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匯報,要求進一步打通落實堵點,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
2021開年首次國常會,營商環境為何成為首要議題?
經濟發展的「空氣」
從短期來看,要促進中國經濟穩定恢復,好的營商環境不可或缺。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好的營商環境就像水、陽光和空氣,一時半會兒也離不開」……這幾年採訪企業時,最常聽到的就是一個詞就是營商環境。
企業無論是大是小,是中企還是外企,都希望能有更好的營商環境,讓他們放下種種不必要的包袱,輕裝上陣。
眼下,得益於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復經濟等諸多利好因素,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正加快恢復。
據官方數據,2020年1至11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6%,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2%,增速首次由負轉正。
與此同時,中國吸收外資也在穩定增長。2020年1-1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截至11月,中國吸收外資額已實現「八連增」。
考慮到疫情仍在持續,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依然嚴峻複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利於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激發企業活力,穩定經濟增長。
從長遠來看,要在大變局中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改善營商環境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如今,中國經濟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創造新的制度優勢,推動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才能增強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
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佔斌所言,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營商環境的大比拼,國際競爭也是營商環境的競爭。對中國而言,無論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還是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都取決於能否創造世界最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才能對衝外部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中國營商環境究竟怎麼樣?
近年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績。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從150多項縮減到130多項,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審批所需要的環節和時間越來越少……
在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中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被世界銀行評選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根據第三方評估結果,總的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取得積極成效,企業對減稅降費、政務服務便利化等滿意度較高,對「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便利企業開辦經營的改革舉措感受明顯。
但評估也發現,企業對招投標、中介服務、融資等方面問題反映較多。同時,東部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之間,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落實《條例》的進展也不平衡。
提升「用戶體驗」是王道
圍繞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四項措施:
——鼓勵東部地區、省會城市對標國際先進先行先試,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非省會城市以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推廣「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創新舉措,催生更多新市場主體,按市場規則運行。
——促進公平競爭,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規範中介服務,加大信貸中增加企業融資成本「潛規則」的查處力度。
——著力提升監管效能,放得開又管得住,進一步增強事中事後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推行綜合監管、聯合執法,對涉及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等領域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
細看這些措施可以發現,中國改善營商環境越發重視從市場主體的主觀感受出發,措施也越發具有針對性。
例如,推廣「證照聯辦」,有利於降低企業辦事成本,給企業更多便利;查處信貸中一些「潛規則」,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則劍指長期以來令不少企業吃「啞巴虧」、忍受不公平待遇的種種暗箱操作,將有助於落實競爭中性原則,讓各類企業真正享受機會平等、權利平等,乾乾淨淨同臺競技。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的話說,「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鞋子是不是舒服,只有企業才能體會到營商環境對自己是否有利」。衡量營商環境,各類指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注重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感受,讓企業從改善營商環境的諸多措施中切實受益,這才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
中國無疑抓住了這個關鍵。有理由預期,隨著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相繼落地,在中國做生意會越來越便利,越來越有「奔頭」。(李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