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親愛的搜狐網廣大的考研的網友大家晚上好,非常高興和大家相聚在搜狐網教育的嘉賓聊天室,今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已經結束,搜狐教育特別邀請海文學校著名考研輔導老師餘開亮和王子健,為廣大網友在全國第一時間點評今年的政治理論考試。
下面有請海文學校的餘老師和王老師就今年的政治考試進行一下總體分析,看看今年的難度和往年有沒有變化,首先請兩位老師簡單的介紹一下今年的政治考試。
王子健:從今年的試題來看,我們總體的感覺是命題思路和風格保持了2005、2006年試題的一些特點和風格,難度總體上感覺比2006年要低,尤其是毛概、政經、鄧三概論學科分析題難度比去年降低。試卷總體不難,跟形勢政策結合得比較緊密,照顧了熱點問題和中央的精神,分析題馬哲、最後一道選做題出得還靈活,但政經、毛概、選做題1感覺沒有06年出得好。當然,像馬哲的認識論基本原理、政經、毛概、鄧三概論和兩道選做題我們在點題班都成功的預測到了,我想,這對參加了我們輔導班的考生來講是一個很高興的事情。
餘開亮:我個人認為,今年試題的難度總體比去年低,但哲學可能比去年略微難一點,分析題今年在材料設置和命題角度上,都體現了一種比較穩重的風格,像哲學方面,今年和去年一樣,依然考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面的知識點,這也是我們在預測哲學題目的時候,最為關注的一大考點。政治經濟學方面和我們預測一樣,它出的還是社會主義經濟部分,並沒有出資本主義方面的大題目,關注的考點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越性。毛概方面王老師重點歸納了幾個原理,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問題的認識及其在不同革命階段採取的土地政策」,強調重點關注抗戰時期減租減息和《五四指示》。鄧論方面考查的我們目前面對的資源挑戰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出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比較熱的問題,這個題在點題班和有關三套題中均直接命中。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題目也和時政關係最為緊密,選擇題1關於中東地區的和平問題,主要分析中東持久動蕩的根源。選擇題2考查的運用辯證法觀點分析不同文明的共存共長,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對建設和諧世界的意義,這些我們在衝刺和點題方面都重點強調了。所以,總體上說,這六道大題目都沒有出乎我們的意料。
主持人:請兩位老師具體的點評一下今年的政治試題。
餘開亮:下面我們先把海文教育研究中心做出的選擇題的參考答案提供給大家,在標準答案沒有正式出來之前,這個答案僅供參考。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D 4.B 5.B 6.B 7.B 8.C
9.A 10.A 11.D12.A13.C14.C15.A16.D
二、多項選擇題:
17.AD18.ABD19.ABCD20.AB21.BD22.ACD23.ACD24.AD25.AC
26.BCD27.ABD28.ABCD29.ABCD30.ABC31.ABCD32.ABCD33.ABCD
主持人:下面請兩位老師對分析題做一下簡單的點評。
餘開亮:哲學的34題,這個題目要求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這個原理來分析這個材料,所以基本知識點一般同學們都能夠找到,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四章,關於認識的本質和過程。第一問講的是丁鈴在未與成仿吾見面之前,就為他產生了很多想像,那麼後來見面以後證實她的想像全錯了,這裡實際上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關於認識的本質,感性認識和理論認識關係等。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應,丁鈴的合理想像之所以全錯了,就在於她的認識脫離了實踐、脫離了客觀事物本身,從而割斷了認識同客觀現實的聯繫,否定了認識的客觀依據,從而陷入了主觀隨意性,導致了一種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第二問是根據這個材料要求回答它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啟示,那麼丁鈴對成仿吾認識的轉變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由以前的脫離實踐、脫離客觀事物產生的錯誤認識,向由實踐檢驗和客觀事物相聯繫的正確認識的轉變。所以它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時要注重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和目的,要把認識和實踐統一起來,同時它告訴我們,認識也是對客體的能動反應,我們要在尊重客觀事物、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能動反應,那麼在認識的過程上,要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飛躍。
第35題考查的是關於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問題,第一問講的是關於判斷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性質的根本標準,這裡面涉及到了所有制,特別是佔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對一個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性質的決定作用,這個生產資料所有制哪一個佔統治地位,又和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緊密相關,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第二問是關於如何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也就是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係。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佔主體地位,而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以不能把這二者對立起來,要讓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第三問問的是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表現,這裡面實際涉及到兩個毫不動搖,同學們可以結合在一起來回答,也可以把公有制的優越性和非公有制的優越性分開來答,至於它的具體表現我們的考試大綱解析說的比較清楚,這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下面由王子健老師分析一下毛概方面的題。
王子健:從07年試題來看,毛概題相對來講難度降低。從選擇題來看,單選題和多選題繼承了以往的出題風格,注重考毛澤東的有關著作,例如單選題第10題,多選題第26題,好在單選題第10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這篇文章及其涉及的考點,我們在點題班重點強調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尤其是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既有對抗性的一面,也有非對抗性的一面,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變成對抗性的敵我矛盾。但毛概命題有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過渡的趨勢,像單選題第9題就直接涉及了史實方面的考點。 分析題36題考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的政策,涉及到具體的史實背景。關於這一考點,我們在衝刺班和點題班都做了專題歸納。07年出題的角度是結合減租減息的具體內容和1942年到1944年太行等根據地的調查數據,第一問要考生分析減租減息政策執行之後,農村土地的流向變化和階級關係的變化。經過減租減息政策之後,地主的土地和富農的小部分土地主要轉向了中農和貧農。農村階級關係變化表現為地主與富農減少,中農戶數增加,貧僱農戶數減少,這一問比較簡單,能夠從圖表中直接歸納出。第二問分析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的意義,考生也比較容易回答。一般指出減租減息政策一方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農民抗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照顧到地主階級的利益,爭取到大多數願意支持抗日的地主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從而壯大了抗戰的力量。因而這項政策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加抗戰,為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基礎。
