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剛過,尚未大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業務總結大會。1月9日至1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業務成果匯報會如期舉辦。匯報會由孫周勇院長主持,陝西省文物局直屬單位、地市文博單位、相關高校師生等業界同仁近300人次參加了此次盛會。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副局長賈強及文物處、博物館處等相關處室負責人專程參加,並全程聽取上午的所有項目匯報。
會議現場
本次匯報會歷時兩天,共31個重點項目,內容涉及史前、商周、秦漢、隋唐、文保科技五個方面,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科研工作的全面反映。
種建榮作業務工作總結
項目匯報開始前,種建榮副院長從「回顧工作?盤點成果?述評考古」三個方面對2019年度業務工作整體情況進行了概要總結。
回顧工作,2019年科研管理進一步規範,常規業務穩步推進,兩期培訓(陝西省青年考古人員業務培訓、 陝晉兩省考古業務人員培訓班 )意義深遠,兩次會議(石峁皇城臺考古新發現暨口簧國際研討會、第十屆全國動物考古學研討會)影響很大;推進「基地+」的工作新模式,守正創新;公眾考古著力文化傳播,陝西考古主流媒體頻頻亮相;田野考古與文保科技融合發展,特色鮮明。「一帶一路」考古,彰顯實力與水平;西藏考古,責任擔當,合作共贏。
2019,「陝西考古」不僅在三秦大地上閃爍,更閃亮在國際舞臺上。盤點成果,收穫滿滿。述評考古,史前工作不多,但發現驚人,學術布局,已然形成;商周考古開展項目少,新發現可圈可點,但與今年全國搶眼發現相比,總體波瀾不驚;秦漢考古項目最多,發現豐富,基於保護與利用下的大遺址考古理念與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隋唐考古立足田野,堅持成果導向,深耕細作,著力資料整理,成績卓然。文保和科技考古,研究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成績顯著。沉思過往,也有遺憾,但卻不必執拗。以實幹篤定前行,以奮鬥不負韶華。
收穫,讓我們更加堅定;遺憾,也可能成為未來的驚喜。
1月9日的匯報會由史前、秦漢兩大版塊組成。
Part1 史前版塊
史前版塊由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馬明志副研究員主持,參與匯報的項目有黃河沿岸舊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延安蘆山峁遺址、北劉遺址、石峁皇城臺遺址、楊官寨遺址、楊官寨遺址水文條件變化研究、高陵鄧家塬墓地和富平岔口遺址。
張改課
張改課做了黃河沿岸舊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的工作匯報。7—11月,在陝西省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支持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多家單位在榆林市黃河沿岸地區開展了系統調查,調查面積約500平方千米,新發現舊石器遺址36處,採集石製品1000餘件。本次調查填補了多處區域空白,大大豐富了榆林和晉陝峽谷地區舊石器遺址的數量和分布範圍,獲得的豐富石製品為認識晉陝峽谷乃至大河套地區舊石器遺存的年代與內涵提供了科學依據。本次工作積累了在黃土高原地區開展舊石器遺址調查的寶貴經驗,為今後持續深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神木萬鎮萬鎮村遺址遠景(東南-西北)
綏德縣棗林坪鎮魚灣村遺址地層剖面(東-西)
吳堡縣岔上鎮丁家畔村遺址部分石製品
馬明志
馬明志匯報了蘆山峁遺址的考古新收穫。2019年的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小營盤梁,發現了廟底溝二期文化階段的護邊夯土帶和大型墓葬,另有一處建築基址殘跡。在大營盤梁南端山坡上清理出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的小型房址1座,並對大營盤梁南端廣場上的道路系統進行了補充清理,揭露出主路和岔道結合的路網布局。目前基本可以確定本遺址核心區主體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且蘆山峁聚落的社會層級化現象已經產生
小營盤梁發掘區域(北-南)
小營盤梁M1(東-西)
木炭崾峴房址出土夾砂陶罐
郭小寧
