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毒蛇蛇種,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是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
金環蛇,俗稱金甲帶、金包鐵,是環蛇屬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毒性,金環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金環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
圓斑蝰,又稱百步金錢豹、盧氏蝰蛇,體型粗壯,全長在1m左右,圓斑蝰行動遲緩。襲擊目標時軀幹前部先向後屈,再猛然離地面向前射擊咬住目標,以鼠、鳥、蛇、蜥蜴及其它蛙類為食,幼蛇性情更猛,圓斑蝰的毒素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種是神經毒素,能具備這兩種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見的。
白唇竹葉青,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主要分布於東亞及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以捕食鼠類、蜥蜴、蛙等為食,白唇竹葉青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白唇竹葉青以血循毒為主,毒性一般,極少會發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為28mg左右。
白眉蝮蛇,是棲息在寬闊田野中的一種劇毒蛇,體長約1米,重達1.5公斤左右,受到驚嚇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猛然離地再向前衝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
灰藍扁尾海蛇,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棲息於海洋之中,雄性長度87.5釐米,雌性長度142釐米,灰藍扁尾海蛇棲息於海洋之中,水深不超過10米,多於夜間出沒沿岸沙灘、巖礁間,灰藍扁尾海蛇擁有強烈的神經毒素,但由於它們的口部細小,攻擊性較低,因此對人類的威脅並不特別嚴重。
原矛頭蝮,又名為龜殼花,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頭長呈三角形,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以魚、蛙、蜥蜴、鳥、鼠等為食,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最大放毒量108毫克,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時內死亡。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峰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它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主要以同類為食,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
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銀甲帶,它是繼細鱗太攀蛇、東部擬眼鏡蛇和太攀蛇之後,陸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以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為食,由於該蛇生性膽小、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人,人被咬傷後,起初感覺不是很明顯,疼痛感較小,數小時後如不及時治療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