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
【介紹】
中文學名:尖吻蝮 Agkistrodon acutus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脊椎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蛇亞目 蝰科
中文屬名:尖吻蝮屬
中文俗名: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 犁頭蛇 金錢白花蛇 白花蛇 百節蛇 蘄蛇
拉丁文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英文名:Hundred-pace vip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88
保護級別: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on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鱗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稜,其餘均具有結節的強稜,體表on糙;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分布】
在我國分布範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on省。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100~1.400 m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 m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巖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類、鳥類、蛙類、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類的頻率最高。
【估計數量】
尖吻蝮在我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根據各省產區歷年收購尖吻蝮蛇幹的數量及重點產區抽樣調查,我國目前尚有野生狀態尖吻蝮一千條。蛇園人工飼養的約一萬條
五步蛇又名尖吻螅、蘄蛇。是蘄春著名的特產,它與蘄龜、蘄竹、蘄艾合稱為「蘄春四寶」。
蘄蛇屬蝮蛇科,蝮蛇屬,為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質白花,故又名白花蛇,還因為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所以還名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尾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俗稱「佛指甲」。蘄蛇若被逼捕得它無路可走時,它就調轉「尾利鉤」,破腹自殺,「死而眼光不陷。」
【物種價值】
〖觀賞價值〗
神龍島距淳安縣城10公裡,是以觀賞蛇類活動為主的景點。蛇池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等幾十種。在蛇園裡的樹枝上還盤有許多種類的無毒蛇,遊客闖蛇園,有驚無險。這是一個純人工開發的小島,島上現放養有五十餘種、一萬多條蛇,堪稱千島湖中的蛇類世界。島上設有蛇園、蛇展廊、蛇味館、蛇藝表演廳等以蛇為對象的各種消閒設施。「神龍」墮落至此,還不如就叫回「蛇」的本名算了,讓人噁心一點,離人遠著一點,或者還能自在、安全一些。島上有無毒蛇、有毒蛇幾十種上萬條,闖蛇園與蛇共處一園,有驚無險。觀鬥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人蛇同遊、人蛇親吻是蛇藝表演的特色項目,會記憶深刻。
〖研究價值〗
《光明日報》2007-11-9報導:五步蛇藥用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國最大的五步蛇養殖基地——貴州永昌特種生物園研究基地多位養蛇專家,在經過十年的深入研究和反覆試驗,終於取得了可喜性進展,五步蛇的蛇肉、蛇毒、蛇血、蛇粉、蛇幹、蛇鞭等入藥,對幾十類疾病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其中五步蛇泡酒,對風溼、類風溼效果相當顯著。
〖藥用價值〗
五步蛇系一種劇毒,被這種蛇咬後不出五步就會昏倒,又稱「五步倒」,其毒性與眼鏡王蛇相當,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五步蛇的藥用價值盛傳以久,但將五步蛇作為主藥,專門針對風溼類風溼藥用研究尚未首次。專家認為:五步蛇蛇毒具有祛風除溼、抗凝抗栓、去除纖維蛋白元、降低血液粘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的作用,目前幹蛇毒價值出口價每克達1465美元,五步蛇毒的藥用價值主要應用在風溼疾病的治療和研究課目當中。
蘄蛇雖毒,卻是我國的名貴傳統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於它的習性和藥用價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巳大風、攣、瘻、癘,去死肌,殺三蟲。」宋莊綽《雞肋編》載「白花蛇」條云:「今醫家所用,惟取蘄州蘄陽鎮山中者。去鎮五六裡有靈峰寺,寺後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極難得。得之者以充貢。洞內外財產,雖枯兩目猶明;至黃梅諸縣雖鄰境,枯則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縣又與黃梅為鄰,間亦有之,枯則兩目皆不明矣。」明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幾次上蘄州龍峰山,目睹蘄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況,根據實地觀察,寫了《白花蛇傳》。他還在《本草綱目》中,對蘄蛇的形態、習性、捕捉幹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詳盡的記述。他說:「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據他說:真正的蘄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背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滌其腹。「《爾雅·翼柴》亦有類似記載:蛇死後皆閉,惟蘄州花蛇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
蘄蛇舊時產於蘄州龍峰山、麒麟山、鳳凰山、雨湖一帶,蘄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爾有可得。據清初顧景星的《黃公說字》說:「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十金。黑花不過數金而已。昔產龍峰山洞,今無有,惟三角山出,一歲不能多得,土人獲此物必食葷物方可。否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如人手足為口齒所創,必以刀斷去,稍遲則不能救。」並說:「市肆所貨,皆浙蛇,非蘄蛇,花與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蘄交界之處,相傳蛇一逾界,則只一目,……。」蘄蛇名貴求之者多。《黃州府志》載有民謠曰:「白花蛇,誰教爾能闢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蘄蛇性喜潮溼陰涼處,多穴居棲息在山谷溪澗巖石上,落葉間,竹林下,草叢中,外出往往伏於爛草枯葉之間,以便於發起進攻、獵取食物和隱蔽自己。
蘄蛇屬廣食性蛇類,它的食物有蛙、蟾蜍、蜥蜴、鳥類和鼠類,其中以吃鼠類的頻率為最高。蘄蛇為胎生,產子甚稀,成長又慢,是為稀有動物。
【飼養方法】
廣食性蛇類,它的食物有蛙、蟾蜍、蜥蜴、鳥類和鼠類,其中以吃鼠類的頻率為最高。蘄蛇為胎生,產子甚稀,成長又慢,是為稀有動物。 養殖的和野生的五步蛇差別不大,由於飼養種的營養較充足,故體形稍胖,比較溫順。野生的五步蛇顏色略深,體形略瘦小。
飼養條件:
溫度25度以上
溼度60-80之間
一周餵食一次,根據蛇的大小給食
1米左右的五步蛇進食小白鼠3隻左右即可
超過一米以後慢慢增加食量。
有劇毒,注意防止被咬傷。
【咬傷急救措施】
〖臨床表現〗
1、神經毒表現:銀環蛇等咬傷後,局部傷口反應較輕,有微癢或麻木感。2小時後出現全身乏力、眼瞼下垂、視力模糊等表現,嚴重者出現呼吸麻痺死亡。
2、血循毒表現:五步蛇等咬傷後,主要表現為出血不止,一般壓迫包紮無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廣泛出血。
3、混合毒表現:蝮蛇等許多蛇同時或先手出現神經毒及血循毒表現。
〖預防措施〗
1、當野外旅行、工作時,尤其在夜間最好穿長褲、蹬長靴,持木棍或手杖,並攜帶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體招致咬傷。
2、選擇宿營地時,要避開草叢、石縫、樹叢、竹林等陰暗潮溼的地方。
轉自:黃金眼鏡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