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壇中好酒
當今世界裡,幾項權威的鋼琴排名總能見到施坦威、貝希斯坦和貝森朵夫等名琴。這三個流著德意志與奧地利血脈的品牌,除了擁有絕佳的制琴工藝,更以一絲不苟的質量,在以機械量產的全球化市場中一支獨秀。但其實真正最令行家著迷的,是這些品牌的古董三角鋼琴。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製造的名琴就像壇中好酒,越陳越香。凡經過妥善的維護和類似醒酒過程的翻新,古董琴彈起來不但聲音圓潤清純、巧妙多變,且較新鋼琴更具獨特魅力。
懂點兒歷史
施坦威與貝希斯坦同由德國人在1853年創立,前者於美國紐約、後者在德國柏林。施坦威的權威地位無庸置疑,不但屢被全球各地的音樂廳、音樂家和音樂學院指用,其制琴技巧與理念更是業界百多年來的掌舵者。音色飽滿而甜美的貝希斯坦於1881將一架鍍金的琴送至白金漢宮給英國女皇后,一舉成為歐洲各國皇室的最愛。往後,其在倫敦、巴黎、聖彼得堡的展廳相繼落成,是二十世紀初歐洲最大規模的鋼琴品牌。貝森朵夫則是當中最早(1829年)創立的,每個琴鍵都奏著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驕傲。1838年,巡迴演出中的李斯特經友人推薦選用了貝森朵夫,讓該品牌聲名大噪──李斯特的藝術表現激情、刁鑽,常把他牌的鋼琴彈壞,這是他長久以來第一次可以暢快表現!
「樂器之王」
由以上的時間軸不難端倪出:手工三角鋼琴的製作技術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純熟,並在戰前臻至完善。作為「樂器之王」,一架鋼琴由7,500至12,000個零件組成,而今日這些名牌琴的細節,幾乎與百年前如出一轍。 相較易增值的器樂而言,鋼琴結構更為複雜。以小提琴為例,發聲的工作完全藉由樂手摩擦弓與弦產生;而鋼琴則是在琴鍵被樂手敲打後,由後方的琴橋、弦、木片等合力達到發聲與揚聲的效能。如此說來,鋼琴的一個琴鍵即是一個機械;88個琴鍵就是88個機械。如此耗材、重製作技術的樂器,十分依賴木材的質量和制琴師傅的藝術性。1980年代鋼琴大量機械化前,此輩鋼琴品牌能在豐富的資源中選擇最高質量、最具穩定性、最符合其音色要求的頂級木材;前幾代制琴師一生對制琴技藝的投注和圓融亦不在話下。在現今全球眾多品牌以銷量作為競爭首要考慮下,即使這三家明琴仍保有其屹立不搖的地位,這些客觀條件卻是當今環境很難匹配的。並,貝森朵夫在2008年被山葉併購;施坦威也於2013被專營對衝基金的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以其公司名義買下。
因此,無論身在何處,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會告訴您:這三個品牌經修復或翻新的舊琴遠好於新琴。慕時琴行樂將這分專業帶至中國,提供施坦威、貝希斯坦和貝森朵夫的舊琴;此外,我們也接受客制三角鋼琴訂單,以最近乎苛求的態度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