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昆蟲學家威廉.羅姆斯(William Romoser),根據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拍攝的照片的景物形態,判斷火星上有昆蟲。
這位科學家在昆蟲學會議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雖然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眾說紛紜,但是,羅姆斯是第1個站出來稱火星上有活的生命的嚴肅科學家。
首先這裡有一個問題,用地球上的生命來類比火星上的生命,但是又不能把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的環境條件代入火星,這樣真的合適嗎?
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形態都要和外部的環境相適應,因而生命的演化隨著環境會有著巨大的差別。從它們的形體結構,都表現出對環境的適應性。
》如果地球上的昆蟲到火星上會活嗎?先看下火星環境。
火星的半徑為地球的1/2,質量是地球的1/9,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2/5。火星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的邊緣,距離太陽2.2億公裡。
火星稀薄的大氣層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構成,95.3%的二氧化碳,2.7%的氮,1.6%的氬,0.2%的氧。
相比之下,地球的大氣層由78.1%的氮、20.9%的氧、0.9%的氬以及0.1%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構成。
昆蟲和脊椎動物的呼吸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脊椎動物有肺,但是昆蟲沒有肺,昆蟲完全依靠於氣管進行呼吸,而且昆蟲的血液是不能攜帶氧氣的。
》昆蟲氣管的末端是氧氣分子能夠到達的極限。
氧氣在昆蟲的氣管裡面擴散,越深入最裡面,氧氣濃度就越下降。假定昆蟲有一個巨大的身體,最後的結果就是在身體內部的那些組織,得不到氧氣而壞死。就是這個原因限制了昆蟲的體型。
世界上最大的脊椎動物是藍鯨,體重可以達到幾百噸。大約在3億年前,石炭紀末期,地球上的氧氣含量曾經達到35%,昆蟲才可能長到巨大的體型。即便如此,最大的蜻蜓的翼展不過一米。相比較之下,侏羅紀時期翼龍的翼展可以輕鬆的超過三米,最大的可以達到6米。
昆蟲體型的大小嚴重受制於氧氣的濃度。那麼火星上極其微弱的氧氣含量,地球上的昆蟲上去必然會窒息,可能只有極其微小的昆蟲才可能生存。
》生命的必備元素之一水,在低溫下會結冰,而且,細胞內的線粒體在低溫下是不能工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動物,身體裡面的能量來源都是線粒體,而線粒體的工作是需要一定的溫度的,溫度必須要比身體的溫度要高一些。根據最新科學研究,人體內的線粒體的工作溫度比我們身體的溫度要高10度,也就要到47度左右。
像昆蟲這樣的動物,它們是冷血動物。沒有調節體溫的裝置,所以越冷的地區昆蟲越少。地球上昆蟲最多的地方是在熱帶的雨林裡面。
好奇號火星車的著陸地點是南緯4.6度,東經137.4度,這基本上是在火星的赤道帶。但是即便如此那裡的溫度仍然很低,這說明火星的高緯度地區的溫度會更加的低。
》為了探索地外生命的形態,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做天體生物學。天體生物學才能給出外星生命的正確形態。
所以昆蟲學家以地球昆蟲的形態來推測火星的生命是完全不靠譜的。不管生命以什麼形式存在,都不能違反最基本的物理學法則。很多生物學領域裡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往往都是跨行搞生物學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成果。
我們知道生命的存在需要溫度、水、氧氣以及食物。
所以越是寒冷的環境,對於生命的存在越是嚴酷,相反的情況倒是溫度雖然很高的地方,反而有生命的存在,就比如說海底熱泉的噴口,400多度的水已經達到了超臨界情況,仍然會有盲蝦、盲蟹以及蝸牛。就是因為超臨界水雖然溫度高,但是它裡面可以溶解大量的氧。
二氧化碳的比重比氧氣要高,即使火星上的氧氣濃度能夠達到地球的水平,佔到21%的比例,也會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會沉在氧氣層的下面,造成了接近地表的地方,仍然會有很高濃度的二氧化碳。
假如火星上有一種生物,那麼應該這樣生活:夜晚睡在深入火星地表下,靠近地熱層的洞穴裡。白天從洞穴裡出來,張開翅膀飛到火星的高空,去吸收充分的氧氣。它們的身體要麼是溫血動物,要麼就是可以自身儲存熱量,或者可以張開翅膀,從高空的陽光中吸取熱量。如果這種生命真的存在,應該覆蓋著羽毛,擁有巨大的翅膀和氣囊,同時身體又很輕盈。
所以,火星上的生物要麼就是極其低等的單細胞,要麼就是極其的複雜和高智慧的。無論如何,絕不可能是地球上的昆蟲或者是爬行類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