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果實帶有尖刺,且含劇毒,據說蒙汗藥就是用它做的,你認識嗎
在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母夜叉孫二娘用「蒙汗藥」麻翻了兩個押送武松的差人,晁蓋、吳用等人用「蒙汗藥」麻翻了楊志和眾軍漢,從而演繹出了「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現代醫學證實,所謂的蒙汗藥很有可能就是一種由曼陀羅花作為主要成分的麻醉藥或迷幻藥。
曼陀羅,主要是因它的毒性而披上了一層神秘、迷幻的色彩。但其實,曼陀羅過去在農村地區十分常見,田間、河岸、山坡等地方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印象中它們很少入侵農田,卻也不肯屈尊于田頭地畔,偶爾有一塊忘記耕種的邊角地,有一片打坯起土的撂荒地,它們喜歡在這樣的地方現身,與野草混雜在一起,卻又高高在上,它植株較大,似乎比蒼耳要高大,它可以長到一米半甚至兩米,但我沒有見過這麼高大的曼陀羅,我所見的,頂多也就一米左右,葉子也近於老枯,葉腋或者莖頂上,長著雞蛋大小的青果,上面布滿了青色的利刺。
曼陀羅,別名有很多,又稱醉心花、野蓖麻、豬顛茄、老鼠愁、洋金花、鬧羊花、瘋茄兒、山茄子等,廣泛分布於我國各省區。曼陀羅和洋金花兩個名字,暗示此物的來歷,它不是本土物種,其原產地,一說是印度,一說來自墨西哥;那些帶「茄」字的名字,表明了曼陀羅一個重要的植物特徵,至少是暗示我們,曼陀羅屬於茄科植物;名字含有「醉」字「鬧」字的,大抵從此物的毒性而來,曼陀羅含有劇毒,可以使人迷醉。
關於老鼠愁這個名字更有意思,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們曾經採摘過曼陀羅果,帶回家去堵塞老鼠洞。我覺得這種玩法真是有才,也是曼陀羅蒴果最有意思的用處了。不知老鼠們啃齧之後,是不是也會瘋瘋癲癲地載歌載舞呢?若是那樣,真是太有意思了。
曼陀羅蒴果碩大,青色外殼,均分為四瓣,上面生有尖刺,樣子有些突兀,有些怪異,當年看它,覺得有些可怕,再加上它有劇毒,對它始終心存芥蒂。
村裡人叫它「大麻子」,或者「野蓖麻」。麻子是蓖麻的俗名,叫它「大麻子」,並不是說它的植株比蓖麻大,而是說曼陀羅帶刺的蒴果,顏色青碧,與蓖麻的果實非常相似,但要比蓖麻的果實碩大許多。
曼陀羅的刺果不光是大,其刺似乎也與蓖麻果有異。蓖麻果實上的青刺,只是肉質,細長而柔軟,看上去有毛茸茸的感覺,摸一下亦是如此;而曼陀羅果實生在外面則為骨刺,短粗而尖銳,給人兇險的感覺。
雖然它是外來入侵物種且含有劇毒,但因其開花漂亮,花朵碩大而豔麗,極具觀賞價值,所以種植的人也很多,常被栽於花園、庭院中,但因全株有劇毒,不宜作為室內觀賞植物。
除觀賞價值外,還具藥用價值,在古代,曼陀羅是蒙汗藥的主要成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曼陀羅就有記載:「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先宜服此不覺痛也。」 可見其麻醉功效。
在現代,曼陀羅的作用就更多了,不僅能用來麻醉,還具有平喘止咳、解痙、鎮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關節痛、哮喘、咳嗽、胃腸痙攣、神經性偏頭痛、跌打損傷等症。
關於曼陀羅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雖然它是外來物種,因開花很漂亮,種植的人也多,但含有劇毒,遇見還是要小心。「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