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後,我再也沒開過微信運動。
「上次周末想休息宅一天,不幹啥,就是放空,突然領導來電話,看我一上午才50步,問我是不是沒出門,另一個同事聯繫不上,圖要改一下。」
「不是抗拒工作,只是,感覺沒有生活了。」
遊戲帳號從微信區,轉戰QQ區
「加班到家,洗漱收拾完躺下,終於有點自己的時間了,刷刷新聞,想來盤遊戲再睡。」
「一上線,領導瘋狂邀請組隊,關鍵他還不會玩兒(默默吐槽),拒絕又不好意思,一起的話,一路被坑還不如不玩。」
「然後,再想玩兒的時候,開始登小號或者換區了,真是尷尬。」
強行互粉,感覺再也不會愛了
「微信發朋友圈,越來越不方便,基本都是轉的公司的內容,不太發個人的動態了,就偶爾在微博發發自己的東西,互粉的就是一些朋友還有網友。」
「一天同事從微博推薦發現了我的號,翻遍了我半年的動態,午飯的時候跑來要跟我互粉。」
「可能是我冷漠吧,但是真的覺得不熟,很不舒服,但是又不知怎麼拒絕。」
我的拼多多,是社交軟體
「我是真的沒有用拼多多,不是瞧不上,就是沒興趣,也沒有下載這個APP。」
「有一次同事找我砍價,我說我沒下載,結果她兩眼放光,說新用戶砍得更多,讓我現在下一個。」
「倒也還好,無語的是昨天同事把我拉進了一個砍價微信群,突然就煩了,直接退掉了。」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感覺生活被窺探了,雖然沒有實質的被入侵,好像沒有失去什麼,但是就是感覺怪怪的。

為什麼疲憊焦慮?
為什麼能堅強到大半個月加班無休不抱怨?
卻會被一點點隱忍和委屈拖入情緒的低谷。
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網絡時代,社交生活早就不僅限於現實生活的交流。
不久前還有人戲稱「有一種友情叫雙十一蓋樓,下次聯繫就是春節集五福。」
身處時代,更多的處理辦法是讓自己適應,畢竟離群索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比起行為適應,更多的是心理適應。
當然你可以拒絕你認為無效的甚至無理的社交,但是自己也要做一些適應,不要讓這些social行為給自己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
兩個原則「不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和「自己並沒有很重要」,記住這兩點,就能輕鬆很多。
做好自己就好,不去要求別人,畢竟成長軌跡不同,世間百態,不同才是常態。試圖改變別人,或者因為別人的三觀與自己不同感到不解,並不會有什麼結果和改變。
普通人存在感並沒有那麼強,比如你跌倒了,其實你的羞恥感,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腦補出的「關注度」,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會很在意你,這話雖然有些扎心,但是也能更釋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