第三問是能夠拉開分數的一問,要考生結合表格和有關知識說明減租減息政策的局限性,關於減租減息政策的局限性,一般的參考書沒有做充分的展開論述,考生一定要從表格中能夠看出此項政策跟新民主主義的土改政策還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從答題角度,考生首先要指出沒收封建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主要是滿足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貧僱農的土地要求,團結中農,限制富農。從表中數字可以看出,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貧僱農並沒有因減租減息政策而獲得應有的大量土地,減租減息政策沒有滿足貧僱農的土地要求,更多的是滿足了中農的要求,沒有消滅封建剝削制度,而且採取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分給農民,實際上也是不利於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關於富農的政策。因此,抗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通過《五四指示》,變減租減息政策為沒有地主土地為農民所有政策,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以此調動廣大農民參加反蔣的解放戰爭中。考生能夠答出這些核心意思,基本上就可以得高分。
鄧三概論的題比較簡單,很多題結合了時政熱點問題,像多選題第28題關於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跟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的直接相關。第30題建設新農村問題,培養新型農民問題,也是時政熱點問題。像單選題第13題人權問題,也是一個新增考點和熱點問題,尤其是分析題37題,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挑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更是我們今年押題的重點,我們在點題班和有關三套題的資料中都明確的出了這一題。
這一題考生首先要善於從材料中歸納總結有關信息。第一問,要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挑戰,這種挑戰表現在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比較少,浪費現象嚴重,單位能耗產值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能源利用率低,單位產值能源消耗高於發達國家,我國的環境汙染問題和生態惡化形勢已經十分嚴峻,這些就必須要求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主要從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注重經濟、注重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要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第二問是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分析我國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問其實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和「十一五」規劃在能源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標,以及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有關內容,拓展有關知識綜合答題,考生要指出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尤其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考慮到人口的承載利、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自然環境的關係,構建和諧社會。具體的措施應包括如下:
第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發、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第三、要加強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對經濟的增長率,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保護修復自然生態;
第五、強化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氣候資源;
第六、控制人口增長。
主持人:下面請餘老師再講一下選做題。
餘開亮: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考查的是中東地區持續動蕩不安的主要原因。這裡面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關於冷戰後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與特點中的局部戰亂、熱點地區的和平努力這個知識點。同學們在答題的時候,首先要結合地圖和材料,指出中東地區地處歐、亞、非三大洲,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被稱為西方的生命線,不管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來說,中東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正因如此,美國對中東地區非常重視,特別是美國對中東地區實行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它的中東民主政策,導致了中東地區的動蕩不安。同時,中東地區種族多,民族衝突尖銳,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加劇了此地的衝突,尤其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以及阿拉伯國家之間因民族宗教矛盾、領土糾紛導致的局部戰爭非常頻繁,恐怖主義、軍事政變等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加上伊朗的核問題,以及歐盟、俄羅斯等西方大國均謀求自身在此地區的利益,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致使了中東地區持續的動蕩不安。
第二道選做題考查的是運用辯證法的觀點,說明為什麼不同文明可以求同存異,這裡面涉及到了辯證法裡面普遍聯繫的觀點、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觀點,特別是同學們應該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在競爭中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第二問是關於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對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意義,同學們應首先闡述一下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容,然後分析它對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注意結合一下胡錦濤同志關於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有關觀點。
主持人:請兩位老師對今年的政治分數線做一下簡單的預測?
王子健:06年的政治劃線,A類地區劃線最高的是文學專業57分,C類地區農學專業最低劃線33分,從07年目前這個試題難度情況看,我們認為劃線最高的可能在60分左右,這個僅供參考。我們相信絕大多數認真複習的同學,都能考60分以上,因為試題本身不算難,而且很多考點,包括選擇題的考點和一些分析題的大的考點,在我們的輔導班上都多次強調過,並且在考前也指導過學生答題方法和技巧。
主持人:最後謝謝兩位老師。海文學校今後還會提供更加詳細的07年真題解析,希望廣大考生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