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研究與現代科技交叉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受 訪 人:陳可冀,中科院院士

  嘉賓主持:潘鋒,主任記者

  陳可冀簡歷

  陳可冀,男,1930年10月生。中西醫結合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4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現福建醫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長期從事心血管病及老年醫學臨床及基礎研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小組副組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兼職教授,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及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香港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協榮譽委員。因「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證效動力學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研究」(古籍整理金獎),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及去甲烏藥鹼(衛生部甲級成果獎)等多項成果,先後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屆立夫中醫藥獎,求是獎及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其「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所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目前中醫藥領域的最高獎項。為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持人:

  今天我們十分感謝陳可冀院士來到中國科學院網站科學在線欄目為我們做有關中西醫結合方面的介紹。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研究中很主要的方向,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指導思想。到今天,50年已經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仍然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呢?

  陳可冀: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衛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針政策之一,是根據我國既有傳統醫藥學,又有現代醫藥學的現實國情提出來的。中西醫結合方針的目的是要團結中西醫,使中西醫互相提高,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同為保障我國人民健康作貢獻。在50年代,我們國家在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當然中間也有曲折,也有幹擾,但是成績還是主要的。現在50年過去了,但是由於中國傳統醫藥內涵非常豐富,有幾千年豐富的臨床醫療經驗,以及古典的醫書有一萬冊左右,有效的醫方很多,所謂號稱「十萬錦方」,常用的中藥就有一萬多種,真正要把這些非常豐富的傳統中醫藥學繼承發揚好,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包括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繼承發展起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工作量很大很大,所以50年過去了,你剛才提到的問題,50年過去是不是應該轉向了,實際上50年還不夠,我想再過50年、100年也還不夠,需要很多代人來工作。傳統醫藥學是非常豐富的,在這方面當然是自然科學交叉的客觀的必然的表現,中西醫學又是兩種思維不同的醫學,難度會更大,所以我想這方面需要我們加大努力,所以溫家寶總理最近有一個題詞是:「實行中西醫結合,發展傳統醫藥學」,是非常實事求是的。

  主持人:

  中西醫結合相比較單純的西醫和中醫,有哪些具體的優勢呢?

  陳可冀:

  這方面有很大優勢和進展。西方醫學有很大的進步,可以說日新月異,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病它都有辦法。中醫藥學恰恰很多方面可以補充,有獨特優勢,但也不是「包治百病」,中醫藥學是比較更強調宏觀和整體的;西醫則是強調局部的和微觀的,兩個互相取長補短,可以更全面;我想舉一些例子,例如腫瘤治療,我們常常是用化療藥或者放射療法,但是用這些療法常常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產生毒害作用,常常使病人不能完成療程很徹底地得到治療,毒副作用也很大。這時對於我們中藥,例如使用扶正固本的藥,在這方面我們有幾十年的經驗,可以使病人完成療程,得到了治療;尤其在癌症晚期,西醫常常覺得沒有什麼藥可以用,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的康復效果是很好的,這種治療被外國人稱為腫瘤中國模式的治療,很好。我自己的工作,研究和治療心血管病也是這樣。例如治療冠心病的介入療法,目前冠脈球囊擴張和安裝支架非常普及時髦,但治療以後過了半年一年,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冠脈又再狹窄,所以要預防再狹窄,我們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藥,會取得好的療效;我們的多中心研究,在北京包括安貞醫院、同仁醫院、北醫三院、中日友好醫院等很多醫院,還有廣東省中醫院;非常好地將中藥運用到實際中去,證明用了加用中藥以後,可以減少一半的再狹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比單純的中醫和單純的西醫都好,在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要舉的話是相當多的。

  主持人:

  過去這些年來,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我們都取得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推廣,又有哪些值得總結的教訓呢?

