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與羅大佑、李宗盛齊名的「音樂教父」。
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位身著花襯衣、腳蹬黑色皮靴的時尚達人。
是的,印象中的小蟲,和現實中的陳煥昌,反差很大。讓人有些難以適應,但又真實、如常人。
面對面俯身坐下,清茶一杯,他會爽朗大笑「你的問題好難哦」;突然間他也會猛地拍拍腦袋,「我又說錯話了」,然後如天真的孩童般抱怨:「你慘了,害我說錯話了」;偶爾放縱,他會笑著炮轟老朋友組成的縱貫線有撈錢嫌疑,會憂心選秀歌手都像一個複讀機毫無特點。
但回歸音樂本身,他又是那麼平靜——「我,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作曲家」。
本期嘉賓-小蟲
原名陳煥昌,作曲家,臺灣三大音樂人之一(其他為羅大佑,李宗盛)。
代表作:
《心太軟》(任賢齊)
《傷心太平洋》(任賢齊)
《痴痴的等》(杜德偉)
《真的想你》(杜德偉)
《得意的笑》(李麗芬)
《天真》(杜德偉)
最喜歡的歌手是任賢齊和杜德偉
瀟湘晨報:談談「小蟲」這個名字的來由吧。
小蟲:這是家裡給我取的小名。可能因為我比較活潑,家裡這樣叫。後來1983年第一首創作《小雨》,怕同學會看到我發表作品笑話我,就想到用這兩字,沒想到無心插柳。
瀟湘晨報:有次你說,羅大佑、李宗盛和你,同在滾石,按年齡和名字就有了大中小之分,「大佑中盛小蟲」。
小蟲:他們是前輩,剛好按年齡排下來我最小。我在臺灣名聲頭銜太多,「金牌製作人」、「音樂教父」一大堆,我只能說我承擔不起。我不喜歡張揚,我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作曲家。
瀟湘晨報:近些年,並沒有很出色的音樂人再湧現,是什麼原因?
小蟲:沒有人沉下心來創作音樂,是原因之一。這幾年,網絡比較發達,可能有一些良莠不齊的音樂人充斥在整個唱片市場裡面,把整個市場弄得很糟。消費者也不知道這些情況,所以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支持你。相對地我們也開始對這個市場產生一點灰心。
瀟湘晨報:僅僅從個人喜好,要你選近30年最有代表性的兩名流行歌手,你會選誰?
小蟲:選兩個最喜歡的話,當然是小齊(任賢齊)和杜德偉,他們兩個是唱我歌最多的。所謂流行,不是因為流行大家才去跟蹤流行。只要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它就是流行。
《心太軟》大部分收益貢獻給盜版商了
瀟湘晨報:你炮轟過王力宏抄襲、陳楚生的歌沒有市場等等。看上去,你對華語樂壇的很多人和事不滿?
小蟲:陳楚生我講過,但我不記得當時那個話題是怎麼來的。至於抄襲,我不會去痛恨。誰不會去抄襲?電視節目也好,不都是前人遺留下來的脈絡,再跟著這個脈絡走的嗎?
瀟湘晨報:之前採訪高曉松,他聊起內地音樂時指出——音樂唯一沒養活的就是音樂家。在臺灣歌壇也是這種情況嗎?
小蟲:在臺灣還好,版權制度還滿嚴謹的,付出勞動拿到應有報酬,可能內地在這方面不是那麼明朗化,打個比方來說,《心太軟》當時銷量是驚人的,如果拿到所有版稅的話,可以買下一座紫禁城。但實際很大部分貢獻給內地的盜版商了。
瀟湘晨報:你以前滾石的老同事黃靜波組了個縱貫線,但事實上縱貫線只創作了一首新歌《亡命之徒》。對這一點,你怎麼看?
小蟲:經紀人當然是推銷自己的東西啊,這沒什麼啊。但是光推一首新歌出來,難免會讓人覺得撈錢。(大笑)完了,我又說錯話了。黃靜波沒錯,推出這種形式,可以喚起聽音樂的動力。
瀟湘晨報:近年來你把主要精力放到電影配樂上,是因為唱片不景氣還是別的原因?湖南有位配樂大師叫譚盾,你們有過交流嗎?
小蟲:跟譚盾沒有交流,但我很喜歡他的作品。我做電影配樂是想要換一條路走。至於說唱片市場不景氣,其實我即使在做流行音樂,也是不管市場的。我寫《心太軟》這首歌就是在沙漠裡寫下的,寫完了就讓任賢齊去唱,他唱紅了我也不知道,因為當時我還在美國念書。
我喜歡杜德偉(右)的音樂態度,他從不會唱R&B到R&B天王,他一直在進步,成為臺灣最早的R&B天王。任賢齊幫中國男人唱了《心太軟》,塑造了一個好男人形象,這是我做的歌手中最成功的。——小蟲
廣告寵兒還是歌手?選秀沒有明確定位
瀟湘晨報:內地的選秀現在風風火火,但早在10多年前,你就在臺灣參與選秀,能簡單介紹一下當時選秀與現在的不同嗎?
小蟲:以前我們只是單純看這個人唱功怎麼樣,在市場上能帶來什麼貢獻,我們會朝這個角度穩紮穩打去做音樂。現在歌迷盲目追求的是歌手背後的故事,到底是喜歡這個人還是喜歡他的歌,都已經混淆不清了。
瀟湘晨報:選秀明星大多來得快去得也快,你認為選秀歌手的出路在哪裡?
小蟲:現在的歌手感覺根基沒那麼紮實,會學人家講話,是一個複讀機,但也情有可原,現在沒人專注去教這些人,歌手只能去模仿,更不可能像任賢齊那樣讓我觀察3年,現在就是速戰速決。其實對歌手來說,消費者對歌手的支持是根源。買正版實際上是對歌手最重要的一方面,這樣或許選秀歌手也有機會變成大牌,盜版就是扼殺歌手的根源。
瀟湘晨報:湖南的電視音樂選秀造就了一批草根歌手,比如李宇春、張靚穎等。為什麼反倒是業餘音樂愛好者,能夠頻頻帶來驚喜呢?是主流音樂出了什麼問題嗎?
小蟲:主流音樂沒有出什麼問題,唱片公司其實就是按部就班地做一個歌手。一個歌手的誕生需要讓製作人非常了解,然後為他選擇合適的市場定位。而選秀就根本沒有一個明確定位,到底是廣告媒體的寵兒還是歌手,都已經是個大問號了。選秀的一些寵兒,主要是用來商演、亮相,賺取一些經費,而不會在意唱片的發售量。
(責任編輯:CL)