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上紫微星,地下紫薇樹」。紫薇樹姿優美,樹幹光滑潔淨,花色豔麗。花期6~9月,因時間長,故有「百日紅」之稱,又有「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的贊語。宋代詩人楊萬裡有詩云:「似痴如醉麗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半年花。」
紫薇花,又名痒痒花、紫金花、紫蘭花、百日紅、無皮樹,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頂生圓錐花序,花色玫紅、大紅、深粉紅、淡紅色或紫色、白色。紫薇的花色豐富栽植於院內,滿樹開花時,紫英灼灼,燦爛如火、豔麗如霞。
而紫薇花又與紫微有著奇妙的緣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星官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等較大的區域,「三垣」由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組成。由於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形如牆垣,故曰為「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方天空的中央,即北極星的周圍,在古代星象體系裡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簡稱「紫宮」或「紫垣」。 《後漢書》卷四十八記載到:「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後來皇帝居住的地方就稱為「紫禁城」。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三省六部制」。唐玄宗開元元年,中書省改名為「紫微省」,中書令改叫「紫微令」。
碰巧,紫薇花名與「紫微」音同,字形近同,僅於「微」上多一草頭,加之紫薇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於是紫微省名立後,紫薇花遂被移植省中。過了幾年,紫微名被廢棄,復稱中書省,但紫薇花卻早已在宮中紮下了根。 中書省易名紫微省,中書令易名紫微令,雖時間不長,卻成為歷史掌故,以致後來凡任職中書省的,皆喜「紫微」稱之。唐代詩人杜牧當過中書舍人,人稱「杜紫薇」,南宋詩人呂本中亦當過中書舍人,他的詩話著作就題為《紫微詩話》。大詩人白居易也任過中書郎,於是寫有紫薇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廣群芳譜》對紫薇評價很高:「紫薇花一枝數穎,一穎數花。每微風至,妖嬌顫動,舞燕驚鴻未足為喻。唐時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爛漫可愛也。以手爪其膚,徹頂動搖,故名怕癢花。」若你某日邂逅一株紫薇花,不妨可以試著撓其樹幹,看看她的枝枝葉葉是否會輕微地顫動起來,體會其「薄膚癢不勝輕爪」之意,感受紫薇花的爛漫可愛。
作者:張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