  陳可冀:

  成功的經驗,我想很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西方醫學很好,但是它不是什麼都好,也有很多病解決不了的;中醫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中醫也不能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所以中西醫兩種醫學要互相取長補短,重視整合互補的原則,這是一條,這是一個經驗,要有這個能力。第二,要尊重傳統醫學的理論跟思維原則,因為傳統醫學注重每個人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治療,思維模式很好,在這方面西醫也重視,這方面不像中醫那麼強調,所以在這方面需要現代醫學理論知識和中醫傳統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尊重傳統醫學理論,這很重要。第三、也要參照現代醫學的模式,現代醫學遵循"循證醫學"(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模式,強調要有證據(evidence)。中醫強調個人經驗,例如開方子,病人症狀一有變化,就加減什麼藥。個人經驗很重要,個人經驗怎樣變成科學的經驗?用循證醫學模式,用科學的設計來進行論證,拿出證據,變成一個標準化的模式加以推廣,我覺得現代醫學的這種模式固然不見得完全全面,但卻有很合理的方面值得採納和探討。再有一個原則,就是說要努力實現傳統醫藥學的各種重要方面的中西醫結合,要在標準化、規範化以及可重複性等這方面做很多科學研究,比如說我們的很多中藥,它有一個採集時間、產地、炮製方法等講究,中西醫結合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實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一些科學的依據,保證質量和療效,所以我想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我想這是經驗方面。

  主要的教訓有一條,在這些年,我們在執行中西醫結合方針政策方面,特別是具體部門,有時候政策的連續性注意不夠,所以有時候忽而高潮,忽而低潮或淡化了;還有一條,我覺得中西醫結合需要中西醫兩種知識都有。過去在50年代,中央號召我們這代人西醫學習中醫,現在我們都老了,像我這樣的也都70多歲了,我們在繼續不斷的組織西醫學習中醫的這方面工作做得不夠,基本中斷了。有一些中醫也學西醫,做中西醫結合這方面工作,但是中醫藥界不少業內人士並不贊同。我想應該還要繼續提倡西醫學習中醫,團結更多的西醫一起來挖掘中醫的寶庫,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做得實在不夠。

  主持人:

  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進展,我們如何考慮運用現在的科學技術方法,推進我們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

  陳可冀:

  我想最主要的一條,醫學的任務就是要保證人民健康,醫學可以說跟健康同行,所以醫學的任務就是要提高療效,防病治病,在這方面能夠比較有把握。在這方面我想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要正確地評價療效,用科學的方法正確評價療效。現在很多評價療效的水分比較多,我們不少的雜誌中有很多文章,重複性比較差,所以評價療效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需要中醫、西醫兩方面的認識結合起來評價,使西醫承認,中醫也承認。

  比如說高血壓病人,血壓高了得降下來,有的高血壓病人表現為陰虛肝旺,這個西醫不重視,如果西醫和中醫兩方面結合起來,評價就全面了,就是病證結合。怎么正確評估療效,用現代科學方法來做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來提高療效,想盡各種辦法;怎麼樣提高療效非常重要,不僅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傳承,而且要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我舉個例子說,比如中藥青蒿,從青蒿裡面提取青蒿素,在過去70年代覺得很普通,現在看起來很了不起,世界衛生組織確認青蒿類藥的藥物是有效的治耐藥的惡性瘧疾的抗瘧藥,並建議在全世界都規範種植青蒿,以滿足需求,因為青蒿的資源不夠,這是很不簡單的事,全球都承認。而且很明確的一條是,青蒿素的作用環節在哪裡,人們都很清楚了。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陳竺院士的工作,他從砒霜裡開發三氧化二砷來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效果很好,其治療作用的靶點很明確,所以這是一個創新性的成果,國際上都很有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包括現代醫學的知識跟方法去發展它;還有中醫基礎理論,以及療效機理的研究,也需要很好的研究,應該與當代科技進步交叉,比如說基因組學的發展,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發展等等,各方面要結合起來,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在研究中醫基礎理論方面都需要結合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

  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如何?

  陳可冀:

  國際上發展趨勢是這樣的:在全球來說,因為對傳統醫學認識不夠,不太認識它,因此更多的比較重視現代醫學。在中西醫結合這一環節,中國做得比較多,印度也做得比較多。1981年我到印度去,參觀了十幾個以傳統醫學為主的醫院。那時候,他們就在搞印度醫學和西方醫學的結合,他們國家也有國家級的結合醫學方面的雜誌,印度的衛生部長給我們介紹了這個雜誌。

