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反轉」,在資訊信息高速流通的當下並不罕見,「演員牛萌萌被曝吸毒」事件,在短短兩天內連續反轉,再次提醒了大家,後真相時代,凡事不宜輕易下結論,最好讓事實再飛一會兒。
6月24日傍晚,經過來回拉扯後,真相終於被揭開,北京市公安局大興分局官方微博的一則通報,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至此,關於「牛萌萌是否吸毒」的爭議告一段落。
圍繞此事的事實披露和觀點討論可謂一波三折,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梳理「牛萌萌被曝吸毒」事件關鍵情節發展,並嘗試在此基礎上探討輿論場的「鱷魚法則」、「迭代新聞」的局限性以及為何專業機構媒體會常陷「羅生門」窘境等傳播議題。
《新京報》與牛萌萌線上交鋒始末
一切都要從《新京報》的一則獨家報導說起。6月23日17點24分,《新京報》發布微博稱,記者從知情人處獲悉,5月中上旬,北京警方在一公寓查獲多名吸毒人員,其中一人為出演過《楊門虎將》的女演員牛萌萌,牛萌萌當場承認吸毒事實並表示會配合警方調查;6月23日17點48分,這條微博消息獲得「北京禁毒」微博轉發。
一石激起千層浪,被媒體曝光吸毒醜聞後,牛萌萌成為眾矢之的。當事人反應也確實迅速,早早地在自己的抖音留言區公開否認,聲稱此事為「假新聞」。但《新京報》立場堅定,在當天19點26分發布了跟進的微博,給出了更多細節,指出牛萌萌5月被查後,因認錯態度較好且由於身體原因被裁定行政拘留未執行,警方對其做出社區戒毒處理。
12分鐘後(19:48),牛萌萌發布微博,駁斥《新京報》的相關報導,「啥情況啊,這是非要讓我再火一把的節奏啊!這新聞有點兒太假了吧!!!五月中上旬!?請問是哪一天……」
在這條微博中,牛萌萌附上了5月1日以來的直播數據,以示清白。6月23日20點20分,牛萌萌再發微博提供了自己5月10日前映客直播的記錄,以證明自己沒有被抓。
在此後的直播中,牛萌萌更是多次否認吸毒一事。至此,第一次反轉出現,輿論的天平在經過了一番猶疑之後,開始向牛萌萌傾斜。可以發現,在相關報導的留言區,越來越多網友替牛萌萌打抱不平,《新京報》則遭遇「無端製造假新聞」的質疑。
而就在大家「坐等新京報致歉聲明」時,記者不僅沒有讓步,反而在當天晚上就深入牛萌萌直播間所在地調查採訪,甚至與當事人正面「交鋒」,牛萌萌方面仍堅決否定,事件一度陷入「羅生門」。
不過,在「真吸毒」與「假新聞」之間,真相只有一個。經過一天的對壘,實錘還是來了。6月24日18點30分,北京市公安局大興分局官方微博「大興公安」發布一則通報稱,5月22日,在本市某寫字樓內查獲吸毒人員牛某某,其供認有吸毒的違法事實,並依規予以行政拘留。
事件再次反轉,牛萌萌「求錘得錘」,與媒體的連續「對線」,似乎也將其拖入了更尷尬的輿論漩渦中。在吸毒一事被確認後,多家媒體跟進報導了此事,此前被質疑「造假」的《新京報》很快發表了評論文章《牛萌萌,吸毒後裝無辜有用嗎》,甚至在知乎上發起了一個提問:如何看待北京警方通報演員牛某某因吸毒被行政拘留?目前獲得400多條回答,多是對吸毒行為的批判。
新聞當事人與新聞報導者的在線對壘,的確是導致此事件迅速升溫的催化劑。一個反應快,一個效率高,一出「新聞懸疑大戲」,兩天內就破了案。姿態強硬的當事人與專業媒體機構之間的信息博弈,在製造話題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觀察樣本。
「吸毒反轉」背後的傳播啟示
牛萌萌逃不開「鱷魚法則」
有人認為,牛萌萌的強硬態度令人費解,網友甚至調侃這是「吸毒導致的應激性說謊」,但其背水一戰的心理或許更有說服力:吸毒一旦被曝光,需面臨的不僅僅是網友的指責,還有「劣跡藝人」的壞名聲。寄希望於矇混過關,是不得已而為之。
