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趕走兔子,迎接新狼」這件事是史玉柱的一次營銷策劃,那麼,營銷大師這次又成功了。從腦黃金、腦白金,到網遊《徵途》,營銷大師的成功,無不是緣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一次他抓住的是,經過文化革命後的文化古國,在文化上的赤貧狀態。
「狼文化」在這裡被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成功學、社會學等幾乎每一個學科奉為惟一的文化圭臬,因為我們把經濟、政治、商業、企業、社會等等一切場景,都看作是叢林。
狼如果知道了此事,不知會作何感想。自然界中的狼曾經是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如今在西歐、美國和墨西哥等地,狼已幾乎絕跡。野生狀態的狼,不像兔子那樣擁有廣泛的食物選擇,為了填飽肚子它們可能不得不奔跑數百公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獵捕大型動物。即使這樣,狼的生存狀態也並不樂觀,更大的危險來自它們真正天敵——人類。幸好,在很多地方,狼已被納入保護範圍。在中國,現在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你不能隨隨便便殺死一隻狼,如果你有幸能碰上一隻的話。
圖為過去和現在(2003年)灰狼在全球的分布狀況,紅色為已滅絕區域(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當我們談論「狼性」的時候,首先要確認,我們談論的到底是我們想像中的狼,還是上面說的這種徘徊在滅絕邊緣,處於被保護狀態中的狼。在歷史上,狼性並沒有讓狼變得強大,變得長盛不衰,你真的相信它會讓中國企業變得強大,而且一直強大?
中國企業家關心狼,並不是關心一個被保護的動物種群,甚至也不是關心由人類賦予的諸如勇敢、堅忍、危機意識、團隊精神等狼的特質,他們真正關心的,恐怕是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他們想贏怕輸,他們相信導致自己輸掉的罪魁禍首,就是那些兔子員工。
這些企業家想當然地認為,要保證企業的戰鬥力,不但要讓所有員工都變成狼,保持狼性,還要迫使他們時刻擔心自己會被當成兔子給幹掉。這是一種囚徒困境的刻意設計,讓遊戲中的每個人都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當企業內部關係變成某種食物鏈關係,被認為是狼的人可以活,被認為是兔子的人必須死,這就成了一場殺人遊戲,員工不但要證明自己是狼,還要證明別人是兔子。處在這種陰鬱關係中,必定是人性的泯滅,狼性的猖狂。
在外部,一個充滿「狼性」的企業,也通常是一個熱衷攫取的企業,在這樣的企業眼中,到處都是敵人,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和夥伴。即使是華為,被普遍認為是狼性文化的代表,在早期,驅動華為發展的也不是所謂的狼性,而是共同利益的綁定。今天的華為,早就放棄了狼性的提法,將開放共贏當作企業的價值主張。因為,共同利益的作用,遠大於以鄰為壑。
今天的小孩可能只有三個地方可以了解狼:童話書,動物園,以及中國企業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