  美國跟歐洲現在也比較重視。美國現在大概有十幾家大學,建立了這種研究傳統醫學的類似「中西醫結合中心」。但他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比較晚,美國直到1994年才有國際性的結合醫學雜誌出版,雜誌報導一些他們在這方面的進展。在這方面,他們比較重視天然藥的研究,也重視針灸的研究和鎮痛的研究。但要聯繫到中醫這麼個豐富的內涵研究,還差的很遠。可能有這樣一些原因,因為美國人對我們中國傳統醫學的認可,例如科學性的認可程度還有距離。他認識也不夠,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不懂中醫。像我們學中醫學了幾十年,我們對中醫是有感情的,我們認為中醫是很了不起的,很美麗的,我們往往要為之而動情的。但外國人就不一定,他們很現實,能治病,可重複,我就承認。例如開發一個藥物到能夠運用到治病中去,需要相當長的過程。我們開發一個藥要八年到十年,我們最近開發了一個藥,經歷了三個五年計劃,現在才準備生產。因此不是那麼容易的。他要求你解決問題,他比較實際。從這方面比,當然比過去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還有距離。

  主持人:

  從中醫在國外的應用角度來講,現在普遍感覺到,在針灸各方面還能接受,中藥這塊要差一些,這是什麼原因呢?

  陳可冀:

  針灸比較容易理解,看得見,摸得著。中藥怎麼弄,藥品有很多,認識又很不夠。針灸比較簡單,比較單純,扎一些穴位,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容易理解,經絡基本就是十四經脈為主,穴位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穴位,治療疾病,一般也以痛症為主的功能性疾病上面。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它立竿見影,可以看見。

  主持人:

  現在我們國家在中西醫結合研究和教學方面,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和解決的問題?

  陳可冀:

  現在我們國家大概有十幾個中醫藥大學招收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但是很不夠。可不可以有幾所西醫高等醫藥院校來開辦此專業呀!我覺得我們在50年代所提倡的西醫學習中醫,還是非常好的,因為西醫基礎非常好的醫生,雖然中醫不見得學過很多,但是西醫水平很高,他抓住一個問題,就能夠深入研究,就能取得成績,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的,當然,如果中醫水平也很高,那會更好。一定要提倡多方面的「集團軍」來作戰,攻傳統醫學,來取得成績,所以我覺得還要繼續組織西醫學習中醫,因為很多西醫對中醫還是有興趣的,但是他認識中醫還不夠,需要通過學習,所以這方面的教育要加強。

  另外一個,我過去當了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我每次開會都提提案提倡要辦中西醫結合學院,後來教育部同意開辦中西醫結合專業。我覺得中西醫結合學院還應該舉辦的。此外還應該培養一些不同的"方面軍","海陸空"各方面共同作戰才好。在這方面,投入不夠是一個問題,我們教材和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改進。

  主持人:

  那研究條件這方面,比如說技術平臺如何呢?

  陳可冀:

  現在有的單位做得很好。北京、天津有一些單位做得很好,還有上海,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不夠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體制不順。我們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原本有個中西醫結合處,後來取消了;二是我剛才說的人才問題。人才非常重要,人才斷層的情況,青黃不接;再一個是投入不足,這方面一些比較具體的措施還不夠。

  主持人:

  目前在中醫研究方面,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中醫就是要能夠治好病,看到確切的療效就可以,不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所謂的靶點,或者是確切的治療機理。還有一種認為,中醫研究應該像西醫那樣確認出明確的機理和靶點。

  陳可冀: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主張多元模式。每個人的學術背景不一樣,我是學西醫的,後來研究的中醫;有的是西醫出身,中醫背景少一點。每個對中醫感興趣的人,認為有這個需要而研究中醫的時候,他可能結合他的特長來研究,這完全是可以的。你不一定要求他面面俱到,像你剛才所說,用中醫的思路、理法方藥對應,能夠治好病,這很好,要大力強調,這沒問題;有的人還想對機理靶點這方面做點工作,那基礎水平就更高了,並且還有創新性;所以我提倡多元模式。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和而不同」,有和諧但又有區別,各有特長,這比較好,不要一個模式。多元化代表了學術繁榮。

  主持人:

  當前,包括未來這50年,我們國家中西醫結合研究應該關注哪些重點領域?

