,與弗萊迪·海默身為Shaun Murphy醫生的精湛表演,都是讓本劇在過去三季拔得頭籌的原因,我也很興奮看到劇集接下來將如何發展。」ABC娛樂的總裁在宣布《良醫》續訂時表示。
  • 護士鯊「胖胖」重病急尋良醫
    目前,疑似患「棉花病」的護士鯊病情日趨嚴重,蘭州海洋世界委託本報急尋良醫:救救護士鯊!  成年護士鯊怪病纏身  來自海南的護士鯊胖胖是一條重170公斤、長3.2米的成年雌性絞口鯊,6年前在蘭州海洋世界安家,她的到來給西北成千上萬觀光遊客留下了溫馨的回憶,性情溫順的她和每一位訓鯊員關係都很「鐵」。
  • 四世精誠——良醫張栩龍(宋昱慧原創雜文)
    四世精誠——良醫張栩龍文/宋昱慧我自幼體弱,幾乎整個生命裡都被時好時壞的疾病折磨得不得不忍受折磨。因此,我也不得不接觸各樣的醫院和醫生。人生六苦,難免生病受苦,只是似乎我的病痛之苦格外多,因此也就對良醫的渴求尤甚。尚是生病可以遇到有「父母心」的良醫,那絕對堪稱人生幸事,大幸事!
  • 來自大自然的能量棒,運動的良醫
    原標題:來自大自然的能量棒,運動的良醫 近日,京城某車隊冬訓騎行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定眼一看發現隊伍中xx哥的車架上綁著3根香蕉
  • 三部《良醫》,一樣仁心,你更喜歡哪一版?
    其實,他們也是父親母親,他們也是兒子女兒,在陪伴家人的日子,與疫情搏鬥、與病毒搶人,用血肉之軀擋在了病人面前,他們是真正的「良醫」。在熒幕上,那些醫生故事的作品也總是被人關注,無論是中國的《醫者仁心》《急診科故事》……還是國外的《良醫》,儘管膚色不同,可一襲白衣之下都是一顆赤誠的仁心。所以,醫生的故事每一次播出都能贏得觀眾的掌聲。
  • 美少年海默出演自閉症醫生,9.2高分美劇《良醫》治癒這個春天
    《良醫 第一季》(The Good Doctor)長年佔據豆瓣全球口碑劇集榜top5,這部由《豪斯醫生》的主創大衛·簫爾創作的醫療劇,改編自同名韓劇《好醫生》卻超越原版,早在2017 年就已經在美國播出,到現在已經播到第三季了,豆瓣評分分別為9.2、9.2、8.9。
  • 《良醫》看自閉症男孩如何逆襲成為天才醫生?
    美劇《良醫》熱播,該劇由大衛·肖編劇,講述一個年輕的患有自閉症以及學者症候群的外科醫生肖恩·墨菲加入了一間著名醫院聖博納文圖爾醫院。這令所有人都起了疑問:一個沒法和正常人建立關係的醫生,真的能治療患者嗎?
  • 廣東b1級防火材料_歐普森節能新材
    廣東b1級防火材料,歐普森節能新材,湖南歐普森節能新材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金洲大道東108號,緊鄰長張高速、京珠高速、嶽臨高速、長邵婁高速,交通十分便利。廣東b1級防火材料, 從產品防火等級來分,有A級防火裝飾板、B1級防火裝飾板和木飾面板類。
  • 廣州創業財稅管理有限公司將在2021年出品災難片電影《驚變良醫》
    廣州創業財稅管理有限公司由導演、編劇謝德敏先生在2019年04月09日創建成立, 廣州創業財稅管理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工商註冊、網際網路資質辦理一條龍諮詢服務外包行業的領跑者, 廣州創業財稅管理有限公司公司簡介:創業財稅,服務於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以下文章來源於MedSci梅斯 ,作者MILLY在這項描述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2001-2016年間168個國家有關國民體育活動和全因死亡的數據。為了更好地評估體育鍛鍊對過早死亡的影響,研究選取了40-74歲之間的人群數據,並應用「人口預防比例(prevented fraction for the population,PFP)」模型對全球人群進行運動數據評估,這也是首個與運動相關的全球PFP研究。
  • 運動是良醫!「瑞安市醫體融合中心」正式籤約掛牌
    同時,在體育賽事醫療保障,學術科研建設、運動醫學康復人才培養以及科普知識宣傳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體醫融合"發展模式,讓「運動是良醫」的理念深入人心。
  • 身病有良醫、心病無藥醫。正確的施加壓力使之化為動力
    身病有良醫、心病無藥醫。壓力需施加正確才能使之化為動力。家,和為貴,福進門。
  • 藝術家眼中的英文字母,太美了!
    馬德裡工作室CESS推出的藝術字母表,代表荷蘭藝術家梵谷的「V」。圖/取自behance代表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的「P」。圖/取自behance。代表英國當代街頭藝術家班克斯的「B」。圖/取自behance。在CESS的巧思下,每個字體都是一件精美的作品,也與真實存在的物品相似。代表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的「A」,是將他的知名作品《康寶罐頭》改為「A」的形狀,而象徵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的「J」,則是把他的代表作氣球狗,模擬成「J」造型。
  • 《良醫》自閉症天才醫生
    當新冠狀肺炎的疫情惡化時,觀看美國電視劇《良醫》,並觀看優秀的醫護人員搶救和治癒傷口,這是非常適當的,而且非常治癒。該劇講述了一位自閉症天才醫生肖恩的故事,該醫生在美國一家醫院的一群專業醫生的領導下,每天處理各種醫療事件並治療各種患者。01,法理學與人際關係在劇中,每種救治都必須遵守嚴格的法律規定。
  • 科學網—致力於捕捉殘餘應力的「良醫」
    徐春廣(右一)在廣東某熱電廠考察天然氣管道沉降造成的載荷應力情況。
  • 鯊魚與人類:藝術家的行動
    僑福藝動當代藝術展亮相莫斯科  俄羅斯,莫斯科 -「鯊魚與人類」當代藝術展於2015年5月28日莫斯科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正式開幕,俄羅斯副總理 Olga Golodets 女士親自到場並參觀展覽,高度讚賞僑福藝動與中國藝術家的環保行動。
  • 【科學闢謠】蚊子真的討厭維生素B1的味道?
    流言驅蚊也可以不用化學品:準備一個可噴水的化妝小瓶,五片複合維生素b1
  • 當寵妻狂魔成了藝術家,公開秀恩愛60年!|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
    樺樹和松樹,2002草,2018圖片由藝術家和Gavin Brown(紐約/羅馬)提供圖片版權:亞歷克斯·卡茨圖片版權:復星藝術中心另外,本次展覽還將展出一部名為《五小時》的視頻,為觀眾展現藝術家「溼蓋溼」的繪畫技法(「wet on wet」)。
  • 頂尖藝術家眼中的亨利·摩爾
    展覽除了呈現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還包括約瑟夫·博伊斯、安尼詩·卡普爾、安東尼·葛姆雷、達明·赫斯特等18位藝術家作品。探討當代藝術家如何受到摩爾的影響,並對其藝術探索進行反饋。展覽開幕前,幾位參與者就此進行了陳述。
  • 中國藝術家開啟北極探險之旅
    人民網上海7月16日電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陽光——中國藝術家北極探險之旅」在文新報業大廈舉行隆重的起航儀式。來自中國近現代藝術陶瓷界的藝術家們於當晚從上海出發,開啟為期12天的北極藝術探險之旅。 這是中國藝術家們首次踏上北極土地。此次探險之旅定名為「午夜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