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經驗分享」「五戰雅思分享5.5—7的血淚經驗」網絡某乎平臺上關於留學的話題量多達一百二十五萬…出國為什麼成為國人的「執念」?而國人對外面世界的「狂熱追求」又為何讓知名藝術家陳丹青大批「我覺得作為中國人,出國本身就是一種失敗。」?
一、外國教育制度讓國人看到了「希望」
其實外國教育制度並非處處高國內教育一等,國人追求的是外國高校悄無聲息進行的「精英教育」。
外國的教育更像是一種服務,有多少財富就可以得到多少教育資源,雖然也需要成績達標,但是成績達標的必備條件是足夠的家底。
這對於國人來說意味著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中國近十年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飆升了近十倍,同時由於「海龜」身份和在國外接受的更先進的科學技能在國內發展前景也很好。2019留學生在國內的就業率高達66%。
不過也有許多留學生看中了外國提供的優越待遇,選擇留在外國工作生活,這也成為外國許多面臨嚴重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解決優質勞動力缺乏的辦法。
二、外國的月亮真的很圓嗎?
外國資本主義制度體制下資本決定一切。
「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2011年8月一名教師在網上發帖稱,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網上引起熱議。
但是很少有人發現,在國外,一些歷史悠久,資源廣闊的高校名校「寒門子弟」亦是寥寥無幾。
原因無他,這樣的「精英教育」所要求的廣闊知識面和潛在的優越家庭條件是外國「寒門弟子」所達不到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外國高層也深知這個道理,於是對普通群眾宣傳「快樂自由的教育制度」,讓學生輕輕鬆鬆度過校園時光,結果大多數這樣的學生畢業後只能去當體力勞動者,少部分較為優秀的也只是收入稀薄的職工群體。
這樣「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階級固化」問題已經成為外國許多發達國家的通病,這個問題如果一直得不到解決,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的極少一部分人掌握了整個國家的人的生死。生在這樣國家的普通人將再無人權和自由可言。
而國人只看到國際上的報導對外面的世界大肆誇讚,便以為國外處處是片瓦片金,人人都優雅博學。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名女子在紐約第五大街購物時跌倒並休克,之後經過她的行人數以百計,但是沒有一個人上前查看情況。
2004年英國心理學家展開一項調查:任選一家便利店,讓工作人員假扮收銀員故意在結帳找零時給顧客雙倍鈔票,結果在調查過程中,在無人知曉這是一次實驗而非「天上掉餡餅」,所有人都裝著糊塗人揣著明白心把雙倍的零錢收入囊中。
2002年韓日世界盃,韓國使勁各種手段:黑哨,惡意對對手拳打腳踢,頂著全世界球迷的憤怒質問「勇奪桂冠」。
美國作為一個經常宣揚「自由和民主」的國家,在2020年五月發生了黑人弗洛德伊遭受警察跪殺案件,引發了數次群眾遊行和抗議暴亂活動。而這只是美國眾多種族歧視案件中的一個。
現在你告訴我,外國人素質如何?
三、莫走「洋務運動」的老路
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外國人及媒體用有色眼鏡看中國。只要抓住一點由頭,就給中國扣上了「落後」「不文明」「粗俗」的帽子。
對於自己國家的「醜事」就盡力遮掩,甚至掛上「自由」「民主」的字眼,可謂雙標至極。
之前一張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一些中國旅客在法國羅浮宮廣場的水池裡泡腳。外國網友紛紛現身說法,認為中國人素質實在太低。
然而後來有人又拋了了一張圖出來,原來之前的照片是近景,擴大鏡頭空間,數不清的外國遊客也加入了「泡腳大軍」…
我們並不是在「比爛」,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客觀公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公民。而不是抓住那些「閃光點」不放,對中國進行「選擇性報導」。
但還真有許多人被這些「選擇性報導」洗腦。認為外國什麼都是好的,只要把外國的方方面面家全搬到中國就可以讓中國變得和外國一樣發達。
更有甚者認為外國樣樣都好,忙不迭地放棄中國國籍,投入發達國家的懷抱。也怨不得陳丹青說的那句話:「我覺得作為中國人,出國本身就是一種失敗。」
其實並非只要我們邁出國境線就成為了一個失敗的人,而是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中國人,我們國家的部分實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大可將低下的脊梁挺起來。
以一個平等的姿態來面對世界,以一個同樣水平的競爭對手身份向他國吸取經驗。而不是像洋務運動時期一樣,脊梁已經低下了,學也只學了了一個殼子,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況且,中國的優勢顯而易見:國家一帶一路計劃帶動了沿線數十個國家經濟發展,更為中國創造了不小的財富。
中國教育制度近幾年一直穩中求變,在保證公平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機會,提高高智商人才待遇,留住人才,留住希望。試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又豈是那些只有幾百年歷史的所謂貴族國家可比的?
我們大可昂首挺胸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儒雅文明的精神氣。吸取其他國家發展中適合我國的寶貴經驗,返回建設自己的國家,而不是在異國他鄉做低伏小,以一個「失敗者」的形象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