  陳可冀:

  我覺得療效是值得我們多加注意的問題。醫學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療效還是最主要的。第二,要研究中醫的基礎理論,還有就是它的作用原理,這是應該進行很好研究的,因為你如果不很好地研究,還是一筆糊塗帳,糊裡糊塗的不知道怎麼個道理,這怎能被國際上所接受呢?針刺治療為什麼被國際上所接受,很快得到立法並推廣,我想主要是提高療效並探究了其作用原理的緣故。特別是西方醫學,如果它的治療效果不好,而我們有辦法,就更好了。因此,一個是提高療效,一個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歸根結底還是這兩個。

  主持人:

  不久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作了一份有關結合醫學這方面的調查報告,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陳可冀:

  我們於2002年接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一個任務,這個課題就是結合醫學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調查研究。這個課題的負責人是我,當時我們從發出的調查問卷中收回12000多份。國家要求我們弄清楚這個問題,來做了一些調查。這個調查分了好多方面,一個就是公眾的認同程度。對於中西醫結合醫學,公眾到底怎麼認同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發現,在我們全社會,在這方面還是比較認同的。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現,大約70%~80%的人喜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治療疾病。這個調查是比較全面的,比如說廣東省中醫院,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醫院,他一天的門診量將近一萬人,而且管理得有條不紊,老百姓願意有病到這兒來。

  主持人:

  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陳可冀:

  中西醫兩方面都有,中醫很強,而開顱手術、心臟手術等各種手術也都有,特別是前列腺手術做了一千多例,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很多,手術後還要進行中西醫結合的處理,即圍手術期治療,很有經驗。我建議今年10月份開一個中西醫結合圍手術期治療的會議,他們馬上就組織,別的單位沒有這麼多的經驗,開這個會就不行,他就有這個經驗。中西醫結合的認同程度我們做了調查研究,這是一個工作。中西醫結合的醫療工作也作了調查,固然有成績,但我總結出幾個「不」:一是體制不夠順,很多醫院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二是發展不夠平衡。三是人才的青黃不接,有的醫院名字叫中西醫結合醫院,真正搞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只有五個。教育事業也作了調查,科研的工作也提到了一些,總的說來,關鍵問題是人才,還有一個是發展趨勢,我們感覺中西醫結合發展,是自然科學結合交叉的必然規律,你不讓它結合也不行,它一定要結合,可能進度有快有慢。對於存在問題也作了調查,對於教育工作,臺、港、澳等地區的一些情況也作了調查。總體來說,在全球,結合醫學上都有一定的進展,包括我國的臺、港、澳地區。昨天我收到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給我的一封E-mail,說浸會大學第一屆、第二屆畢業的學生都就業了,而且97%就業在醫藥部門,而且工資都是一萬二到一萬五左右。我馬上給他回了一個E-mail,對他們表示祝賀。臺灣地區也辦了中國醫藥大學,他們提倡中西一元化。澳門我也去交流過,他們也做了很多工作,也是積極的在這方面做工作的。各地的情況我也大體了解了一下,當然我們也提出一些問題,經過調研和大家反映的意見,感覺到政府的領導非常重要,要具體落實。國家2003年公布了中西醫結合的工作指導意見,國家有關部門發布了這麼一個文件,還是起了很好作用的。但是,大家希望有具體的措施,比如說加大投入,加大人才的培養,更有計劃地開拓中西醫結合的事業,能夠為繼承發揚傳統中醫藥學做出更多的成績。

  主持人:

  以下一些網友有問題要問陳院士。

  網友:

  尊敬的陳先生,有一個報導是關於您在今年5月份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說,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精粹,提高診療效果。您眼中的中醫藥精粹都有哪些,他們與西醫的哪些東西可以結合在一起,怎樣結合?

  陳可冀:

  中醫的精粹有這麼幾方面,一是中醫對一些病的臨床療效。比如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再狹窄的防治,我們每次出門診都有這樣的病人,冠脈介入治療做了不久或半年後出現了再狹窄,用西藥又有很多副作用,很多病人要求我們用中藥預防再狹窄,我們給他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療效。還有一些疾病,發現我們中藥還是能夠解決不少的問題,臨床效果還是比較好的,臨床療效是個很重要的,這是它的精粹。第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的理論很多我們現在還不太理解,因為它所說的詞彙比較古老,比較生澀,不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但實際上他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說「肝鬱脾虛」,你把肝鬱的肝理解成肝臟的肝就不合適了,它實際上是精神情緒影響了消化系統。這是整體的,我們怎麼還原成現代的語言和理論,被大家所接受,這也是我們的工作--繼承和發揚。第二就是它的理論方面,在前一段對SARS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例如感冒,很普通的感冒,西醫很簡單,治療也很簡單,一兩種藥,比較常用的,但是中醫可以根據症狀分出不同的類型,比較全面,有一定的特色,所以這些都是中醫的精髓。

  網友:

  陳先生,您認為,持中西醫結合理論的醫生,應該是以中醫的理論來分析西醫的問題呢,還是以西醫的理論來分析中醫的問題呢?

