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3-256加密可防量子攻擊 再過幾十億年都沒問題

2021-02-13 安全牛

Ye Olde 哈希散列標準似乎能扛過薛丁格的量子貓


雖然有理由假想真正的量子計算機將摧毀傳統非對稱加密,但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散列函數或許能留存下來。

加拿大沃特盧大學的一組科研學者,在國際密碼學研究學會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結論正是如此。這些學者中還有來自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高等研究院的科研專家,他們用格羅弗算法(一種搜索「黑箱」的量子算法)攻擊SHA-2和SHA-3,觀察其結果。

根據他們的測算,SHA-256和SHA3-256均需大約2^166個邏輯量子比特周期才能被破解。這或許有點反直覺,論文稱問題並非出在量子計算機上,而是出在用以管理量子計算機的經典處理器上。

文章指出:「主要難點在於,物理量子比特的相干時間是有限的。物理系統中的噪音將最終腐壞任何長計算的狀態。」

「保持邏輯量子比特的狀態是一個活動的過程,需要對錯誤檢測和校正程序進行周期性評估。」

如果量子校正被專用集成電路(ASIC)以每秒數百萬散列值的速度處理,格羅弗算法將需要大約10^32年才能破解SHA-256或SHA3-256。

雖然沒有到宇宙熱寂消亡的10^100年這麼久,也比宇宙誕生至今的近140億年長得多。即便不考慮電路封裝,採用每秒十億散列的比特幣挖掘ASIC,這個數字看起似乎仍將高達10^29年之久。

