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的威尼斯旅行家和探險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載,在神秘的東方發現一種巨鳥,其翅膀展開有30步(西方人的步長達到了一米)寬,羽毛也要12步長,體型之大可以輕鬆抓起一頭大象飛上藍天,剛破殼出生的雛鳥就能一口吞下一個人,這種巨鳥以大象作為食物。
因此人們把這種巨鳥被稱作"象鳥"。
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記載是否真實無法確定,歷史上是否存在如此巨大的鳥類或許並非空穴來風,但以此為藍本的巨鳥故事卻在考古界屢屢被書寫發現。
英國廣播電視(BBC)主持人、生物學家戴維.弗雷德裡克.阿滕伯勒於上世紀60年代,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枚巨蛋蛋殼,腰圍超過了90釐米。
顯然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巨鳥所產下的卵,跟現存的鴕鳥相比那簡直差距太大了,難道歷史上真的存在像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的那種巨型"象鳥"嗎?
馬達加斯加島地處非洲大陸南端的東部印度洋海域,南北全長超過了1000英裡,面積近60萬平方公裡,屬於世界第四大島嶼,19世紀初淪為法國殖民地。
馬達加斯加島現居人口約2500多萬,人類登陸島嶼是在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主要由印度尼西亞人和阿拉伯人構成。
法國殖民總督弗拉古在任期時撰寫了一本叫馬達加斯加記事的書畫文本,內容大多是關於馬達加斯加島內的所有存在動物的手抄畫,但遺憾的是沒有關於巨型"象鳥"的任何記載。
不過弗拉古卻在文字記錄中輕描淡寫的提到了一種比恐鳥更大的鳥類,曾生活於島嶼南部平原地帶,其它也沒有更為詳細的文字記載和圖畫可循,毫無疑問,就算這種巨鳥曾經存在過,但至少說明已經滅絕了。
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的首都塔那那利佛的博物館裡,確實陳列著數副類似恐鳥的巨大化石標本,每一件化石標本的骨骼數量都不完整,都是採用了其它骨件臨時拼湊的,所以這就無法確定這種鳥的真實大小和樣貌。
戴維在60年代靠近南部的平原沙漠地帶,他和攝影師傑夫.馬立根發現了類似鳥類蛋殼的大量的鈣質破片,碎片厚度超過了一釐米,蛋殼的強度依然堅韌不容易斷裂。
雖然數量很多但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的蛋殼,後來一個當地的年輕人給戴維送去了幾片大的蛋殼碎片,幸運的是那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蛋殼碎片,戴維拼湊出了蛋的原樣,最後採用修複方法將蛋殼復原。
發現巨大蛋殼的消息轟動了科學界,人們紛紛聯想到了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象鳥",認為這種巨鳥在歷史上很可能是存在過的。不過不同於侏羅紀的恐龍,巨蛋的確是屬於鳥類而非爬行類,科學界也證實了這一點。
那麼戴維發現的這枚巨鳥蛋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鳥產下的呢?傳說中的"象鳥"是否跟此有關呢?如果真實在馬達加斯加島存在過,又是出於何種原因滅絕了呢?
這枚巨蛋蛋殼在沉睡了50年後,也就是2010年,戴維利用了現代高科技手段來鑑定這枚蛋殼的生成年代,他將蛋殼樣本拿到了牛津大學考古系的實驗室,使用碳元素年代測定設備來鑑定蛋殼的年齡。
碳14測算出蛋殼來自公元7世紀左右,距今有1300年左右,雖然可以算出蛋殼的年齡,但不能確定這個蛋殼就是最後一個巨鳥的出生。
考古生物學家在測算了更多的巨鳥蛋殼後,發現離現代最近的蛋殼年齡在公元9世紀左右,距今有1000年時間,如果在沒有發現更晚的蛋殼之前,這個1000年的年齡很可能就是巨鳥滅絕的時間。
科學家推測"象鳥"在大約1000年前的9-10世紀滅絕,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並不是單純因為人類的殖民因素造成的。
馬達加斯加島是地球上人類最後一個登陸的地方,最早追溯到2000年前的公元一世紀左右,在人類殖民之後隨著環境的惡化,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很多獨有的動物和植物遭受滅絕,人類大規模的開發森林,地貌環境的變化、氣候因素的改變及人類的狩獵可能是造成巨鳥滅絕的主要原因。
跟"象鳥"一樣遭受滅絕的還有靈長類動物,如巨型狐猴大約也是在那個年代滅絕的,另外還有些獨有的植物也遭受了滅絕。
那麼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記載的"象鳥",是不是就是馬達加斯加島的巨鳥呢?
戴維根據蛋殼大小推測,產蛋的巨鳥體型龐大是毋庸置疑的,成年巨鳥的體重超過了0.5噸,身高大約在12-15英尺之間,應該跟恐鳥一樣屬於陸地奔跑的鳥類,體型卻超過恐鳥的2倍大小,但不屬於像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那種巨鳥,展開翅膀超過了30多米的巨型身材。
至於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記載,當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有那麼巨大的飛鳥曾經跟人類一起存在過,能抓走一頭大象飛上天,是完全被神化了。
歡迎留言評論並關注,大家認為馬可波羅的描述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