  陳可冀:

  我覺得都可以用,但是可能有不同。每個臨床醫生的經驗不一樣,所接觸到的病人也不一樣。病人到你這裡,到中西醫結合醫生這裡來看,常常是西醫沒有什麼好辦法,單純的中醫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了,希望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最好是以中醫的思路為主,以中醫的角度想辦法,同時採用一些西醫的角度來考慮。比如治療高血壓病,我們一方面考慮到病人的整體症狀,用中醫的一些辨證方法來確定他是什麼病,採用中醫的方法來治療,也考慮到他血壓高是包括哪些因素,現代的理念用什麼方式更好,結合起來來考慮,我們常常是這樣子的,不是單純的,有交叉,所以跟傳統的中醫有點不同,跟單純的西醫也不一樣。

  網友:

  在不同的文化間,如何能使一個人成為一個合格的中西醫結合人才,這樣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是怎樣培養起來的,是先從中醫入手還是先從西醫入手,而中醫和西醫兩者對病人理解是不一樣的,怎樣建立一個中西醫結合的人體觀和病理觀?

  陳可冀:

  你這個題目問了很多問題,關於中西醫結合很多問題幾乎都問了。問題是這樣的,作為學生,我覺得從中醫開始或者從西醫開始都可以,但關鍵是他對中醫學科的熱愛和喜歡,如果他不喜歡就麻煩了,我特就別喜歡,所以我帶的研究生,有中醫學校畢業,有西醫學校畢業的都有。一個是要有興趣,還要有事業心,比如說陰陽學說、氣血學說、溫病學說、傷寒學說,作為中醫來要求必須得學,不學不行,而且要聯繫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醫學術聯繫起來,這方面的知識素質要比較好,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好的中醫,我覺得是必須學的。從現代醫學來說,你剛才說解剖學、病理學這個也是需要的,中西醫結合醫生來說也要有所偏重。有的人知識偏向於中醫,有的偏向於西醫,還是有不同的,我們培養研究生也是這樣,有的醫生偏向於臨床型的,有的偏向於研究型的,這個是允許的,有不同的類型,但是作為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希望他中西醫這兩門的知識都很紮實,知識面都很廣,這是一個問題。

  網友:

  怎樣建立一個中西醫結合的人體觀和病理觀呢?

  我認為,既從中醫的角度,也從西醫的角度認識它,這兩方面結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的理念。這還不夠,比如中醫說的腎,這個病人是腎氣虛,腎陽虛,還是腎陰虛?腎虛可能包括很多病種,包括上百種或者上千種病種都可是屬於腎虛,馬上套它還套不過來,為什麼我說50年、100年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這些工作可能是多環節的,作用的點是不一樣的,他可能從這個角度深入發現這一點,因為人體是個網絡系統,是個整體。我們西醫強調得很局部,拿個眼球出來看,眼球後面連著視神經,才能看得見,跟照相機一樣的,非常複雜的,所以這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解答,但是中醫在這方面解釋有一定的系統的認識,西醫也有系統的認識,西醫側重於局部,中醫是側重於總體,我們怎麼把兩者結合,微觀跟宏觀,整體跟局部結合起來,現在有一定的進展,但是還是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工作量很重的,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說中醫的脾,它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的問題,包括消化道、內分泌素,這些知識跟中醫的知識怎麼融合,這方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多,需要聯繫生命現象,以及人體的結構,這些認識需要很多學科很多知識去整合,需要相當的時間,需要不同學科的人一起來工作,來合作。

  網友:

  我是一名正在經歷臨床實習階段的中醫院學生,我所學習的醫院裡,西醫大夫不用懂中醫就能治病,中醫大夫必須要懂西醫,中醫用西醫的診斷方法作為望聞問切的補充,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診療,而西醫大夫很少以中醫的理論和方法參與到他們的診療過程當中,這對中西醫結合事業有什麼影響?現在總是說中醫界山頭林立,壁壘森嚴,中西醫結合怎樣在現有的中醫和西醫兩個陣營裡走下去,還是獨闢蹊徑,單獨培養人走中西醫結合的第三條道路呢?