---

在訂閱號裡,長按公眾號,即可「置頂」

相關焦點

  • 後量子加密究竟是什麼?
    擁有3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就可以表達比可觀察宇宙中全部原子總數更多的值。假設量子計算機能夠克服其自身特性帶來的某些固有限制,那麼其最終完全有可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之內測試加密密鑰的所有潛在排列。黑客也可能採用某些針對特定任務進行優化的量子算法。
  • sha1 EV代碼籤名證書
    SHA-1是一種數據加密算法,探討這個話題是因為山東大學的王小雲教授通過碰撞法攻破了SHA1和MD5算法。其成果已經被Crypto大會中的科學家所認可。SHA和MD系列算法是一種基於散列算法的單向加密算法,也就是說明文一經加密(散列),密文就不可以再被恢復為明文。
  • 「中國量子加密技術領先,美國若再等5年才投入就晚了」
    【文/觀察者網作者 程小康】 《紐約時報》12月3日發表題為《量子加密競賽方興未艾,中國已領先一步》的文章,對比了中美兩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成就。文章稱,中國在量子加密技術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美國專家驚嘆之餘也不得不對美國發出警告:如果再等上5或者10年才投入進去,那就太晚了。
  • SHA256的浩瀚無垠與PQC的呼之欲出 | 抗量子研習社
    接觸行業這麼久,您認真了解過其中的算法嗎?RSA是大數分解橢圓曲線是離散對數問題相信行業內的人都對BTC不陌生:· 它的共識機制是POW(Proof of Work)· 它的核心算法是SHA256,SHA256是由NSA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發布的SHA-
  • 從「量子霸權」到攻破現有加密算法:進度條才走了1%
    加拿大公司Krypterra的研究人員認為,要攻破AES-128算法,需要2953個邏輯量子比特,而要攻破AES-256算法,則需要6681個邏輯量子比特。要破解RSA-2048加密算法,則需要4096邏輯量子比特。 那麼,邏輯量子比特到底是什麼?關於加密算法的「更安全」消息來了。
  • 鋼軀+AES256,元谷科技DM250按鍵加密移動硬碟上市
    鋼軀+AES256,元谷科技DM250按鍵加密移動硬碟上市 高速、交互的資訊時代,個人和企業數據都越來越青睞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除了電腦之外,手機、平板中同樣存儲著用戶大量的重要數據
  • 量子安全通話 亮點不在可加密,而在加密方式
    量子安全通話 亮點不在可加密,而在加密方式在競爭激烈的量子科技領域,我國科學家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樹起了一座舉世矚目的裡程碑,量子通信方面的研究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正在向我們走來。作為今年不斷刷屏的熱門話題,量子科技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呢?或許答案比想像的更近。
  • NGK引入反量子加密系統來應對量子計算攻擊
    就區塊鏈而言,此類特徵是通過公鑰加密和哈希函數提供的。但是,隨著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量子霸權的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不再是理論上可望而不可及的聖杯,並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帶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基於大數分解和離散對數問題的非對稱密碼體制的崩塌是這一轉換中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 若想世界不崩塌,先開發後量子時代加密算法
    公鑰密碼算法一旦被量子計算機攻破,整個網際網路將「轟然倒塌」,那時我們將沒法去銀行,也沒法用電,甚至沒法坐飛機和高鐵。整個網際網路系統會因為失去安全而癱瘓,各種網絡攻擊事件將不斷出現。 可以說,全人類都面臨著量子攻擊的風險。
  • 從數學到物理學:加密算法簡介
    Lucifer 最終被接受了,因此叫做 「DES(數據加密標準)」。1997 年以後,DES 被窮舉式搜索攻擊攻破。DES 的主要問題在於加密密鑰的位數太小。隨著計算機運算力的增加,通過暴力窮舉所有可能的密鑰組合來破解密文慢慢變成了一種可行的辦法。在 80 年代,大家幾乎只有一個選擇,就是 DES。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了,有一大堆更健壯、更快,設計也更好的算法可供選擇。
  • 潘建偉回應「量子加密驚現破綻」:該類攻擊早已有解決方案
    潘建偉  視覺中國 資料圖近來,某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量子加密驚現破綻」的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其實該文章最初來源於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篇題為「有一種打破量子加密的新方法」的報導,該報導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組的一篇尚未正式發表的工作。
  • SHA-256、MD-5……哈希散列函數這些原理你懂了嗎?
    例如,Qvault使用哈希散列將主密碼擴展為私人加密密鑰。步驟內容可以是任意的,但重要的是,每次使用LANEHASH時,我們都需要遵循相同的步驟,以便我們的算法具有確定性。我們將前4位從左側移到右側:每隔1 位(bit)進行間隔:我們把這兩部分轉換為以十進位的數字。十進位是我們在學校中學過的「正常的」數字系統。
  • IVN吳迪:用量子加密技術終結「裸奔的區塊鏈」時代
    這也是IVN量子加密技術設計的邏輯起點,變化夠快,每一秒算法都在變,而且不是人能夠掌控的變化,是人工智慧的動態算法。吳迪向耳朵財經介紹,量子加密技術從量子物理學概念出發,用軟體的方法去解決傳統的加密問題。「如果用硬體的方法是通過光纖進行加密傳輸,成本是非常巨大的。」量子加密則是用量子之間的關係代替現在的傳統加密學中的邏輯關係。
  • 電信的「量子密話」來了,它很厲害但或許沒那麼神
    其實一個典型的手機通信過程,就是手機——基站——運營商網絡——基站——手機,而GSM中間人攻擊就是利用偽基站來攔截手機與基站之間的數據。在經過數十年的演進後,如今對於數據交互進行加密早已成為通行做法。而加密的目地,就是不能讓發送方與接收方以外的第三方,清楚兩者間傳送數據的意義。
  • 默克爾樹創始人談加密貨幣和量子時代密碼學
    實際上,該數字籤名的演進版本正在進入各種標準,因為事實證明它們可以抵抗量子計算機的攻擊,這是非常有用的特性。答:現在您要記住,我並沒有密切關注加密貨幣的情況,但是作為一般觀察,加密貨幣似乎可以有效地解決許多問題,但是它們肯定仍在經歷艱難的過程。我的意思是,加密貨幣肯定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我有信心找到解決方案。
  • 「思考」量子威脅當前 未來如何保證加密安全?
    這門科學大多數的發展都是基於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研究。這種緩慢的發展速度是有原因的。就像藥物和疫苗在進入市場之前要經過多年的嚴格測試一樣,密碼學應用必須基於經過驗證和徹底分析的方法。區塊鏈就是遵循這樣的開發周期的例子。中本聰在比特幣上的工作是對David Chaum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描述的原則的應用。
  • 量子計算和加密貨幣
    什麼是量子物理學?量子物理學也稱為量子力學,是僅適用於足夠小的物體以適用其規則的一種物理學。在經典物理學中,幾乎所有事物都以可預測的方式運行-計算和測量可以精確進行。一旦你開始研究量子物理學大小的物體,事情將變得更加不可預測。也就是說,量子力學研究的對象是不可預測的。既然,不能保證量子物理學中的測量和計算是準確的,則只能使用概率來猜測。在量子水平上,粒子可以像波一樣開始表現,甚至根據是否被觀察而突然改變其狀態。在量子領域,一切都變得不確定。
  • ...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 奠定未來導航基礎,信息將可「加密快遞」
    ●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44秒,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據新華社今年3月報導,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中國聯通與亨通光電的量子加密系統獲2019年WSIS最高獎
    )上,中國聯通攜手亨通光電提交的基於量子加密幹線的數據加密防洩漏防篡改網絡系統在建立使用ICT的信息和安全性類別中榮獲最高獎項,這也是我國在2019年   近期,國內外網絡漏洞、洩密等問題層出不窮,網絡安全性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