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人工智慧主席、前谷歌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表示,美國迫切需要一項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國家戰略,以應對來自中方日益激烈的競爭。那麼中美人工智慧領域競爭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不是美國真的在人工智慧領域面臨巨大的挑戰呢?
施密特是在最近的一次美國人工智慧峰會發表這一觀點的。他認為,迫切需要一項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國家戰略,以應對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特別是他還疾呼,美國缺乏一種全國性的「不惜一切代價」的原則來推進並在全球人工智慧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施密特說:「我們希望美國發明人工智慧的突破性技術,或者至少是西方國家,因為西方在人工智慧倫理問題上存在廣泛的共識,但這些可能會與中方制定的標準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帶頭制定道德標準,對於確保它們反映「人類價值」至關重要!但是中國實在太大了,聰明的人太多了,美國一個國家打不過。」
是不是美國真的在人工智慧領域要被中方反超了呢?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美人工智慧領域,到底競爭是什麼樣子的。人工智慧概念在上世紀50年代誕生,是一門融合了數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腦神經學和社會科學的前沿綜合性技術。它的目標是希望計算機可以像人一樣思考,替代人類完成識別、分類和決策等多種功能。而人工智慧能夠在今天應用到社會經濟和軍事上的各個層面,人工智慧晶片的出現至關重要。
實際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深度神經網絡概念,開發已經有至少5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當時沒有可以用於大規模並行計算的晶片,而遲遲無法得到應用。人工智慧晶片在英偉達的GPU晶片出現後才得以大規模拓展。因此美國英偉達推出 Tegra晶片,一般被認為是最早的人工智慧晶片。但這類晶片仍然是基於馮 ·諾依曼體系結構的通用處理器 ,不是專門針對深度學習任務 ,因而存在低性能、高功耗等弊端,大多數部署在後方的雲端。
而在軍事等關鍵的國家安全領域,很多前沿武器使用的人工智慧晶片,是無法使用這類通用處理器的,因為戰場環境決定了無法向後端或伺服器發送大量的數據,因此軍事上的人工智慧晶片,更多的是具備低功耗、高計算能力的專用集成電路,即ASIC晶片。美國最近曝光的人工智慧和飛行員的格鬥,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在未來的六代機上部署能夠應對格鬥空戰的ASIC人工智慧晶片。當然ASIC晶片在移動端(手機、智能家居、無人車等)領域的應用同樣極其廣泛。
實際在ASIC人工智慧晶片領域,中美可算是各有千秋。例如美國谷歌公司的 TPU 系列晶片和中方寒武紀科技的寒武紀 晶片都屬於商業化ASIC人工智慧晶片的典型代表。儘管施密特認為中方體量大,聰明人多,但實際美國人工智慧的研究實力,還是世界第一,例如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數量、頂級學者數量,以及相關企業人數,都要超過我國。我國僅僅是在相對在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上,比美國要更加龐大而已。
如果說在晶片設計上,中美勉強齊平的話,而在關鍵的晶片製造上,我國和美國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了。在2019年國內還有人認為由於半導體的分工模式相當成熟,國內晶片設計企業並不需要擔心晶片生產問題,但是今天估計不會有人還會同意這一觀點。而前面我們說的施密特提出要「不惜一切代價」在人工智慧領域超過我國,顯然不是要示弱,而很可能是通過晶片生產領域的限制,直接打擊我國的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研發能力。
當然相比過去的CPU、GPU晶片,人工智慧類晶片的設計難度和生產難度要更低一些,因此我國依靠現有自主晶片生產企業,在ASIC以及相關的FPGA人工智慧晶片上,能夠滿足軍用和一定程度民用的需要。因此國內一般都認為人工智慧晶片,是我國在傳統晶片設計和製程工藝都落後與西方的情況下,實現後發趕超的戰略領域,但這也意味著美國在這一關鍵領域的壓制將會更加瘋狂。施密特作為專業人士,公然喊出「不惜一切代價」的口號,因此不排除美國將在晶片相關領域,展開更為嚴厲的封鎖,國內晶片生產領域所有涉及國外進口的專利、技術、原材料,都可能遭受禁運。而且這種瘋狂的壓制,很可能與美國總統換屆無關。
從料敵從嚴角度看,我們應該對未來的局面有更加清醒的認識。無論川普在臺上,還是拜登贏得選舉。在人工智慧乃至晶片製造領域,鬥爭都不會停止。但正如施密特所說,14億國人團結起來,爆發的能量也是空前的。我們也相信中華民族能贏得這場信息領域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