  陳可冀:

  我想西醫開中醫方子,沒有學過中醫,就根本不是一個中醫,他開方子是作為一個藥來開的,不要把他看成一個中醫,不是那麼回事。對於學習中醫,有條件的西醫學些更好,西醫轉而從事中醫藥工作的,更要求他學的。對這方面的要求,中醫和西醫還是有區別的,這是一個問題。

  我覺得中西醫結合是吸取中西醫兩者的優勢,叫做優勢互補,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們兩個優勢來做。我們診斷病人,中醫診斷癱瘓病人、中風病人,可以是氣虛血瘀,根據這個來用方子。西醫用CT,MRI,確認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塞,在什麼部位,兩個互相結合起來,我們診斷就更全面了,中西醫結合應該是取中西醫的長處,優勢互補,實際上是另外一條路。所以我們現在,我剛才回到原來說的,多途徑,多模式的途徑發展,中西醫都要發展,在兩個都發展提高的基礎上,你結合才能取得很大的成績,兩個都沒有發展,中西醫結合有什麼好處,兩個都發展,我們取這個優勢,取那個優勢,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績。所以中西醫結合實際上是另闢一條路,我想對我們發展傳統藥有好處,中西醫結合不是唯一途徑,但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去傳承發展傳統醫藥,實際上也是搭一個金橋,架起一個橋通向世界,跟國際接軌,我想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網友:

  我是一個中醫科普文章的一個作者,中醫基礎理論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上的,怎樣能讓今天的公眾認可並理解這些晦澀難懂的中醫基礎理論?有什麼方法經驗沒有?

  陳可冀:

  你說的非常重要,科普工作很重要,應該是我們每個醫生的任務,應該用中醫的知識用很科普的語言給他介紹,中醫很多詞彙,現在老百姓也知道的,什麼腎虛,上火,但是比較稍微深一點的,就不一定聽得懂了,我想這些詞彙怎樣把它能夠用很通俗的語言解釋給老百姓聽了,普及中醫藥知識,我覺得非常需要。這樣對我們多少年以來的中醫知識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任務是每個醫生的天職。

  網友:中醫科普創作方面有什麼好的經驗?

  陳可冀:

  9月份要在海南開全國中醫藥科普會,將有很多文章進來,明天下午要開籌備會,我是評審組的主任委員,明天下午開這個會。科普的問題,現在正在探討,怎麼樣把一些詞彙,比如說我剛才說的肝鬱脾虛,就是精神情緒怎麼樣變成了影響消化。怎麼把中醫的詞彙用很通俗的詞解釋給大家,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議編一個辭典,中醫詞彙通俗的辭典,老百姓翻開就知道,我覺得這個還是有必要的。

  網友:

  現在都講究中醫希望能夠走向國際,這就涉及到國內外交流,包括學術交流和論文的交流,中醫在很多翻譯的問題上,跟國外,好像跟我們傳統翻譯的概念還不一樣,有一些中醫的專有的名詞,怎麼能夠讓外國人能夠理解,翻譯成英文以後,理解中醫是這麼一個概念,這個好像是一個比較引起關注的問題。

  陳可冀:

  是的,現在國家也很重視,有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他們也在做這個工作,初步的工作也出來了,基本的詞彙都有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醫說的「心肝脾肺腎」,這個脾是哪兒的脾,和西醫的脾是兩碼事,兩個不同概念,都用spleen行嗎?他說你胡說八道,人家無法認識和認同;所以有人建議用漢語拼音,但是這個也有問題,你用拼音,拼音也得解釋,不解釋也不行,所以有人建議用雙軌法,拼音加英文,做一點解釋,因為你要保持中醫理論系統的完整性介紹給人家,要解釋,我還贊成用雙軌,雙軌比較好。

  網友:

  現在我們翻譯出去中醫的,包括它的學術論文和科普文章,從國外讀者的反映來看,能讀得懂嗎,或者有什麼障礙嗎?

