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席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論壇」暨第六屆青蔥計劃啟動儀式的管虎導演又有了一個新身份——第六屆青蔥計劃主席。
即將「履新」的管虎導演以「戰戰兢兢」和「惴惴不安」來形容自己的忐忑心情,他還笑言自己「有點傷感,已經變成前輩了」,但是,能為青年導演的成長貢獻力量,是管虎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所有導演的共同心聲,他說:「年輕的時候,我期待有人能為我保駕護航,現在很高興自己能為一群年輕人保駕護航。中國電影需要新鮮血液,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是榮幸,也是功德,我會儘量把它做好。」
管虎導演還笑稱自己也藏著一點兒小「私心」:「我希望從年輕導演身上吸取更多的營養,以至於不被時代淘汰,變成真正的老前輩。」
而在接受採訪時,管虎坦承自己沒想到《八佰》會有這麼高的票房,未來,他想拍部古龍式的武俠片,「目前已經有打算和計劃。」
沒想到《八佰》票房這麼好 電影除了娛樂還有很多功能
今年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論壇」論壇的主題叫「青年世代和文化自信——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2.0」,關於青年世代電影人的一些特質,管虎導演通過自身接觸的年輕導演們進行了例證,那他如何解讀文化自信?
管虎認為,具體到創作和電影本身,文化自信其實是一種個人自信,「就是說你把自己擺在創作者那個位置上以後,你對自己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心裡那個聲音,有自信就夠了,真正的自信來源於細微之處。」
管虎笑稱自己的優點是,有時候會盲目地信任自己,「比如,我拍《老炮兒》的時候,別人就告誡我不要拍,電影講北方一老頭兒的故事,南方人不愛看。」包括拍《八佰》也是,周圍有許多不看好的聲音,但是他都堅持了下來。
管虎透露,《八佰》上映時,因為電影院剛開業,片方擔心觀眾不敢去看,「那個時候哪對票房有預期?能上映就很好了。但是,就算是票房失敗了,我也不能不做,我喜歡挑戰沒把握的事情,失敗也是正常的,電影行業怎麼可能都成功呢?」
雖然電影是娛樂產品,但是管虎認為關注人、挖掘人,去剖析人是電影的職責,在這一方面,電影跟文學是一樣的,只不過影像表達更直觀,更具像,更具衝擊力。除上述功能外,電影涵蓋面很廣,還有很多比如商業屬性、社會屬性、提醒功能等。不過相比較而言,電影的社會功能責任更為鮮明,比如說《我不是藥神》,它就推動了醫藥改革。
想拍古龍式的武俠片 「居中」狀態最舒服最自然
當被記者問及會不會嘗試不同的影片類型時,管虎導演回答說,他並不想將自己局限於拍攝某一類題材中,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就不拒絕任何題材,「包括愛情電影,其實後邊都有計劃,想試一試。」管虎還透露自己想拍武俠片,「我想拍的是古龍式的武俠片,目前也已經有打算和計劃。」
電影的市場化環境,使得商業效益成為了不得不考量的因素。管虎也坦承,作為導演,不琢磨票房、觀眾、觀影人次這些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外部的聲音不能影響他的內心,「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不停地去變化,這是我的興趣所在。」管虎說他未曾給自己定位,「其實也沒什麼複雜,我基本上就由著自己,還是剛才說的那種比較真摯、比較舒服的狀態。」
管虎導演曾理性分析過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你說讓我純粹做一個作者,個人表達欲特強,我也做不到,因為我拍了多年電視劇,有想跟老百姓講故事的欲望。你說我完全去拍商業片,純粹奔市場去的那種,我也做不到,心裡那口氣不行。後來我發現了『居中』挺好,我又有講故事的欲望表達,跟老百姓互動,又有自己的表達在裡邊,我覺得這個是我喜歡的、舒服的、很自然的狀態,不擰著不難受,這是比較適合我的一條路。」
感動於青蔥計劃的純粹 青年導演的才華和熱情令人驚喜
作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執委,管虎導演與青蔥計劃相「識」於初,相「伴」至今。2015年,管虎出席了第一屆青蔥計劃啟動儀式,他還擔任了第四屆青蔥計劃導演訓練營導師,監製了第三屆青蔥計劃五強導演高臨陽的電影《再團圓》。
管虎坦言,他曾一度對青蔥計劃持觀望狀態,「最開始我不相信有這麼一個平臺,能毫無所圖,不要求任何回報,就是純粹地幫助年輕人,後來我發現青蔥計劃真就是這麼一個平臺,所以我挺感動的。」「真正的為產業提供資源,非常透徹,不求回報,這是我特別欽佩的事,所以也熱愛做這件事。」
