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溺愛過度!校園男孩成「鼻涕蟲」,爸爸去哪了?
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上8小時的課。一個班57名孩子,有53個身邊有愛哭的男同學。在大多數的家庭中,媽媽是照顧孩子的主角,也承擔著家庭教育的擔子。
對於男孩女性化背後潛藏的原因關乎男孩性別意識建立和性別教育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多名家長、老師及社會學、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了」成了班主任、心理學專家認為的首要因素。
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溺愛讓男孩不陽剛
在此前調查的省城某小學五年級57名同學中,對於男孩女性化的原因,同學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中,31名同學認為因為「缺少安全感,渴望別人呵護」,36名同學認為受家庭因素影響,家長過於溺愛孩子,7名同學表示是「由於網絡、動漫、韓流的影響」。只有極少數同學認為是「男生自己的原因,性格使然」。
「像韓流,很多韓國明星穿著打扮都很像女生,會造成同學在追星的時候跟著模仿。」有同學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不愛出門,說話做事扭扭捏捏,不像風風火火的男孩子。」濟南市民韓女士的兒子小崔今年14歲,即將升入初二,但性格行為完全像個小姑娘。韓女士坦言,造成兒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也沒有跟他講過什麼性別教育。
「兒子小時候,我和他爸爸經常發生口角,吵架是家常便飯,可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造成他唯唯諾諾缺乏男子漢氣概,其次由於工作忙不經常帶孩子出去,總是在家裡呆著,使他變得怕生,加上太溺愛孩子,總是放不開手,不讓他自己去闖,我們的孩子才變成這樣。」對於兒子的性格,韓女士很擔心。
在與孩子交流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媽媽說不要在外面玩」「我爸爸說不能亂吃零食」「我奶奶讓我放學後趕緊回家……」在採訪中,很多中小學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過於依賴父母是造成「男孩女性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時候受到家人的過度保護,性格會變得自私、不友善。別人都得讓著他,更不會換位思考。在生活上,自理能力也更差些,所有這些原因也會導致孩子在與同伴相處時,不受歡迎,會慢慢變得內向和自卑。」濟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學的一位班主任說。
父親在教育中缺失,學校男老師少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男孩變得脆弱了。山大二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醫師郭公社認為,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最重要的在家庭方面,家長普遍把孩子看得太重要,把男孩子當「小姑娘養」,一哭就立馬抱起來。
「造成男孩女性化的最重要原因來自於家庭教育,母親陪伴居多,男性缺失。」山師附小心理諮詢老師孫麗娜也認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發現現在男孩子普遍變得愛哭,能力弱,一般來說,女孩子普遍比男孩子性格早熟一些。現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為母親陪伴,男性陪伴太少,這成為男孩子性格養成中的關鍵因素。
除了家庭中「爸爸失語」外,中小學男女老師比例的極大反差也成了男生性別意識缺失的原因。齊魯晚報此前曾報導過,在省城一所熱門小學中,56名班主任全是女性。「在學校方面,由於女老師比男老師所佔比例大,造成男生盲目模仿崇拜女老師。」郭公社分析。
「男孩女性化」現象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對此,孫麗娜也認為,社會導向也影響著男孩子的性格,我們習慣了給男生們貼標籤「暖男」,這就間接給了男孩子一個錯誤提示「你要成為暖男,你應該變得溫柔」,社會輿論導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上,大家都向男生們灌輸『你要聽話、懂事,老實』,這種觀念也錯誤地把男孩子往女性化方向引導了。」郭公社表示。
孩子「太乖」,當心「老虎養成貓」
「兒子唯唯諾諾,這是家長的失職。如果還有補救的機會,希望能塑造兒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氣概。」如今,韓女士對兒子的狀態後悔不已。
如何讓「鼻涕蟲」男孩堅強起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對此,孫麗娜認為,解決男孩女性化的最重要方法還是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雖然教育環境中缺乏男性教師,暫時也可能無法改變學校男女教師比例,但是也不可忽略學校對於學生的性別意識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親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多陪伴男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樹立男孩子應該學習的男子漢榜樣;在學校教育方面,老師應該特別對男孩子進行『男生你應該怎麼樣』這種類似的言語教導。」孫麗娜指出。
「家長應適當離孩子遠一些,鼓勵孩子去冒險,多讓孩子去參與有競爭性的活動,釋放孩子的天性,不要妄圖讓孩子『太乖』,要開發他們敢於面對困難、能打能挨的勇氣,這樣才能避免把『老虎養成貓』。」郭公社呼籲。
孫麗娜介紹,在學校教育上,可以適當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在平時上課男女生分組的時候,老師會特別提醒男生要「讓著女生一點」;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踢足球不小心踢到身上,有的男生就想掉眼淚,但是老師要告訴男生:「男兒有淚不輕彈,要勇敢,不要哭。」
實際上,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男孩危機」,家長們也不必過於擔憂。有專家表示,男生只是在「應試教育」階段處於暫時弱勢,而在升學、就業進入社會時仍具有很強的優勢。
「對孩子來講,對生理性別的認識要很早就告訴他們,但不應該過早把孩子的社會性別認識定式化,比如男孩就應該是粗獷的、勇敢的,女孩就應該是安靜的、守規矩的。其實,男孩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過早把孩子定格在男孩應該怎麼樣,對男孩完整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來講,可能會是一種缺憾。」全國婦聯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任叢中笑此前接受採訪時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周國芳 實習生 韓曉婉)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