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公眾號「春暖花開」
2020年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也註定以其特殊性被載入人類的歷史。
當我寫下這一句話的時候,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描繪將要過去的2020年。如果用色彩去做詮釋,黑、灰、藍、紅四色交織在一起,絕望與惶恐,曙光與希望;未知病毒前的無力與人性光輝下的溫暖;在人類高歌猛進的徵途中,忽然按下暫停鍵的寂靜;從個體的忐忑,群體的躁動,到全人類的衝撞,這一年,我們終於明白,於浩大的生命宇宙而言,人類極其渺小還非常無知。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寫道:「西方生存的分水嶺是1800年——這道分水嶺的一邊,生活充實而自信,它是在一個內在的、偉大的、不曾中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從哥特人野蠻的孩提時代一直延續到歌德和拿破崙……在它的另一邊,是我們大城市那種邁入暮年、造作而無根的生活,為它塑造形式的是理智。」
22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可以說,人類生存的分水嶺是2020年——這道分水嶺的一邊,生活平實而自我約束,它是在一個敬畏的、共生的、反求諸己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從浮士德「用心靈去尋找希臘人的土地」延續到現在;在它的另一邊,是人類為自身發展的進一步刺激,對財富無止境的渴望,對未知的挑戰卻並未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自我而世俗的生活,為它塑造形式的也許是科技。
在我自己年度精選書單裡,兩本書的啟示顯得更加不同:
安東尼·克龍曼在《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一書中,追問我們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人為什麼而活?」 這個人生中最重大的問題,似乎已經被人們遺忘。人們被裹挾在變化的洪流中,在世俗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只是關注現實的需求,只是關注人為的、外在的,甚至被稱為科學的評價尺度。但是,「科學創造了它無力填補的一個空洞,是引起當代人煩惱和渴望的原因。」人們喪失了自我。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貫穿始終去探討人與他人,與世界、與自然宇宙的關係。
「當我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很快就能察覺到,我們幾乎所有的行動和願望都跟他人的存在息息相關。」 他的這段話反覆出現在我腦海中。在這一年春天裡,就有一組人,用自己的生命與素昧平生人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一個又一個疲憊而又堅毅的身影,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人世間處處看到人卑下的自私和高貴的無私之對照。
愛因斯坦提醒自己,「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愛因斯坦以這份敬畏及強烈的責任意識,融入到骨子裡的善、美和真,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致力造福於人類世界。
從工業革命開啟至今一兩百年間,人類藉助於技術,努力構建一個更繁榮,更好的生活;所獲得的飛速發展怎麼描述都不為過。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日新月異並充滿自信,憧憬勝利的欲望填滿每一個角落。
也正是這自信與欲望,讓生活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快節奏,導致我們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視角,當下的時空窘迫,我們甚至不知道,內心的需求到底是什麼?21世紀的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等等,將要導致的是從未有過的不平等?還是真正實現共同福祉?
今天的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同時也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到脅迫,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散發而出的未知,世界不再是所熟悉的樣子,我們似乎第一次,由自信轉入迷茫。
理察·德威特在《世界觀》中寫道:「這是有史以來(至少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我們沒有隱喻可以用,而且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分割點,也就是,從今以後,我們可能再也無法用一個方便的隱喻來總結自己所居住的世界了。」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時間點嗎?不完全是。無論是個體還是人類整體,經由2020年的疫情考驗,能夠獲得自我與外物的認知領悟,延展生命的維度,創造性行為靠向自然的一邊,重振文明生態的多樣性和天然性,恰恰也是人身心重新被喚醒的時刻。重塑,這是2021年,根本性的選擇。
01 重塑信念:相信生活而不是憧憬勝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只是熱衷於成功與增長。技術公司高歌猛進,萬億美元市值湧現;新獨角獸公司,從幾十億到千億的迅速崛起;科技產品和服務幫助到數十億人的生活,它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同時也窺見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醫學與健康領域的不斷發現與創新,強大的醫療網絡,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幫助了人們延長壽命超過20年,也帶來了有關生命倫理的底線挑戰。
這些顯見的成功,讓人激情澎湃卻又焦躁不安。技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有些甚至是帶來毀滅性的衝擊;人工智慧的出現,更讓人有些膽怯,不知道未來人會處在何種境況?在繁華之下,我們所要探尋的人生意義又在何處?