青蔥茁壯成長需要肥料、營養、空氣、陽光和水分,青蔥計劃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希望能夠助力懷揣電影夢的年輕人離夢想更近一步。這讓回憶起處女作拍攝往事的管虎十分羨慕,遺憾自己年輕時沒有這樣的平臺。
管虎導演透露,自己拍首部電影時資金匱乏,更沒有專業的平臺扶持,「單打獨鬥」的他頻頻受挫,讓他從極度的自信到自我反思,不確定是否還要做導演。那段時期於他而言是很難的一個人生階段,最終是靠著對電影的信念強撐下去:「我覺得還是需要好的精神,需要有共同做一件事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撐。後來我長大了知道了,無論如何不能懷疑自己,這個懷疑其實挺可怕的,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挺難度過的一關。」
現在的管虎說自己已經學會了「順心而為」,對一些事情不再糾結,「簡單地說,拍電影哪有不困難的?每部電影有每部電影的難,你要感受那個困難,不僅要克服它,甚至享受它,最重要的,是要完成這部電影。」
因為參與過青蔥計劃,所以管虎對青蔥計劃的年輕導演並不陌生,包括他監製的影片《再團圓》的導演高臨陽就是第三屆青蔥計劃的五強導演。青年導演的才華和熱情讓管虎導演印象深刻,他說當時自己很好奇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孩子怎麼能寫出那麼成熟的劇本,與他們聊過之後,發現這些年輕人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心理。
白雪是第二屆青蔥計劃的五強導演,她的導演處女作《過春天》2019年上映後令人眼前一亮,成為一部高口碑之作。管虎說在看了《過春天》後,自己驚著了,對整個青年導演群體的印象都有了改觀:「青蔥計劃培訓階段,我覺得白雪闡述的內容還挺好的,但沒有那麼耀眼。有一天,我知道她已經在拍電影了,但是也沒太在意,結果電影拍完了拿出來放映,把我驚著了,她那個電影拍得好成熟,柔軟得很,流暢得很。後來我監製高臨陽的作品《再團圓》,他拍得也好成熟,這些年輕導演身上有讓人驚喜和震驚的地方。」
光有才華和熱情還不夠 青年導演要擺正位置重視實操
年輕導演現在的機會越來越多,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年輕導演也需要更加嚴格要求、好好磨礪自己,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管虎認為年輕導演可以自信,但不能自負,想做個好導演,想拍出優秀的作品,有幾個基本條件,首先就是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電影。另外就是要擺正位置,「做這個行業得把自己擺到一個正確的位置上,擺正了,就堅持到底。」
除了才華,管虎認為青年導演的「實操」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你想半天,想法特別好,結果實現不出來,這就很麻煩。」管虎說自己見過這樣的青年導演,很有才華,對電影的熱情和理想很熾烈,但是一進入實操階段就暴露了缺點,「實操需要進入到繁冗瑣碎的生產流程中,拍攝現場可沒有藝術而言,全是髒亂差苦的體力活,無數的困難,無數的難題。苦難過來的時候,這些青年導演的承受力和應變能力,其實是有所欠缺的。當然也有少數人上手就很成熟,這很讓人欽佩。」
因此,在管虎看來,對於年輕導演來說,除了資金之外,特別必要,甚至極端必要的,就是有一個成熟的導演來給他們做監製,「年輕導演剛開始時,才華洋溢、個性強烈,很多人因為個性,會與監製產生一定的衝突。但是,成熟的監製會把所有事情都捋順了,會讓電影成品更完善。所以,成熟的導演做監製是特別有必要的,讓年輕導演任性妄為,僅靠著自己的一腔才華去做,即便青年導演自己很如意,但電影結果不見得會好,這是事實,確實如此。」
導演處女作是拍商業片還是文藝片,將來要走什麼路線,也是很多年輕導演都有的困惑和矛盾。對此,管虎導演給出的辦法是「聽從內心」 :「由著自己的心,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無所謂商業,無所謂藝術,無所謂矛盾。電影本質是純粹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純粹些,不琢磨這些事,成不成功也不重要,先把它表達出來。」
至於什麼是優秀的導演,管虎認為好導演都有個人魅力,「你跟他在一起就算不說電影,也會覺得他身上有一股魅力,我認為這是非常迷人的一種修為。比如說,我跟陳凱歌導演、張藝謀導演、馮小剛導演他們坐一塊兒的時候,特愛聽他們說話,他們有著一生的積累,有吸引力。簡單說,我覺得他們身上濃縮了人生的精華和智慧,這是好導演的前提。」
供圖/青蔥計劃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