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好好吃飯的 南京理工大學
以前人們見面打招呼,
喜歡問一句「吃了嗎」,
最近一句「乾飯了嗎」
在社交網絡迅速走紅,
成為新的招呼方式。
這句口號也在校園裡流行起來,
不論是飢腸轆轆的飯點,
還是饞蟲作祟的夜宵時間,
「乾飯」的調侃無處不在。
最近有沒有好好吃飯?
是不是有時時間太緊,
拿到飯就開始狼吞虎咽?
是不是有時拿起筷子後的下一步,
是打開手機,放出視頻,吃完才發現食不知味?
這可不行,我們乾飯人,
要有屬於我們乾飯人的記憶和靈魂!
下面和官微菌一起來看看,
乾飯人關於那頓飯的獨特記憶!
1
來南京吃了第一碗鴨血粉絲湯
@今天好好學數學了嘛:
還記得我剛來南京的第一頓飯。
身為一個北方人,對南京有著很多好奇。
看著網上的推薦,去了南京大牌檔打卡。
沒想到,這裡的味道和我老家有很多差異,
卻也有一種別樣的美味。
入口即化的雞汁白魚,
酸甜可口的酸梅湯,
緊實美味的鹽水鴨……
新鮮的口味,
讓我對未來在南京學習生活的四年時光,
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嚮往。
加油啊,乾飯人!
第一次一個人吃飯有一點不適應
2
@大偵探粥粥:
剛來大學,有點人生地不熟,
在學校裡第一次吃飯是一個人,
有點吃不慣,
突然就有點想念以前的同學和家人,
忍不住心頭一酸。
但我也在一點點適應大學的節奏,
我意識到新的環境,新的旅程,
也能收穫新的心情。
現在我不僅有了好多要好的朋友,
也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
還體驗了每個食堂的招牌特色。
不管怎樣,
做自己的小太陽,給自己溫暖!
01
02
03
左右滑動查看TA在食堂吃到的美食
3
我被我的飯氣笑了
@阿貝坨坨:
講講我在乾飯時遇到的趣事,
真的是被氣笑了,
明明點了一份雞爪,
卻變成了牛肉丸,
我的手機真是天秀!
媽媽親手煮的白菜麵條,
是我對家的無限念想
4
@轉運的許同學:
關於乾飯的回憶,
就是每次放假回家的第一頓飯了!
有的時候會是媽媽親手做的白菜麵條,
雖然是很簡單的一頓,
但是冒著熱氣的氤氳畫面,
永遠是我對家的念想。
更多時候是一頓火鍋,
一定要到最後一刻才放筷,
滿身的火鍋味。
胃裡翻滾著涮十五秒的毛肚、
現宰的小山羊肉、新鮮的小青菜,
身邊是一直在給我夾菜的爸媽!
啊,原來不玩手機不刷綜藝,
我也可以好好吃飯。
這已不僅僅是一頓美味的飯,
更是我們之間滿滿的思念與愛。
許久沒有回來,
這一頓,暢快淋漓!
5
自己做了美食攻略,
看遍了風景也吃遍了全城
@剛考完試的十七:
那次我和舍友一起出去恰飯,
提前做了滿滿的工作,
吃到了最有特色的美食,
逛過了美不勝收的景色!
不得不說,自己做的攻略,用起來就是香!
想到南京還有更多待我發掘的風景和食物,
這座城市也變得更加吸引人了!
01
02
03
左右滑動查看TA看過的風景
和朋友一起做火鍋,
幾個人圍在一起吃特別有感覺
6
@實驗報告動了嗎:) :
十月份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了趟上海。
有一天晚上我們仨去超市買了很多食材,
在酒店的廚房裡就著簡陋的廚具,
硬是拼湊出了一頓火鍋。
那個晚上,濃油赤醬的香味,
竄進了酒店的每一個房間。
火鍋熱氣飄揚,帶著辛辣的紅湯氣息,
水汽撲哧撲哧地衝擊著鍋蓋。
在鍋蓋打開的那一瞬間,
三雙筷子同時深入,爭得熱烈。
記憶中,那頓火鍋裡的麵條,
被我們煮得爛成了泥,
蝦滑也是沒有任何形狀。
但是那個晚上,
我喜歡了很久的朋友們都坐在身邊,
我們一起乾飯,一起談天說地,
暖暖的燈光照著,
熱氣裡夾雜著我們的歡樂。
7
第一次做飯,我把蛋給煎糊了
@今天也要好好乾飯:
我第一次做飯的時候,
一不小心把蛋煎糊了,
媽媽笑著說我的煎蛋去三亞旅遊了一趟。
雖然這樣,我們還是吃得很開心。
世界上有兩種閃耀的光芒,
一種是太陽,
還有一種是乾飯人努力乾飯的模樣!
(開玩笑)
吃飯只是件小事,
但飯裡藏著我們的小秘密和小情感;
有的,是我們天長地久的友情;
有的,是我們難忘彼此的愛情;
有的,是我們無微不至的親情……
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的專屬記憶;
多多少少,都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溫暖。
食物是太多記憶的載體,
我們乾飯人,吃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飯,
記憶混合著情感,
會有愉悅也會有失意。
就像影視作品中說的,
「流著淚吃飯的人,都是能走下去的」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
乾飯,填飽肚子,積蓄力量,
我們一定能度過!
用聲音傳播溫暖,用故事傳遞感動
微電臺與您相約這「理」的夜晚
策劃丨新媒體研究會電臺視頻部
文字丨劉嘉欣 黃思琪 楊舟 投稿者
播音丨祁一冉 賈佰聰
後期丨賈佰聰
採訪丨電臺視頻部
圖片丨官微圖片庫 陳梓悅 胡博文 黃思琪 鍾子儀 姜瑜 楊舟 許慧彤
編輯丨黃思琪
原標題:《(。・ω・。)ノ乾飯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