  陳可冀:

  有障礙,主要是理論方面外國人不懂,我們還是回到肝鬱脾虛,老外不知道怎麼回事,英語可以直譯過去,表面上沒錯,但意思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有些術語,英語是很難表達出來。你文章裡面,論文裡面解釋一大堆話不行,這不像個論文了,這是有障礙的,研究做這個工作的人,學過中醫的人可以看得懂,所以我們有一個中西醫結合雜誌的英文版,我是主編,所以我們這個中西醫結合雜誌英文版進入SCI還有麻煩,NIH 的Medline收錄的,但SCI要收錄就得下點功夫,我們正在聯繫,希望能夠逐漸擴大我們的影響,因為兩個不同的體系,他理解起來困難。他說的腎臟(kidney)和我們所說的腎虛(kidney deficiency)的腎(也譯為kidney)是兩碼事,他說的腎就是腰間的這兩個東西,這麼簡單就完了,我們所說的腎很廣義,包括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等,概念不一樣,需要做很多工作,還是很艱巨的。

  網友:

  在學術界一直有關於中醫現代化的觀點和討論,爭議也特別多,陳院士你在這方面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和思考?

  陳可冀:

  任何學科都需要現代化,現代醫學已經很進步了,但是也還要現代化,中醫藥也要現代化。我們國家提倡與時俱進,中醫藥在歷史上也是與時俱進,也是不斷的現代化的,唐朝中醫藥對外交流很多,吸收很多來自印度的醫方。很多是南亞一些地方進來的,到了李時珍的時候,《本草綱目》對本草學進行了分類,根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種屬來進行分類,也是現代化的內容。我們今天也應該要現代化,所以在這方面,可能中醫界或者是中西醫結合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拒絕進來,說現代化就把中醫變了,我覺得這個顧慮太不必要了,包括中西醫結合也是這樣,有人認為中西醫結合就西化了,我覺得我們要的是吸收長處,我們經濟建設都是這樣的,應該吸收古今中外好的,毛澤東說的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應該是不保守,不排外,不崇洋,來實現現代化;連杜甫的詩都講「不薄今人愛古人」;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還有點不同,還有區別,中西醫結合更重視跟現代醫學跟傳統醫藥的結合。中醫藥現代化面更廣一點,他希望,比如說現代科學技術,包括數學物理,或者化學,或者天文學跟中醫藥結合,總而言之,我覺得中醫藥現代化,是歷史潮流,是趨勢,這個機遇非常好,中西醫結合也是這樣的,實際上也是機遇很好,歷史上給我們創造了,有中醫又有西醫,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性的機緣,讓中西醫互相有機會互補,為人民的健康做貢獻,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的醫學是非常精彩的!

  網友:

  中醫藥對外交往越來越頻繁,外國人一般都對中醫藥特別感興趣,很多人用「amazing」這個詞來形容它的神奇,事實上中醫藥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推廣效果並不是特別好,以英國為例,這兩年來,臨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想請問陳院士,咱們國家的中醫藥在對外推廣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中醫藥自身也存在著療效不穩定,可重複性差,如何規避一下這方面的缺點,以便在世界上更好地發揚光大?

  陳可冀:

  我覺得你提的問題是非常實際的問題,為什麼國外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剛才提到了,我們有些報導,或者學術論文也好,或者報導也好,有水分,重複性比較差,比如說肝炎,有文章說表面抗原轉陰率達到100%,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所以失真了,這裡面牽扯到療效的評價,他也許我就看到四五例,他以局部代替整體,要有嚴格的科學設計來做工作,取得的結果,正確的評估,然後再來介紹到國際上去,所以中醫藥方面,標準化的工作,規範化的工作,我剛才說可重複性的工作,非常重要,可重複得出來。中醫在這方面有一些很難做的,中醫很強調辨辯證,根據因時因地因人不同,處方不一樣,需要中西醫結合工作者這方面多做努力,怎麼在十分不確定的情況之下,怎麼樣能夠相對的能確定下來,能夠總結出規律性比較強的經驗,供大家用,這就比較好。所以國際上也做了一些天然藥的工作,比如說銀杏葉,銀杏就是白果,銀杏葉治療心血管病,痴呆,他做的比較深,裡面有什麼成份,黃酮和內酯,比例如何,做好製劑,什麼情況下有效,治療什麼病,他做的比較紮實,當然也有不同看法;所以像這些問題,要引起注意。我們中國的在這方面最近一些年還是有進步,有很大的改善了,比過去好得多了,但是還是不夠,所以我想這是非常本質的問題,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能夠使得我們中醫對外交流能夠影響更好一些。

  主持人:

  今天的在線訪談到此結束,再次感謝陳院士為我們解答問題!

