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9月21日從蘭州市林業局獲悉,近日,蘭州七裡河區阿幹林場工作人員在整理野外視頻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隻雌性馬麝的身影。這是繼上世紀80年代以來,該區域再次出現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8年在此區域布設紅外相機之後,已經兩次拍到了馬麝。」對於9月14日拍攝到的近一分鐘的馬麝完整影像,阿幹林場中級林業工程師陳金賢表示,因為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生存環境要求高,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只有在森林質量好、人為幹擾越小的地方,馬麝資源才豐富。
「馬麝生性膽小,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生活,人的盜獵給馬麝的種群分布造成的壓力最大。」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高級實驗師張立勳介紹,馬麝在蘭州是一個斑塊種群,主要分布在興隆山範圍內,從長期跟蹤調查來看,這些年恢復得比較好。
阿幹林場位於七裡河後山二陰地區,離市區16公裡。得益於天然林保護等工程,近年來該區域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以前乾枯的溝系出現了細水長流的景象,幾乎絕跡的動物也屢次再現。2018年,阿幹林場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立勳團隊合作,在人為幹擾少的區域布設紅外相機8臺,經過兩年來的監測,獲得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大,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豹貓、狗獾和鳥類灰頭鶇、隼等多種野生動物的影像、圖片資料。
「通過歷史數據比對,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阿幹林場曾有馬麝的存在,之後幾乎沒有出現。這一次監測到馬麝,說明我們在保護力度加強之後,馬麝的種群逐漸恢復,棲息地也在逐漸擴展。」張立勳說。
林場副場長王錫川表示,他們目前已在全場範圍內排查、清理林區內粘網、套索、獵夾等各類獵捕工具,堅決遏制違法捕獵野生動物行為發生。同時,採用橫幅標語、電子宣傳欄、告示牌及微信群、朋友圈等形式加強宣傳,號召大家自覺抵制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營造人人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
文·視頻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玄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