郭小寧匯報的是富平岔口遺址的考古收穫。岔口遺址位於富平縣梅家坪鎮岔口村北,面積約5.5萬平方米。為配合銅川新區青崗嶺至惠源公路進行發掘,清理灰坑61個、房址4座、墓葬2座、陶窯1座。年代可分為半坡文化晚期、廟底溝文化時期以及半坡四期,以半坡四期遺存最為豐富。從已發掘情況來看,該遺址出土遺蹟、遺物特徵和關中中部同時期基本一致。遺址位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區域,對它的發掘豐富了該區域仰韶時期的文化內涵,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他匯報的第二個項目是宜川鐵龍灣遺址,2019年度共發掘600平方米,灰坑4座、房址2座,主體與蘆山峁同期,另發現有一些半坡文化晚期、廟底溝文化陶片。
富平岔口遺址地貌及發掘場景
富平岔口仰韶文化房址
富平岔口出土半坡文化晚期陶片
王小慶
王小慶介紹了2019年北劉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確認遺址面積不小於50萬平方米。在勘探基礎上,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發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用陶片鋪就的生活面,中間圍著一個大型建築基址。在上層發現有一些被擾動上來的老觀臺文化遺存,證明在廟底溝文化層下應有豐富的老觀臺文化遺存。北劉遺址對我們認識「早期中國」的文化面貌、尋找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存、探討黃河中遊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等重大學術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邸楠
邸楠匯報了石峁皇城臺遺址的新收穫。2019年的工作主要圍繞去年發現的大臺基展開,廓清它的四至範圍,並對其南護牆進行重點清理和揭露。本年度最重要的發現是南護牆處的精美石雕,結合2018年的發現,目前共計70餘件。系列測年顯示,皇城臺大臺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護牆石雕的年代也應相同。大臺基的發現、確認和發掘正式拉開了探討皇城臺聚落區劃和功能性質的帷幕,為論證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而深厚的物質基礎
大臺基鳥瞰(東-西)
南護牆6號石雕
南護牆34號石雕
殷宇鵬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墓葬區水環境調研、出土人骨保存環境及保護材料研發、土遺址加固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還對墓葬及發掘中、發掘後一段時間內現場的環境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客觀記錄詳細數據,為下一步保護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遺址東部廟底溝文化墓地發掘區遺蹟平面分布圖
偏洞室墓M392全景(南-北)
偏洞室墓M378出土骨簪及骨飾
胡珂
胡珂匯報了楊官寨遺址水文條件變化研究和高陵鄧家塬墓地的考古收穫。
遺址5處採集剖面測年
粒度累計概率曲線圖
楊官寨遺址中心水池內沉積物採樣現場照片
在楊官寨遺址內採集了五處自然沉積剖面。通過對採集樣品的沉積年代和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發現從晚更新世晚期直至5.9kaBP,2.98kaBP(編者按:即距今5900年,距今2980年)至近現代這兩段時間,楊官寨遺址所在區域處於較大型洪水泛濫的時期。5.9kaBP-2.98kaBP未見洪水痕跡,應是一個洪水的停滯時期。同時發現,楊官寨遺址使用期間地下水位較高,同今天地下水位較低的情況差別較大。綜合研究後認為,洪水的停滯為楊官寨遺址的存續提供了時間窗口。地下水和地貌條件為楊官寨聚落選址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地下水的下降及後期的洪水使自然條件惡化是楊官寨遺址廢棄的原因之一。
為配合西安眾邦電纜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區姬家街道鄧家塬村和羅家村之間開展考古發掘,目前共清理墓葬38座、灰坑7座、窯址2座,出土器物90件,年代主要為漢、隋、唐和明清時期。本次發掘的墓葬多為平民墓地,為了解該區域漢唐時期平民墓葬形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資料。窯址的發現為明清時期磚瓦建築材料的製造、生產研究提供了素材。(現場照片:是江柳 趙巧 項目圖文:夏楠 邵晶 馮丹 趙海晨)
(原文標題:【會議紀實】以實幹篤定前行,以奮鬥不負韶華(一) | 2019年務成果匯報會紀要 圖文轉自:「考古陝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