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觀眾參觀特展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著名的廣義相對論論文手稿原件、諾貝爾獎章、E=mc公式手稿……「世紀天才」愛因斯坦的真跡來上海了!即日起至10月22日,「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與公眾見面。藉助現代科技,愛因斯坦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出現在昨天的開幕式上,向上海的觀眾問好。
愛因斯坦與此次展品的來源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之間又有什麼淵源?為何他們會有數量如此龐大的愛因斯坦收藏品?愛因斯坦檔案庫主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理論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漢諾赫·古馮德應邀來滬,在特展開幕式上講述了愛因斯坦及其與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與上海的故事。「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遺囑中表明要將自己的著作、遺物捐贈給學校。」古馮德說,「愛因斯坦的名聲源於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他的個性以及他在物理世界之外的觀點也贏得了公眾極大關注與敬意。在許多文章與通信中,他表達了對公共、政治和道德等問題的看法,包括國籍和民族、戰爭與和平、人的自由和尊嚴、上帝和宗教等等。」
愛因斯坦與上海的結緣,是在1922年。那一年,他第一次來到上海,在次年從上海啟程前往巴勒斯坦的輪船上,他首次提出了重力和電磁理論統一起來的想法。也正是在那一年,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出生了。昨天,楊振寧也來到了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開幕式現場。他說:「愛因斯坦是一位我非常佩服、仰慕的物理學家。二十世紀頭三十年有三大觀念革命,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中有兩個半是愛因斯坦的貢獻。他對於物理學的深遠影響,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極大影響。」
圖說:楊振寧來到特展開幕式現場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1949年後,愛因斯坦曾做過五場學術演講,還是博士後的楊振寧場場不落。上世紀50年代初,他和李政道合寫了關於統計力學的文章,愛因斯坦看到後很感興趣,讓他的助手轉達了希望見面的想法。「我們就在他的辦公室談了一個半鐘頭,但沒能完全記得他講的什麼。」楊振寧笑著說。「一方面看到非常敬仰的大師,有點緊張;另外,他英文裡夾雜了很多德文,我不懂。」儘管有多次接觸,甚至他的兒子在孩提時代都與愛因斯坦「同框」留念過,但楊振寧自己始終未能留下與這位科學巨匠的合影,這也成了老人的遺憾。
自從1905年提出「光子假設」,解釋「光電效應」之後,26歲的愛因斯坦其實就已經站到了世界物理學舞臺的正中央,隨著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愛因斯坦成為公認的自伽利略和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麼今天,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位聞名遐邇的大科學家呢?「愛因斯坦也是個有血有肉、真實的人,不必神化,也無需醜化。他有獨到的思維方式,能抓住最根本的東西。」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特展內容顧問方在慶告訴記者,「比如愛因斯坦於1919年9月27日寄給母親的明信片,充滿了兒子的關切與愛意。」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