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神秘星際訪客「奧陌陌」。
2017年,星際訪客「奧陌陌」(Oumuamua)以每小時19.6萬英裡的驚人速度飛過太陽系時,人們首先將它歸類為小行星。而當它後來加速時,人們又認為它更具有類似於彗星的特徵。然而,這個半徑為0.2千米的天體也不屬於後者——它的起源仍然是個謎。
關於「奧陌陌」的來歷和分子結構,產生了很多爭論。今年早些時候,在對奧陌陌的碳基分子釋放設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後,Seligman和Laughlin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如果「奧陌陌」是一座氫冰山,那麼給予它火箭式推力的純氫氣就不會被人類探測到。
但是,美國哈佛和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CfA)和KASI的科學家們感到好奇的是,氫物質構成的天體是否真的能從星際空間旅行到太陽系。
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17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與韓國天文空間研究所(KASI)等機構的科學家同日在《天體物理學快報》發文稱,「奧陌陌」並非是由氫分子冰構成的。
「Seligman和Laughlin的觀點似乎很有希望成立,因為它或能解釋『奧陌陌』超長的形狀及其非引力加速度。然而,他們的理論基於這樣的假設,即氫冰可以在稠密的分子雲中形成。如果這屬實,氫冰天體在宇宙中數量可能相當多,並且將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有人提議用氫冰來解密暗物質。」論文第一作者、KASI的理論天體物理學高級研究員Thiem Hoang博士說。
「我們不僅想檢驗理論中的這個假設,還想檢驗關於暗物質的命題。我們認為,氫冰山無法在星際旅途中留存下來——那段旅途可能需要數億年的時間,而它們的蒸發速度是很快的。此外,它們是否可以在分子雲中形成?我們持懷疑態度。」論文作者、哈佛大學教授Avi Loeb補充道。
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放在了「W51」巨型分子雲(GMC)上——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巨型分子雲之一,距離地球只有1.7萬光年。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就是「奧陌陌」的起源地,但是在假設中,它並不可能完好無損地完成這段旅程。
Loeb教授指出:「最可能形成氫冰山的區域,是在星際介質密度最大的環境中,即巨大的分子雲中。」不過,他也確認這類環境都距離太陽系太遠了,不利於氫冰山的形成。
Hoang博士評論道:「這個天體很神秘,讓我們很難理解,因為它表現出了太陽系彗星和小行星從未展現過的特質。」
雖然目前「奧陌陌」的本性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Loeb教授表示,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他展望道:「如果『奧陌陌』屬於隨機軌跡上的一群類似天體,那麼將於明年啟用的Vera C. Rubin天文臺(VRO)應該每個月都能探測到一個類似的天體。我們滿懷期待地等待著,看它會發現什麼。」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 《天體物理學快報》
期刊編號: 2041-8205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8-scientists-oumuamua-isnt-molecular-hydrogen.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