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蘆瑞 欒姍
7月7日,偃師產業集聚區洛陽建龍微納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型智能機械「吐」出一粒粒白潤圓滑的分子篩,容器盛滿後自動分揀、包裝。該企業董事長李建波抓起一把「小石子」說:「別小看這些直徑不到1微米的Li-LSX分子篩,它能吸附『濾』去空氣中的氮氣等氣體,將『黑石油』變為『亮汽油』,淨化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
這是一粒神奇的「小石子」,擁有「工業基石」的變幻力量。然而,這樣一個在工業領域起著關鍵作用的新材料,我國曾長期依賴從歐美國家進口,導致能源化工裝備、環境治理工程「等米下鍋」的情況時有發生。「關鍵材料不突破,先進位造就是空中樓閣。」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富祿說。
同許多民營企業一樣,建龍微納也為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苦惱過。然而,李建波善於借力而為,從價值鏈低端最終挺進價值鏈高端,成功摘取分子篩「皇冠上的明珠」——Li-LSX分子篩,攻克國外「卡脖子」技術並實現進口替代。
金字塔不是從頂端建成的。創業初期,李建波帶領團隊建成第一條分子篩原粉生產線,並逐漸在行業圈子裡樹立了口碑,不少國外採購商慕名前來。彼此打交道時間久了,他發現自家企業生產的分子篩原粉,從國外加工合成「海歸」後身價倍增,心裡暗暗較一股勁,一定要掌握「點石成金」的奧秘。
對於一家身處內陸省份的企業而言,到哪裡去找「點金棒」?李建波跑北京、走大連,歷時6年時間不斷投入研發,最終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瓶頸,成為全球第6家掌握Li-LSX分子篩生產技術的企業。
「產品一投入國內市場,立即打破了進口產品的壟斷局面,同類產品價格從每噸50萬元跌至目前的每噸15萬元左右。」建龍微納董事會秘書辦公室主任尤莉說。目前,Li-LSX分子篩成功坐穩高端小型醫用(家用)制氧機高效制氧分子篩市場佔有率「頭把交椅」。
看著進口分子篩市場價格「滑滑梯」,李建波欣喜之餘更多是警醒:核心技術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若想保持價值鏈「金字塔尖」地位,必須牢牢樹立「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迭代創新理念。緊接著,建龍微納在「請進來」協同創新路上再次摸索,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聯合國內外院士組建團隊,建立吸附材料研發與應用創新平臺。
李建波想抓住國內市場「空窗期」,擴大Li-LSX分子篩量產規模,卻苦於難以在銀行拿「點子」換「金子」。此時,各類金融資本的及時介入,源源不斷給實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中原證券旗下的基金公司、投行「一棒接一棒」投資建龍微納,實現從新三板掛牌到科創板上市。「企業需要啥,我們提供啥。」中原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菅明軍說。
這粒分子篩「正生長」,並迸發出更多「內生力」。「我們不能光『請進來』院士、工程師,換來『外腦』,還要『送出去』讀碩士、博士,培養『內腦』,讓企業擁有自主的技術創新團隊。」李建波說。
氫氣提純、尾氣脫硝、核廢水處理……建龍微納研發中心主任白璞在吉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輔助導師研究的實驗課題與企業「綠色GDP」密切相關。「分子篩不僅是吸附『濾』器,更是催化『利』器。」白璞說,「我一畢業回到公司,就馬上著手展開應用研究,要抓緊把它轉化為實際產品,助力企業從吸附領域向催化領域轉型發展。」
記者手記
緊盯主業,「一竿子插到底」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躋身「中部首家科創板企業」。洛陽偃師的原材料生產企業——建龍微納,何以成功逆襲?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企業緊盯主業、專注極致,靠著「一竿子插到底」的擰勁兒,演繹出一粒分子篩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成長故事。
這粒分子篩「從無到有」,藉助國家級「大院大所」裡的院士、工程師的智慧,建立起分子篩成型製造的完整產業鏈條,打破了進口產品的壟斷價格;這粒分子篩「從有到優」,迭代研發機制保持產品技術領先性,成功摘取分子篩「皇冠上的明珠」——Li-LSX分子篩,並藉助資本力量彌補重資產高科技企業融資短板;這粒分子篩「從優到特」,派出企業核心骨幹力量讀博深造,讓「實驗室」無縫對接「生產車間」,進而實現企業從吸附領域向催化領域轉型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是一場百米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在這個過程中,建龍微納有穿針引線的巧勁,有滴水穿石的韌勁,有敢闖敢試的拼勁,以「一米寬百米深」之姿「四兩撥千斤」,在新材料市場聲名鵲起。
編輯: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