只是,牛萌萌並不了解輿論場上的「鱷魚法則」。這一法則是指,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自己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你越掙扎,被咬住得越多、越緊。
其隱喻是,作為公眾人物,當出現負面新聞且情況屬實時,最好不要寄希望於通過過激的反駁來掩蓋事實,否則將陷入到更大的危機中。牛萌萌終究未能逃脫「鱷魚法則」,扮演鱷魚角色的也不是媒體,而是公序良俗對於吸毒行為的零容忍。
「迭代新聞」暴露局限性
爬梳「牛萌萌吸毒被拘」相關報導始末不難發現,包括《新京報》的獨家報導、牛萌萌的強硬辯白、大興公安的實錘通報在內的關鍵性內容,都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短平快的信息。
這反映出網絡媒介生產模式的改變,即新聞正從靜態的「產品」變成動態的「過程」,不再刻意追求「畢其功於一役」的深度報導,而是希望以更短的時間、更快的速度,逐漸逼近事實真相。
這正是「迭代新聞」的顯著特徵。其報導流程是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平臺進行的新聞生產與傳播,受眾認知新聞事件的全貌,是以迭代的方式實現的。
具體來看,《新京報》關於牛萌萌吸毒的首條獨家是一條150字左右的快訊,在關鍵信源的表述上也多是「據知情人士介紹」「從知情人處獲悉」,的確容易給人留下口實。從這個角度來講,在一件關涉公眾人物名譽的熱點事件中,部分網友對其「關心消息的速度和熱度,而非深度與精度」的指責,並非全無道理。
當然,新聞以快訊彈窗的方式呈現已是傳媒界的「積習」,迭代新聞的局限性也由此顯露。此前,就曾有研究者如此評價這種利弊參半的報導模式:「改變了固有的嚴肅報導生產流程,讓新聞生產更加碎片化、現場化、動態化、情緒化與炒作化。」
《新京報》在試圖更高效地將「牛萌萌吸毒」的消息傳播給受眾的同時,也付出了一些代價,例如在牛萌萌發文澄清之後,該報遭遇了來自網友的質疑和信任危機。
這是一場公平的信息博弈
牛萌萌是一個微博粉絲數不到80萬的演員,《新京報》的微博粉絲數則達到了4278萬。正常情況下,雙方的傳播影響力差了好幾個等級,但公眾人物+當事人的身份,幾乎消弭了牛萌萌與專業媒體機構之間的話語權鴻溝,這是一場相對公平的信息博弈。
回顧整個過程也能發現,牛萌萌在與作為專業機構媒體的《新京報》的博弈中絲毫不落下風,甚至一度扭轉局勢。最後,出來發布權威消息的則是「大興公安」這一政務新媒體帳號。只能說,牛萌萌輸在了她確實吸了毒。
社交媒體在給予機構類媒體更廣闊的傳播空間的同時,也擴大了個體的聲量。傳統的新聞傳播規律裡,媒體無疑是比個人更可信的,即擁有更大的公信力。現在這條規律依然奏效,但具體到某一事件中,社交媒體給予了當事人在十分鐘內對專業媒體報導進行回應乃至反駁的機會。於是,站在受眾角度,當雙方圍繞某個話題各執一詞的時候,顯然會對媒體專業度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
誰更接近真相,誰就更值得信任。
該事件也反映出,信息爆炸的時代,網友對各類快訊持審視態度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看到一個勁爆的彈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再是感嘆:「天啦,怎麼會這樣!」而是疑問:「這是真的嗎?」
接收者自身對新聞建立起一道核實機制,是一件好事,避免了很多先入為主的偏見和盲從,這提示機構媒體要適應這類挑戰,以更嚴苛的標準去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