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是一種性能介於液體和晶體之間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它既有液體的流動性,又有晶體結構排列的有序性。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茨爾(Friedrich Reinitzer,1857-1927)在加熱膽甾醇苯甲酸酯試驗時發現,當加熱使溫度升到一定程度後固體結晶開始溶解,成為呈混濁態的粘稠液體;如果繼續加熱到179℃時,它似乎再次熔化,變成清澈透明的液體。後來,德國物理學家萊曼(Otto Lehmann,1855-1922)通過偏光顯微鏡發現這種材料具有雙折射現象,他闡釋了這一現象,並提出「液晶」這一學術用語。人們公認這萊尼茨爾和萊曼是液晶的創始人。
起初人們並不知道液晶有何用途。1968年,美國RCA公司普林斯頓試驗室科學家海邁爾(F·Heimeier)發現了液晶的動態散射和相變的一系列的電光效應,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動態散射(DSM)液晶顯示器。1971~1972年製造出了採用DSM液晶的手錶,標誌著液晶顯示技術進入實用化階段。但由於動態散射中的離子運動易破壞液晶分子,因而這種顯示模式很快就被淘汰。1971年瑞士發明了扭曲向列型(TN)液晶顯示器,而日本廠家使這一技術逐步成熟,製造成本降低,在8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
液晶作為一種特殊的功能材料,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以液晶顯示器件為主的各類產品的出現和發展,使其深入到各行各業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本文文字內容由中國科技館提供,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