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財訊 作者|王婷婷
1月8日,風財訊第一時間獲悉,新城控股聯席總裁梁志誠職位變動為新城控股總裁。
王曉松將不再兼任新城控股集團總裁職務,依然擔任董事長職務。
此前梁志誠分管住開事業部,此後全面協助董事長全面管理集團經營工作。
與此同時,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嚴政將分管住開事業部。
曲德君依然擔任新城控股董事會董事、聯席總裁,坐鎮新城控股商業一翼。
這意味著,新城控股的高管層結構,已經穩定。
同日,風財訊獲悉,新城控股發布內部文件,旗下兩大事業部將開展一定程度的組織架構的調整。
其中,住宅開發事業部的架構「聚變」。
調整後下設滬蘇大區、華北大區、浙江大區、蘇南大區、華南大區、淮海大區、山東大區、蘇皖大區、湖北大區、豫陝大區、成渝大區、湖南大區、雲貴大區、皖贛大區等十四個大區。
另外,商業開發事業部「裂變」,即出現更多的區域公司。
此前總部下轄南區、中區和北區三大區域公司,此次則裂變為四大區域公司,新增西區區域公司,中區更名為東區區域公司,自此形成東南西北四大區域公司。
2021首次大變
新城架構「集中與下沉」
實際上,2019年以來新城控股持續在開展內部調整。
例如2019年將杭州區域公司和上海區域公司的管轄城市進行了調整。
2020年1月對住宅開發事業部進行了調整,各下屬單位合併重組,形成「行政人事部、投資拓展中心、財務管理部、合約規劃中心、運營管理中心、客戶產品中心、市場營銷中心」的結構;區域公司由25個合併為19個。
在2020-2021的過渡期,房企的組織和人事調整較為頻繁,新城控股也在這一做總結、立計劃的階段,大刀闊斧對住開和商開同時開展了新一輪調整。
其中,新城控股住開事業部實行總部、大區、以及城市/片區三級架構的管控模式。區域由19個精煉為14個。
據了解,各層級管理部門定位和智能均有更詳細分工:
總部定位「精」,強調戰略引領、組織能力打造,將發揮更多的平臺化作用;
大區定位「強」,強調戰略解碼與執行、組織能力沉澱,為利潤實現主體;
城市/片區定位「活」,強調戰略執行、城市深耕,為多項目管理主體。
另外,新城商開則實行總部、區域公司、項目公司三級管控模式,同時區域裂變,三大區域公司調整為四大,形成東南西北四大區域公司,以利於做大規模、推進區域深耕。
風財訊觀察到,新城控股的幾次調整,邏輯和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傾向於集中和下沉。
集中主要是將業務管理劃分進行精簡,增加同一類別業務的管理半徑,加大協同效應;下沉則更多針對執行部門和一線,對區域劃分和操作權限下沉,以提高靈活度和執行力。
一方面強化「區域公司」的概念,提升區域和城市公司的運營效率。一方面,投融財審以及戰略等埠,依然由集團嚴控,以控制風險。
實際上,在2020年12月31日,王曉松在「新年致辭」中就提到,2021年希望新城人能擁抱夥伴,打通壁壘,促進各事業部、各業態公司協同協作;希望中高層管理者要加強前瞻籌劃與主動作為。
變革有考驗有效果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房企進行了區域調整和組織架構變革。
「今年行情不好,房企再也無法粗放發展,必須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一切以現金流為王道、擅於夾縫中抓利潤。」
有TOP20房企人力總監直言,在資金鍊緊張風險加劇的市場中,如何保持企業高速運轉,又避免各「零件」出現決策失誤、貪腐、政治等層面的大問題,是一門技術活。
無論是碧桂園為聚焦區域、刺激業績,將區域數從15變73再變104;還是萬科的組織架構在日益扁平,融創8個戰區各自為集團,大多房企都在用適己的方式,破釜沉舟地尋求出效率的路子。
「這很考驗組織結構量體裁衣的手藝,也對領導人的『管理水準』是一次考驗。」
上述人力負責人認為,無論強管理還是弱管控模式,當前房企需要的,都是一個能夠收放自如的管理架構,既能刺激變現也能儘量抑制失誤和貪腐。
領導的關鍵點一個是控制力、一個是信任開放。
在一系列人員和架構的調整後,新城控股的業績實現恢復,且有一些增量特徵。
在2020年中期業績報中,新城控股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7.36億元,同比增長121.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2.04億元,同比增長23.59%;扣非歸母淨利潤27.47億元,同比增長33.91%。
新城控股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公司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約達2199.1億元,同比下降10%,累計合約銷售面積約為2029萬平方米。
不過2020年新城控股拿地恢復較明顯,前11個月新增貨值共計3296億元,位居全國房企TOP7。
興業證券認為,新城控股基本面逐漸恢復,截至三季度末淨負債率僅42.5%處於行業內較低水平,是一項利好。
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