相關焦點

  •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 時間: 2017-04-19 15:03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萌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始建於1992年,是一所集臨床、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醫院
  • 中國結合醫學成為我國首份被SCI收錄中醫期刊
    人民網北京4月7日電 近日從SCI網站獲悉,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主辦的《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中國結合醫學雜誌)通過了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嚴格評估,於2008年起被列為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來源期刊。
  • 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中西醫結合...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磊 通訊員 王靜 泰安報導11月27日至28日,由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泰安市中醫二院承辦的「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暨中西醫結合骨科新進展學習班」在泰安順利舉行
  • 千餘海內外專家相聚英雄之城,共話中西醫結合特色抗疫
    楚天都市報12月4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 謝雪嬌)12月4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湖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承辦的第八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開幕式。
  • 陝西省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張毅偉)2019年9月6日至8日由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陝西省中醫醫院主辦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暨2019年陝西省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雜誌徵稿
    1投稿總則1.1性質《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雜誌是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專業學術期刊
  •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疑難病會診中心12月3日本期【會診通知】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疑難病會診中心經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准成立,是一家匯聚首都皮膚科高層次專家的「中西醫結合」皮膚疑難病會診中心,旨在為國內外皮膚疑難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會診基地設立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
  • 屠呦呦獲獎啟示:傳統中醫醫學應與現代科技更多交叉
    日前在科技館舉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陳凱先建議,傳統中醫醫學應和現代科技儘可能實現多學科交叉。  「諾貝爾獎頒獎的原則要有原創性,最早誰想出來,最早實踐的貢獻者獲得諾貝爾獎。從這個角度來說屠呦呦教授得獎是合理的,當之無愧。」
  • 【公告】大慶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就診公告
    鑑於疫情動態的不確定性,防止外部輸入、內部擴散,避免院內交叉感染事件的發生,保證百姓就醫安全,特制定就診須知如下: 1、我院實行實名制就診,來院就診患者必須隨身攜帶本人身份證、醫保卡等有效證件。急診患者未攜帶身份證者可使用戶口本或駕駛證、醫保卡有效證件。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獲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長城網11月3日訊(記者 煙成群 通訊員 孫陽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2020年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結果公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息,2020年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近日結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是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准設立的獎項,授予在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開發研究中有突出成績的集體和個人。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以嶺藥業供圖長城網11月3日訊(記者 煙成群 通訊員 孫陽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曙光·動態】我院費智敏主任擔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
    2020年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成立大會日前在上海醫學會禮堂順利舉行
  • 熱烈祝賀我院許茂盛教授當選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影像專委會候...
    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CISIM2020)在杭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影像專委會與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影像專委會主辦,我院與省立同德醫院共同承辦。
  • 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老年骨與關節病防控專委會在濟南成立
    齊魯網11月20日訊(記者 侯俊娟)今天上午,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老年骨與關節病防控專委會在濟南成立。近年來,老年骨與關節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增長趨勢,骨關節疾病防控已成為我國醫療工作的重點。山東省老年骨與關節疾病的發病率一直處於較高水平。
  • 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11月22日,由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陝西省中醫醫院承辦的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西安召開。本次大會有來自全省各地推薦的200餘名委員參會。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線上直播: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年會即將召開
    近幾年,國內外生殖醫學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為解決人類生育健康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了新的選擇。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進步,實現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是促進生殖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過程,也是更好服務於人類生殖健康得必經之路。為加強並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生殖醫學的優勢,促進生殖醫學領域多學科間的合作交流。
  • 濟寧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療設備採購項目成 交公示
    濟寧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療設備採購項目成 交 公 示 作者: 發布於:2016-02-29 15:21:00 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
  • 中西醫結合打開精神疾病治療的另一扇門
    多年以來,本人一直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在治療精神疾病的過程中,主要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縮短了患者臨床治癒的時間,減輕了治療過程中西藥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增加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在這裡想通過幾個真實的病例來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