幾千年前,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勒士已經在論證二等邊三角形的兩角相等,這些早慧的哲人,在希臘明媚的陽光下生活,心滿意足。通透的陽光和空氣,引發感受、思考以及不停止的探索。他們為生活而思想,為思想而創造科學,甚至於我們今天建立的科學,沒有一門不是建立在他們所奠定的基礎之上。
先哲的智慧,讓我們懂得,真正的信念並不是憧憬勝利,而是相信生活。所有重大的挑戰,往往最能凸顯生活的價值,真實生活的質樸純粹,因其「普遍性」貫穿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之中而生生不息。
02 重塑價值:敬畏責任而非力量
在新冠病毒之下,再讀威爾·杜蘭特和阿里爾·杜蘭特「人類歷史只是宇宙的一瞬間,而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謙遜」 這個觀點時,已經不再是共鳴而是忐忑。 我們需要真正接受,人類是現存的1000多萬種有機體的一種,並且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人類的所有記錄和成就都會謙卑地復歸於千萬生靈的歷史和視野。」 但是,隨著技術讓生活更加便捷,聯繫更加緊密,空間更加廣闊,社會更加繁榮,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讓人應接不暇時,我們已然對自然不再心存敬畏。
今天的技術比以往過去任何時候都強大,如果不能真正基於責任而有智慧去運用,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我們不能高估人類自己,反而需要更加謹慎和小心。此時,責任,是一個人身份的基點,是一個組織的基點,是人類共同的基點。培根曾驕傲地宣布「知識就是力量」,我卻更認同亞里斯多德的「責任追隨知識」。
教育、信息與數位技術的普及,得以讓大眾在更大範圍內獲得知識,從而因知識而獲得更多的力量,甚至是權力,也必須由此產生更普遍的責任。相比較於我們一再努力去追求更大的目標、更多的財富而言,真正推動人類進步的卻是值得信任的創造。
具有責任意識的人們,總是承認自己的渺小無知,而深具同理心;從不推脫自己的責任,去關注美好的事物並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就如愛因斯坦所言:「外在的強制在某種意義上只能減輕但不能消除個人的責任。……任何為喚醒和支持個體的道德責任感所做的努力,都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是責任使人類代代相傳,而不是其他。
03 重塑生存:合作共生成為基本生存方式
競爭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習慣並默認的一種生存方式。在競爭之中,造就了強者和弱者。隨著技術、資源、財富的重組與重構,結果造成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更有甚於以往。競爭雖然帶來活力,帶來發展,但是競爭帶來的不平等和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新冠疫情的出現,讓我們透徹感知「競爭」與「合作」的內涵。
在科學層面,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與醫生進行著令人驚嘆的合作。他們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同研究這個病毒,發現疫苗,並協同作戰為全球尋找解決方案,這一次的合作也帶來了全球的曙光,讓人們對科學戰勝疫情,充滿期待。
在政治層面,我們看到的剛好相反。從疫情開始,爭奪資源,想辦法甩鍋,故意散布錯誤信息,陰謀論滿天飛,不選擇全球性的行動計劃,甚至想第一個擁有疫苗來獲得經濟與政治優勢,以至於到今天,全球疫情依然在危機之中。
新冠疫情再一次警示我們,人類更需要合作共生,而不是相反。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用當初產生問題的同樣的意識水平是不能解決該問題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意識,新的世界觀來重塑技術的價值,來理解生存方式。
正如我們看到的事實那樣,人類所有非凡的進步,並非來自競爭,而是出自於合作。人類得以在萬千物種中存在,並非來自人類自身的強大,而是出自於人類與萬千物種的關聯與共生。科技已經讓人類擁有了巨大的能量,我們依然相信,人類能夠找到與自然,與未來共生合作的方式,從而擁有與這巨大能量所匹配的智慧。
04 重塑自我:自我約束並持續學習
疫情帶來的未知與衝擊雖然讓人措手不及,但是在2020年的時空裡,依然蘊含著人類內在的精神力量,認知自我,不斷探索,跟隨智慧,從心向善。
我們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採用全新工作方式;我們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也形成了新的社交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約束自己,以新的視角來審視過去的生活,來叩問自己的內心,並尋求人性的回歸。
疫情面前,我們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無知;科技的能量,我們更審慎運用技術與知識,甚至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深知,一切問題的產生並非在技術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明智地使用它們,其核心基石,就是我們是否擁有正直的信仰,自我約束的力量。我們主要的敵人,並不是病毒,而是我們自己。
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和孔子都勸誡人要更了解自己,並認知自己的無知。如果不能了解自己,就不能持續拓展空間,生命必然狹窄。如果不能了解自己的無知,就不能持續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滯。這是自我教育與持續學習的過程,因此過程,我們才能擴大自我的理解能力、約束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一位作家說過,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在去年的新年寄語中,我以「2020,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涅槃重生」作為結束句。來到2021年,我依然重複這句話。只是,我相信,在經歷過2020年的你我,可以更加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經歷過疫情洗禮並勇於重塑自我的人,能夠賦予自己生命以意義,這意義可以超越人類自我的狹隘,可以超越技術的中性而歸於人性的光輝,可以於質樸與平實生活之中窺見美好,並由此讓世界美好。 2021年,讓我們做一個重塑者。重塑自我,重塑美好世界。(來源:公眾號「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