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諾貝爾委員會官網
今年最後一個諾獎揭曉。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日中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為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
在新聞稿中,這樣解釋他們的獲獎理由:「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改進拍賣理論是什麼意思?新的拍賣形式又是什麼?
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均出生於美國,來自史丹福大學。
資料顯示,米爾格羅姆1948年出生,1979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史丹福大學教授。
在斯坦福求學時,米爾格羅姆師從威爾遜(Robert Wilson)教授,並在其指導下完成了關於拍賣的博士論文。自此,他和拍賣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他不僅是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還兼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文理院院士、西方經濟協會主席、計量經濟學會執委,博弈理論協會委員等職務。
威爾遜1937年出生,196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
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威爾遜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在交易過程(比如討價還價過程、拍賣、詢價過程)、籤訂合同、形成企業的過程中,每一種力量對於「經濟效率」的影響是什麼。
在此前預測本屆諾獎潛在候選人時,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鮮少被提及。但實際上,他們的理論應用已遍及全球。
「今年的經濟科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其結果用於實際應用中,這些應用已遍及全球。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彼得·弗雷德裡克松(Peter Fredriksson)如上表示。
那麼,他們提出的理論到底是什麼?
威爾遜發展了具有共同價值物品拍賣的理論,共同價值是指在拍賣前是不確定的,但最終對每個人都一樣。例如,無線電頻率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的礦物質數量。
威爾遜解釋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把競標價格定得低於他們自己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他們擔心贏家的詛咒,也就是出價過高而失敗。
米爾格羅姆則提出了更具有普適性的拍賣理論。不僅允許拍賣的共同價值,而且允許不同投標人之間的私人價值。他從多個著名的拍賣形式中分析出價策略,證明了當競標者在出價過程中對彼此的估價了解更多時,將給賣家帶來更高的預期收益。
諾獎委員會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在用戶之間分配了越來越複雜的物品,比如著陸時間和無線電頻率。作為回應,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發明了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物品的新形式,代表賣家的動機是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的收入。1994年,美國當局首次使用其中一種拍賣方式將無線電頻率出售給電信運營商。此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總體而言,兩位獲獎者的學術探索表明,為了實現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最優兼顧,機制設計的細節非常重要。當今世界,新冠疫情反覆,全球經濟萎靡,保護主義盛行。從變局中開新局,需要注重細節、尊重現實、激勵兼容的機制創新,進而為國際秩序重建、疫情防控與經濟恢復創造條件。
「2020年諾獎,比較微觀,可能沒有直接提供解決當下問題的學術指引,但依舊提供了尋找長期出路的智慧啟迪。」程實稱,面向經濟新動能的數字經濟學,優化社會和國際公共品供給的公共經濟學,以及積極吸納創新實踐的「彈性經濟學」,或將貢獻出更多的經濟「抗疫藥方」。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中獲得優勢的經濟體,料將在全球格局的新一輪重塑中搶佔先機。
之所以稱之為「特殊」,原因有二。
一是今年是自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後諾貝爾晚宴首次被取消的一次。
受新冠疫情影響,以往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辦的諾獎晚宴將被取消,頒獎典禮將改為在線上舉行。
二是今年諾獎獎金有所增加。今年9月24日,諾貝爾獎基金會宣布,2020年的諾貝爾獎每項獎金金額將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762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也就是說,六個獎項的獎金總額為6000萬瑞典克朗(約4573萬元人民幣)。
據悉,這是諾獎獎金近三年來的第二次增加。2011年,諾獎獎金從1000萬瑞典克朗減少到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諾獎獎金從8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900萬瑞典克朗。
資料顯示,從1969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累計頒發51次,共有84人獲獎。其中,有2位女性獲得過該獎,最年輕的獲獎者46歲,最年長的獲獎者90歲。
去年,該獎項頒給了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其中,埃絲特·迪弗洛獲獎時僅46歲,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