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金錢龜,學名為三線閉殼龜(Cu0ratrifasci0ta),又稱紅邊龜、金頭龜、紅肚龜,是傳統的中藥材,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頭部光滑無鱗,鼓膜明顯而圓,頸角板狹長,椎角板第一塊為五角形,第五塊呈扇形,餘下3塊呈三角形,肋角板每側4塊,緣角板每側11塊,背甲棕色,具有明顯三條隆起的黑色縱線,以中間的一條隆起最為明顯和最長,故又被稱為川字背龜,腹甲黑色,其邊緣角板帶黃色,背甲與腹甲兩側以韌帶相連,板(腹甲)為橫斷,腹甲在胸、腹角板間亦以橫貫的韌帶相連,故也稱斷板龜,指和趾間具蹼,尾短而尖。背甲邊緣周圍堅皮呈金桔黃色,所以又叫紅邊龜。
中華草龜(Chinemys reevesii)為龜鱉目,地龜科,烏龜屬(Chinemys)中華草龜是我國龜類當中分布最廣,在國際市場上,中華草龜十分暢銷。中華草龜體為長橢圓形,背甲稍隆起,有三條縱稜,脊稜明顯。頭頂黑橄欖色,前部皮膚光滑,後部其細鱗。腹甲平坦,後端具缺刻。頸部、四肢及裸露皮膚部分為灰黑色或黑橄欖色。雄性體型較小,尾長。雌性背甲由淺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較短。頭、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背甲有三條縱向的隆起,後緣不呈鋸齒狀,成熟雄體背部為黑色或全身黑色,雌體為棕色,腹面略帶一些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四肢比較扁平。
黃喉擬水龜(學名:Mauremys mutica)為龜科擬水龜屬的爬行動物。它是水龜中最原始最古老的品種,民間素有「古石龜」之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民間認為該品種龜與金錢龜一樣擁有助飼養者提升財運與事業運的風水功效。黃喉擬水龜甲長大約15~20cm,頭小,頭頂平滑,橄欖綠色,上喙正中凹陷,鼓膜清晰,頭側有兩條黃色線紋穿過眼部,喉部淡黃色。背甲扁平,棕黃綠色或棕黑色,具三條脊稜,中央的一條較明顯,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黃色,每一塊盾片外側有大墨漬斑。四肢較扁,外側棕灰色,內側黃色,前肢五指,後肢四趾,指趾間有蹼,尾細短。
火焰龜屬水棲龜類,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陸,生活於湖、河、池塘等地。腹甲一般是黃色的,有時會夾帶紅色,有時又帶有黑色到紅棕色的圖案,圖案的大小和形狀不定。火焰龜的皮膚為黑色到橄欖色,頸部,四肢和尾部長有黃色和紅色的條紋,頭部則有黃色的條紋。雄龜具有較長的前爪和粗長的尾部。而雌龜一般體型較大,前爪較短,尾巴比較短細。
豬鼻龜學名Carettochelys Insculpta。俗稱:兩爪鱉,擬鱉,飛河龜。也叫大洋洲豬鼻龜,是兩爪鱉科下兩爪鱉屬的唯一一種。其分布局限於:澳大利亞北部,伊裡安查亞南部和紐幾內亞南部,為兩爪鱉科內碩果僅存的一個品種。2004年,首次登上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十大瀕危物種的前十名。豬鼻龜一般長46~51釐米,最長的有56.3釐米,體重18~22千克,最重達到25千克。其背甲是正圓形的,呈現深灰色或者橄欖灰色,也有棕灰色的。背甲邊緣有一排白色的斑點。邊緣有鋸齒,無裙邊和盾片,而只是有連續且帶皺的皮膚。背甲正中有一列刺狀嵴。腹甲白色、奶白或者淡黃,略呈十字狀。頭部大小適中,不縮入殼內。
加拉帕戈斯象龜(學名:Chelonoidis galapagoensis):是體型最大的陸龜,共有9種,背甲隆起高,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
黃頭側頸龜成年的雌龜據知背甲長度可以達到25英寸(63.5cm)以上,而雄龜很少有及得上這個一半的。雄龜的尾巴則要比雌龜粗長得多。基本上是灰色的。四肢的前側面和頭部的背面比背甲上的顏色略深一些。頭部有一些黃色的斑點,這正是它那俗稱的由來。給人的整個印象就像是一隻抹了油彩的小丑龜。黃斑側頸龜是Podocnemis屬中體型第二大的,成體可長至40釐米以上,最大甲長達68釐米。幼時甲色棕色,長大後隨著褪皮換甲,背甲會轉為灰黑色;腹甲為灰黃色並略帶鉛灰色,部分個體有黑斑。最有趣的是在腋部的緣盾與腹甲接和處,每側都有二至三個小瘤,雄性明顯。
中華花龜(Ocadia sinensis)又名臺灣草龜、六線草龜、珍珠龜等,屬龜鱉目、淡水龜亞科、花龜屬。自然界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地。頭較小,頭背皮膚光滑。背甲與腹甲以骨縫相連,甲橋明顯,有鮮明的黃色細線紋從吻端經眼和頭側,並沿頭的背腹面向頸部延伸。在頭和頸側至少有8條黃縱紋。四肢及尾亦滿布黃色細線紋。
地圖龜與更為普遍的滑龜及錦龜有著相似的體型。然而,與這些龜不同的是,地圖龜在它的背甲中有一條很明顯的嵴突 。在許多種類中,這條嵴突更像是伸向後上方的大型刺突或瘤節。這個特點使地圖龜又有了另一個俗名:鋸齒脊龜(Sawback turtle)。大多數地圖龜背甲後部的緣盾也向後突出,使背甲的後緣呈現為明顯的鋸齒狀。有些種類具有巨大的頭部和顎部,這使得它們可以咬碎蝸牛和其他的軟體動物。末了,最引人注目的區別在於它們皮膚和盾片上的那些富有特色的細線,這正是「地圖龜」這個名字的由來,因為它們看來就像是地圖上的等高線和公路行車圖,這是其他龜類所難以企及的。
真鱷龜,拉丁學名:Macroclemys temminckii。在中國寵物市場上被稱為大鱷龜,以區別同科的另一種龜類--鱷龜,生存能力強適應強。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龜之一。由於人類大量捕殺,目前正瀕臨滅絕。真鱷龜保持了原始龜的特徵,嘴巴、背甲盾片、紅舌都很奇特。嘴巴前端的上下頜呈鉤狀,似老鷹嘴一般,鋒利無比,可咬斷人的手指。真鱷龜體大,背甲長達約31英寸,體重可達200磅。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塊盾片就像13座小山連綿起伏,呈縱橫3行排列,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眼睛長在口的兩側,小而有神,頭和頸上有許多肉突。它的舌上長有一個鮮紅色且分叉的蠕蟲狀的肉突,通過中間的圓形肌肉與舌頭相連。兩端能夠自由伸縮活動。它的尾巴又細又長堅硬得像鋼鞭一般,與其它龜不同的是它的頭和腳不能縮入殼內。
豹紋陸龜(學名:Stigmochelys pardalis),別名豹龜,屬龜鱉目、陸龜科、豹龜屬爬行動物。背甲長可達68釐米,頭頸黃棕色無斑,前額鱗1-2枚,頂鱗為數枚小鱗,背甲為深淺相套的雜色,腋盾2枚,胯盾1枚,與股盾相接 。雄性豹龜的體形比雌性龜大。曾經屬於Geochelone屬。豹紋陸龜的背甲高,圓頂,並且常有隆背的情況。皮膚的顏色通常是奶油黃色,背甲標有黑色斑點及黑色條紋,而每一隻龜也有其獨特的斑紋。
平胸龜 (學名: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屬龜鱉目,平胸龜科,平胸龜屬。俗名: 鷹嘴龜,大頭龜,鷹龜等。成年龜背甲長12~18cm左右,長橢圓形。龜殼扁平,頭大尾長,不能縮入殼內。背甲有棕黃、褐色、黑色,墨綠等,背甲顏色與產地、環境、水質有關。尾長几乎與體長相等。趾間有半蹼,既利於陸地爬行,又便於水中遊泳。平胸龜為水陸兩棲,喜歡生活在滿是巨礫和碎石的,水流湍急的山澗中。
緬甸陸龜也稱之為龍爪龜、旱龜、枕龜等,英文名Elongated Tortoise,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陸龜之一。成體背甲長20cm以上,最長可達40cm左右。頭中等,頭頂具一對前額鱗及一枚大的、常分裂的額鱗,其餘鱗片小而無規則,吻短,上顎具有三個鋸齒。背高而甲長,有一頸盾,脊部較平;臀盾單枚,向下包。腹甲大,前緣平而厚實,後緣缺刻深。四肢粗壯,前肢扁圓,後肢圓柱形,前肢5爪,指、趾間無蹼。尾短,其端部有一爪狀角質突,雄性發達。生活時,頭淡黃綠色到灰白色,體淡黃褐色,每一盾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個別毫無斑塊),四肢覆蓋鱗片,鱗片呈黃綠色到黃褐色,有不規則黑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